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董功颁发外籍院士证书
董功在演讲中说,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在加速推进,质量和速率给了建筑师很大压力。“但是建筑终极还是要回归俏丽、灵性、神奇、宁静等基本属性,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今年47岁的董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是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他设计的位于中国秦皇岛市的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被称为“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一度成为“网红打卡地”,引发网友热议。此外他还设计了长江美术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建筑。
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
“董功是一位年轻的新锐建筑师。2010年,在威尼斯举办的中国新锐建筑创作竞赛中,他得到了一等奖,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关注他。近年来,他设计建造了很多出色的建筑,得到了我们的认可。”法国建筑科学院院长马丁·罗班说。
法国建筑科学院成立于1840年,是天下建筑界顶级学术机构之一,目前拥有院士200余位,个中外籍院士50多位,中国籍院士包括吴良镛、齐康、郑时龄、伍江等。
董功,1972年生,1994年和1999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先后得到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1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得到建筑学硕士学位,留美期间先后实践于Richard Meier & Partners和Steven Holl Architects。2008年,董功在北京创立直向建筑事务所,并于2014年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他是当下中国最生动的建筑师之一。
董功及事务所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主要展览,于2018年参加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自由空间”主题展及中国馆展览。事务所曾获得意大利domus“100+最佳建筑事务所”(2019)、瑞士建筑奖入围奖(2018)、意大利Archmarathon建筑奖最高奖(2016)、美国《建筑实录》国际十大设计先锋(2014)等主要奖项。
精选9个作品
1
秦皇岛北戴河新区 海滨小教堂
△ 海边的教堂
海滨小教堂作为劳碌热闹的沙滩上一丝沉着的喘息,它着重突出了景不雅观和自然透风。当海水退潮时,建筑的下部就成为了一个庇护所;当海水涨潮时,建筑的下部将被淹没,教堂将被独立于陆地,访客进入就有所困难。
直向建筑将它的主体构造托起在沙滩上,当潮水上涨时,建筑底部逐渐没入水中,其主体像是飘在水上。建筑可以让游客调动所有感官去体验空间、感想熏染建筑本身。进入建筑前要经由一条30米长的小径,勾引着游客进入教堂的入口。通过在阶梯的中间设置一道600mm宽的缺口,游客可以通过它,被勾引至建筑另一头的悬挑空间。一道通向大海的视线得以打通,并且在建筑升高动势的衬托下更加开阔。
建筑内部空间非常陡峭,既陡又高的天花板上覆盖着带纹理的白色灰泥,再辅以木板加固。在圣坛后面,一扇宽阔的大窗沐浴在阳光与海景之中。从紧张敬拜空间的大窗,到墙与墙之间散发出奇妙光芒的几个狭窄缝隙,这些开窗让室内开出一场光的盛宴,全体方案的开窗也很有节制。在建筑东侧,一个三角形窗户柔柔地照亮全体十字架。
室内另一处光源来自坡屋顶顶端300mm宽的洞口,它处在北侧弧墙和坡屋顶之间。在春夏秋三季的中午,当阳光角度靠近垂直时,阳光直射在北墙上,形成生动的光影效果。建筑北侧有一处悬挑的冥想空间,这空间被墙限定,险些只能容纳一个人在此冥想。建筑外的大台阶可供游客安歇。
2
海边图书馆
地点:河北
年份:2014年
图书馆位于沿中国渤海湾海岸线上。该设计的紧张理念在于探索空间的界线,身体的活动,光氛围的变革,空气的流利以及海洋的景致之间共存关系。图书馆东侧面朝大海,在春,夏,秋三季做事于西侧居住区的社区居民,同时免费向社会开放。
设计是从剖面开始的,图书馆是由一个紧张的阅读空间、一个冥想空间、一个活动室和一个小的水吧安歇空间构成设计师依据每个空间功能需求的不同,来设定空间和海的详细的关系,来定义光和风进入空间的办法。
弧线的屋顶朝海的方向伸开,暗示着空间的主题。同时,弧线也有助于实现屋顶在东西和南北两个维度上的构造的大跨度。屋顶上阵列设置的30厘米直径透风井道,在景象许可的情形下可以电动开合,进一步带动室内空间流动。在一年当中的春、夏、秋,三个时令,从下午一点到四点旁边,阳光会穿透这些细窄的风道,在空间中洒下逐步游移的光斑。
冥想空间位于阅读空间一侧。相对付阅读空间的通亮、光芒均质、开敞、公共,这个空间是幽暗的、有明确光影的、封闭和私密的。空间东西两端各有一条30厘米宽的细缝和外部相联系,一条水平,一条垂直,太阳在清晨和薄暮透过缝隙,为这个空间投射出日晷般的光束。下凹的屋顶,进一步降落空间的尺度,而凹形的上方则形成一个户外平台空间。在这里,人可以听到海浪的声音,却看不到海。
活动室是一个相对伶仃的空间,考虑到其内部活动有可能产生的声音滋扰,它和阅读空间由一个户外平台区隔。顶棚上朝东的天窗和西墙上的高侧窗分别收纳一天中不同韶光来自不同方向的光芒。在空间中映射出同时涌现的暖光和冷光交叠征象。如果可以将这个屋子沿南北长向剖开,就可以更清楚的察觉这一组空间各自诠释着每个空间与海的详细的关系,而串联这一系列关系的要素,正好是人的身体在空间的游走和影象。
3
阳朔Alila糖舍酒店
地点:广西桂林
建筑面积:20373㎡
年份:2014 -2015
阿丽拉阳朔糖舍位于广西阳朔,俯瞰俏丽的漓江交汇的景致,被誉为是天下上最迷人的风景之一,喀斯特地貌的绿色山丘和蜿蜒弯曲的河流之中,为钟爱探索的客人引领着通往地域性自然风貌和瑰丽文化的愉悦旅程。酒店延续了历史建筑年代感,又将大气简约的当代建筑融入环山绕水的漓江风光中,完美诠释了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阿丽拉阳朔度假酒店是一个集当代化和老建筑于一体的度假胜地,套房和别墅采取当代的设计,融舒适和便利于简约而时尚的风格中。
酒店由漓江岸边一所废旧的糖厂改造而成,故取名“糖舍”,阿丽拉的愿景是将新旧领悟在一起,设计师奥妙的将60年代糖厂建筑的元素纳入了阿丽拉阳朔的公共区域,如空心砖墙的构造和用原来收甘蔗的码头改造成的拍浮池... “糖厂”只能是作为餐厅、咖啡厅等场所,客房部分须要在酒店边上重新建造,117间套房和别墅采取当代的设计,融舒适和便利于简约而时尚的风格中,
客房位于独特的地下空间,新锐设计的螺旋入口蜿蜒进入奢华的茧状内部。墙壁和地板由施工期间挖掘的地下岩石制成,在洞穴的内部形成了宝石色调。
4
北京木木美术馆入口改造
2016
木木美术馆入口改造是一个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城市更新项目。这个曾经的废弃工业厂房,在2年以前就被转换成了一个美术馆。今年年初美术馆的运营者希望对这个屋子的外不雅观和入口空间再做改造,以完善到访者的不雅观展和活动体验,并且提升美术馆公共形象的识别度。
设计师采纳的策略,便是不去改变原有的建筑,而是在它之外,用一层新置入的半透明材料,来制造一种新和旧的叠加。这是利用新材料的半透明性去和旧的建筑共同天生城市的新的状态,而不是通过对旧建筑的拆除和改建,来制造一个全新的存在。人们在体验新事物的同时,仍旧可以感想熏染到它后面的旧的东西,读出城市一步一步衍生而来的历史信息。
由于本钱和韶光的限定,设计师选择了“镀锌铁网”这种材料。一是它所具备半透明性,并且它拥有一种“轻”的状态。二是它是一种“自支撑”的受拉材料,省去纵向龙骨的建造,而必要的横向龙骨又能便捷地固定在原建筑的构造上,从而大大降落了建造的本钱和韶光。
此外,金属网所拥有的半透明性的特质也能给原建筑入口的北立面带来巨大的变革。在白天它能够勾引阳光,让原来被覆盖在阴影之下的北立面变得更加生动。
5
鲅鱼圈万科品牌展示中央
地点:辽宁营口
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年份:2012-2013
鲅鱼圈万科品牌展示中央位于营口鲅鱼圈的一个海滨公园里。在这次设计里,设计师试图阐明两种关系, 一是空间和风景的关系,二是公共和私属的关系。园地平坦开阔,一侧是无际的海景,以是“高度”和“远”逐渐成为设计师切入设计的紧张线索。将一个公共的不雅观海平台设置在建筑的顶层。从地面上升至这个平台的过程也就成为空间体验的不可分割的前奏。这个攀爬的步道系统起始于一个缓缓的坡道,人穿过一片被保留下来的银杏树林,之后开始切入建筑体量的内部,经由一个相对限定的楼梯空间,终极到达顶层平台,转身一转,面向远方无垠的海景。
台空间两侧和顶面围合,朝向大海完备打开。设计师希望这种方向性可以将这个有限的领域和无限的风景联系起来,并在生理感想熏染层面消解远和近,大和小之间的界线。空间界面的材料是带有漫反射的金属板,在不同的时令,景象,一天中的不同韶光,它可以敏感地映射来自环境光芒的颜色, 奇妙地改变整体空间的氛围。面向东侧的整面穿孔墙体,像是一个记录韶光的机器,随着太阳角度的变革,在空间内部演绎出不断变革的光影图案。
不雅观海平台完备对公众年夜众开放,户外的攀爬步道系统独立于内部流线,避免两者相互滋扰。公共人流和进入品牌中央的参不雅观人流有机会通过各自的动线,相会于屋顶不雅观海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小憩,感想熏染海风的清凉,以大海为背景与亲友合影留念。设置在三层的啤酒餐厅可以为勾留在此的人群供应必要的餐饮做事。夜晚,这里还会上演小型的音乐演出,成为全体海滨公园公共活动的焦点。
6
重庆桃源居社区中央
地点:重庆
建筑面积:10000 平方米
年份:2010-2015
社区中央位于重庆市桃园公园半山腰上的一块洼地,四周被起伏的山形围合。新的空间形体依顺着山势而方案,它们的轮廓线和原来的山形融汇相映。整体建筑采取绿色植被屋顶和局部的垂直绿化墙体,进一步强化了建筑与自然山体共存的想法。
社区中央包括文化中央、体育中央、社康中央三个基本功能,由于管理的需求,各自独立,但被一个连续的屋顶所覆盖。建筑整体呈环状布局,两个庭院空间被围合于个中,一个是坡地花园,另一个是可以容纳社区生活与集会活动的绿化广场。
由于多雨景象的影响,重庆当地传统建造中存在着大量的类似“风雨骑楼”的半户生手走空间。这一空间类型也被延续到该社区中央户外空间串联的交通组织办法之中。两个庭院与建筑四周有多条线路相连接,并通过大尺度的洞口与架空,从视线和流线两个层面,将内外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
设计师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在顶板和墙体上的洞口、窗口、架空、回廊弱化建筑内外的边界,使整体空间与天空、山景、树木、阳光和风相汇交融,终极创造一种人工与自然之间活气勃勃的共生关系。
7
昆山有机农场系列
游客互动中央
地点:昆山
面积:280 平方米
年份:2010-2014
项目场地位于昆山西郊巴城县境内,紧邻阳澄湖,现状是一片空旷的有机农田。天,云,风,水,地皮,树木,这些纯挚的自然元素布局出光鲜的园地特色。设计师从建筑该当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到这片自然环境之中,与其相谐调,并终极塑造出一系列的专属于这片地皮的,故意义的空间场所。
游客互动中央位于农场的东南角,由一个多功能活动空间,一个宠物寄养站,和一个用于后勤办公的保留民房组成.从农场方向望去,建筑是由前后两道半透明的”屏幕”界面组成,其形态上呈现的光鲜的水平延展的特色和安静的气质,回应着这座湖边农场开阔平坦的大地景不雅观与其自然氛围。
第一道界面是由穿孔耐候锈钢板构成,为了使它看起来更为轻透,我们采取了折弯办法增加材料本身的强度,从而省去的后方支撑的龙骨系统。紧邻屏界面后方是一条连接两端户外平台的通廊和多功能活动空间外墙。第二道界面是由竖向木质隔栅构成,其后方的遮雨走廊将三个不同功能的建筑串联在一起。
道界面都许可风,光芒,和人的视线的穿透。在物理功能上为后方空间供应西向遮阳的同时,它们也为活动于建筑中的人在看农场的时候营造出一种经由转化的模糊风景。
8
华润置地广安学生态展廊
地点:北京广安门
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年份:2008年
这个“悬浮的装置”位于北京广安门地区的高耸楼群之中,是为华润置地广安门项目发卖与生态展示所设计的一个利用期限约为三年的临时性建筑。
全体建筑像一个临时“装置”,以轻盈的姿态悬浮于现状景不雅观广场之上,旨在不与现状纷杂的地段条件发生直接对接,化解“临时”和“永久”的抵牾。绿色的生态草板表皮将体量融入到周围景不雅观树阵环境之中,同时强化了售楼处绿色体验,对建筑的生态可持续性做出了独特的考试测验与诠释。
构造选型上,主体构造采取钢构造,以使构造构件在拆除后可以被 回收再利用;并将构造工厂加工和园地开挖操持重合,加快施工速率。整体建筑构造悬浮,利用后拆除和地段规复变得相对随意马虎操作。在建筑表皮上采取垂直绿化墙体和绿色屋顶,从而降落建筑外围护的热量丢失,降落雨水流失落和地表径流。
9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地点:苏州
建筑面积:14000 平方米
年份:2014-2016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坐落于苏州吴中区园艺展览会会址东侧。在园博会选址方案以前,这片水绕三方风景奇丽的地皮属于一个离太湖不远的古老村落落。这个地点周围相对开阔的自然环境和苏州本地的文化及空间意象给我们的设计带来了最初的启示。
照功能的差异把此项目的综合体量拆分,并置入不同的院落,然后利用风雨连廊让他们彼此联接。这种空间格局的设置受到了传统建造办法的影响,长久以来韶光已经证明了它和当地的生活办法及生活习气的契合度。在江南多烟雨的景象条件下,人们可以通过连廊在不同的院落和体量之间随意移动而不必担心多变景象的影响。
此外,每个院落各自的主体性空间都拥有不同的功能和特色,比如球形影院的竹木格栅表层会随着韶光被藤蔓逐渐覆盖;博物馆的屋顶平台有一个呈现出云朵形状的喷雾装置;在登高塔上游客可俯瞰园博园全景;而面对银杏树林的餐厅则被授予了一个亲水的特性。同时,在功能的需求下,以对自然滋扰最小为出发点,利用覆土掩蔽住了博物馆的建筑体量,进一步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领悟。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给游客展示大量文化知识的同时,也给予他们丰富的互动体验。它附带的三个小庭院除了能引入自然采光和透风,也会指引游客登上屋顶的展览平台。而全体覆土屋顶是一个植被层次丰富而和谐的空中花园,人们在享受户外美景的同时,也可以在此举办各种活动,包括宴会、演出、教诲或各种互动节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