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陆元鼎教授是我国建筑学科教诲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民居建筑大师”。他构建了民系民居理论,阐明了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规律,为民居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第36个西席节来临之际,解读陆师长西席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不雅观,旨在相应村落庄振兴计策,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代价和天下意义。“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赤心,毕生秉烛铸民魂。”正是以陆元鼎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教诲事情者,为西席这个名字写下了一个个最好的表明,为西席这个职业谱写了一曲曲最美的赞歌。
文/李 孟 唐孝祥
中国传统民居是天下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村落庄振兴计策的履行,使传统民居研究凸显了其理论与现实代价。
陆元鼎师长西席,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居建筑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原建筑系副主任,曾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建筑史学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国传统民居的传授教化与科学研究事情。
图 1 陆元鼎师长西席部分论著封面
图 2 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不雅观示意图
一、民居建筑安全不雅观
陆元鼎师长西席曾担当龙庆忠教授的助手,他将龙师长西席的古建筑防灾理论与民居建筑相结合,建构了一套“民居建筑安全不雅观”。
1. 深化村落镇磨难理论研究
磨难学可划分为城市磨难学、屯子磨难学、海洋磨难学、沙漠磨难学平分支。陆师长西席磋商了村落镇防灾问题。村落镇防灾事情以防贼防盗为紧张目的,防盗具有普遍性、主要性和急迫性。木构架民居的防火问题亦甚为主要。别的则根据磨难性子、范围和建筑材质而因时制宜。
2. 科学剖析磨难时空分布特色
理解磨难的时空分布特色是建筑防灾的必要条件。东南沿海民居的三砂土墙体可防风、防雨、防酸性堕落;四川民居的穿斗式构架有利于抗震,这是由磨难的空间分布决定的。在原始社会,人们营造穴居和巢居以防虫兽和风雨;清末民初,人们构筑起开平碉楼以防御自保,此为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民居形式。
3.阐释传统民居的生存形成规律
建筑安全表示于防治疾病、自然磨难、人为磨难以及虫兽等方面。“在古代,先民从穴居、半穴居到地面建筑,它是用作避风雨、防野兽、驱虫害的安歇场所,目的是为了生存。”指出保障生命安全是民居产生的直接缘故原由,趋吉避凶是民居营造的目的。
二、民居建筑地域不雅观
陆元鼎教授利用地理学、气候学、生态学等方法研究民居,形成“民居建筑地域不雅观”。
1.拓展亚热带传统住宅建筑理论
“建筑地域不雅观”可追溯到华南工学院的早期亚热带建筑理论。它致力于办理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热工学问题,对岭南传统住宅的景象适应性给予关注。陆师长西席进一步强调透风的主要性,总结出厅堂、天井、廊道三者联动的透风体系(图3),以古鉴今。
图 3 竹筒式住宅透风示意图
2.解读传统民居的营造老例
陆师长西席采取文献、访谈与测绘三重史料互证的办法解析潮州丈竿法。他根据工匠的口述推演出丈竿的数字尺寸,并对潮州民居进行核算,先容了尺白、过白等做法以及设计原则(图4)。民间营造老例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大的历史代价、文化代价与科学代价。
图 4 潮州四点金民居“过白”示意图
3.概括建筑本身形成规律
民居营造取决于功能、构造、材料等要素,植根于当地的景象特色、地形地貌之中,此即“建筑本身形成规律”。正是由于地域和民族差异,传统民居才特色光鲜、多彩多姿。辨析民居地域特色,节制因时制宜的营造聪慧,可保护历史风貌,优化人居环境。
三、民居建筑人文不雅观
陆元鼎教授的“民居建筑人文不雅观”受益于刘敦桢、罗喷鼻香林等前辈的启迪。刘师长西席从社会发展视角评论辩论民居的演进;陆师长西席则强调精神成分对付民居的关键浸染。
1.创建民系民居建筑理论
陆师长西席的民系民居理论来源于罗喷鼻香林师长西席的民系分类思想。“民系”是指民族内部的一个亚族群,是人文、方言与自然三结合的整体:地域是民系民居存在的条件;生产生活决定了聚落形态和居住模式;方言是匠艺传承的载体;生理本色反响于意匠和装饰等方面。南方民系民居具有“文化移入的持续性”、“文化特质的层叠性”与“文化形态的区域差异性”。中原汉民族迫于战役压力而发生人口迁移,持续不断地输入前辈的技能与知识。各朝汉族移民有不同的文化生理,它们在民族领悟过程中逐层叠加,呈现出考古学地层般的时期特质。汉族移民辗转定居于南方各地,这些地区的景象、地形与土著文化使正统汉文化逐渐裂变、分解与重组,在不同的民系和地区间产生差异。
2.阐明建筑文化表现三层次理论
陆师长西席认为文化在建筑种的表现有低、中、高三种不同的层次。由他主持的广东从化钱岗村落广裕祠修缮工程,保存了六次修缮记录,是物质性的文化表现;反响了早期建筑营造技艺,是中层次的表现;《诗书开越,忠孝传家》的对联,表示了精忠报国的思想,是高层次文化表现。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精彩项目中荣获一等奖。(图5、图6)。
图 5 广东从化钱岗村落广裕祠
图 6 广裕祠修复工程获奖证书
3.揭示居住办法形成规律与文化不雅观念形成规律
陆师长西席提出居住办法形成规律,还原了民居作为生活场所的实质;提出文化不雅观念形成规律,把建筑视为人们寄托意念与空想的载体。他勾勒了民居研究的历史长卷,界定了民居建筑学的研究范围与方法,勾引了民居研究的人文性趋向。他组织举办过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七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学术会议、两届中国民居国际学术研讨会、五届小型民居专题研讨会,涉及民居文化与美学、民居营造技能、民居防灾、民居遗产保护等专题(图7)。
图 7 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选题
图 8 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不雅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图
陆元鼎教授无疑是中国传统民居学术史的发展谱系中的关键人物。他凝炼出民系民居理论,阐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规律,构筑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不雅观(图8)。他造就学术人才,组织举办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倡导建立民居建筑学,为民居研究的后续发展积蓄了力量。他以民居理论辅导实践,促进了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与创新。
民族复兴,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根本在于教诲。
在西席节到来之际,我们要对从事建筑教诲以及全国的老师们说一声:“您辛劳了,西席节快乐!
”
中国传统民族建筑内容丰富,博大精湛,充满聪慧,它是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它的营造思想、理念、建造模式和技艺,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值得我们负责探究、学习,更值得我们大力继续和弘扬。将中国传统建筑融入当代建筑专业的传授教化内容,培养既懂得当代建筑,又懂得本民族建筑的高等人才,中国的城乡面貌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作者简介:李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唐孝祥,通迅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