1.积累文言实词。
2.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怀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想熏染本文措辞的特点。
2.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绪、态度与代价不雅观
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管理想。
【传授教化重难点】
重点
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怀、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传授教化方法】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传授教化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岳阳楼干系资料、多媒体课件。
【传授教化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镌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憧憬;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因此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本日,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致,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纳屯田恪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反攻袭击,当时边塞盛行着“军中有一范,两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任知州。他在六十三年的人活门程中,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民气抱负和政治主见,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绪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文集》传世。
【文本链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见,触动了朝廷中守旧派的利益,被罢免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流放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遭诬陷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岳阳)。庆历五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函请范仲淹作记。范仲淹趁作记之机 ,借题发挥,一方面申述自己的政管理想,另一方面也含有抚慰滕子京与自己共勉的意思。
【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把稳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洁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别的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高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拍浮。
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全文构造: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课文精读】
1.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2.一词多义
和
以
不雅观
或
3.词类活用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州郡的太守)
(2)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语,荒废了的奇迹)
(3)但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都是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5)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指生理活动)
4.主要句子的翻译。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涯。
(2)朝晖夕阴,气候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不雅观也。
清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集,景象千变万化。这便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3)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如果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备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像闪耀着的金光,悄悄的月影像沉在水底的玉璧,渔夫的歌声相互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活着界人的忧闷之前就忧闷,活着界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5.学生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
6.写文章每每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提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解释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根本上“重修岳阳楼”,这解释滕子京在谪守的困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管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旷达胸襟,与一样平常的“迁客”不同。
7.“谪守”与哪个词对应?
“谪守”与“迁客”对应。
8.第1自然段的阐述交代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写作缘由,包括韶光、滕子京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非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9.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壮不雅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
胜状、大不雅观。
10.这一自然段写“岳阳楼之大不雅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概伟大。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种效果的?
作者长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有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候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革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概;“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畅通,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由于“晖”字详细,随意马虎使读者遐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1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候万千。
12.“古人之述备矣”若何理解?与第1自然段哪里照料?
“古人之述备矣”是说很多著名墨客已经写过许多咏岳阳楼的名篇佳作。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料。
13.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巧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更换,只是客不雅观地解释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14.第2自然段中起过渡浸染的是哪一句?个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句引出了哪些文段?
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3、4自然段,个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15.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字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第二课时
【复习提示】
作者以伟大的手笔描写了“岳阳楼之大不雅观”,然后作者妙笔一转,由写景开始转向抒怀,作者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宏伟的岳阳楼,将抒发内心若何的感情呢?我们一起连续深入课文,感想熏染范文正公的心情。
【巩固理解】
1.作者没有勾留在写景上,而用“但是”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2.第3、4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形下洞庭湖的景致?由这不同的景致又产生了若何的感情?这两段的构造有何共同之处?
第3自然段由“淫雨霏霏”景象状况下冷落悲惨的景致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第4自然段由“春和景明”景象状况下妖冶怡人的景致道出迁客骚人的“赏心悦目,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怀。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解释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解释了“迁客骚人”的“悲”,“赏心悦目,宠辱偕忘”概括解释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为难刁难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5自然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既是自勉,更是抚慰朋侪。
6.他们是若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忧”,又以什么为“乐”呢?
由于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
7.若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雅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本日仍有着借鉴和教诲的意义。
8.“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即不在朝廷上做官。
9.“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空想人物,实际大概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先容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空想,从他力主拔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托之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空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末了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蕴藉。
10.文章末了一个自然段是若何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奥妙地利用设问办法逐层推进,末了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办法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涌现,给人印象极深。
11.第2自然段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料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浸染,把它们找出来解释它们的关系或浸染。
“朝晖夕阴,气候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笔墨,个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怀、议论的根本。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12.赏析文中主要的字、词、句子。
(1)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润色,令人想到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俏丽景象。
(2)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致。“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3)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致。语法构造、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悄悄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玉璧。与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4)其乐陶陶者矣——洋洋,浩瀚或盛大,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13.其余,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怀、议论的高度领悟,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合营利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不雅观夫—但是—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但是—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利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怀、议论一气呵成,十全十美。
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末了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领悟。
14.本文措辞上有什么特色?
首先是句式整洁,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变革。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不雅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觉得结合起来了。又如“予不雅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不雅观”字用得准确,由于“不雅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得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岳阳楼的壮不雅观景象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抒产生发火者的旷达胸襟和政管理想,交代文章的写作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