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浦宫保祠,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木构牌楼门头
水西林氏宗祠,1999年重修,跌落山墙门头
比起闽南祠堂对皇宫起燕尾脊的执着,福州的祠堂宫不雅观一向是各种乡土设计新潮流的试验场。晚清以来,华侨富商们开始用“前辈”“坚固”的白砖建造他们的豪宅和铳楼的时候,由他们倡导的祠堂宫不雅观改扩重修也盛行起砖造的洋门脸。
阳岐尚书祖庙和青圃灵济宫是个中最为出名也常常被忽略的两处宫不雅观。其现址都创建于明代,但却都有一张相称标致的民国脸:高大的白砖墙、拱券大门。尚书祖庙自明代以降,屡毁屡修。民国八年(1919年),严复、叶大庄等乡贤发起重修尚书祖庙,福建督军李厚基、省长萨镇冰等名人题写楹联,于1921年落成。祖庙立面采取粗面风格的石砌拱券和转角石,泰西线脚和女儿墙,从头到脚一套俱全。而由青圃乡民募资建于1942年的灵济宫门楼,在券门砖墙之上建造高耸的四坡顶,同时还做飞檐,是个颇有“西装瓜皮帽”意味的福州版本土考试测验,不无对庑殿顶——“天子殿”的象征暗示。从侧面看灵济宫的外墙,更是一座超大号的砖包。
阳岐尚书祖庙
青圃灵济宫
此外,还有林浦平山福地、台屿陈东忠烈祠、荆溪港头林氏宗祠,以及青圃的西井林氏宗祠等等,都保留着或多或少的近代白砖外立面。这些宫不雅观所在的村落中也大多都有着富商所建的洋楼大厝。
林浦泰山宫 ,门头建于民国戊辰年(1928年)
台屿陈东忠烈祠,1920年扩建,90年代又有改建
荆溪港头林氏宗祠,1929年重修,2023年修缮
西井林氏宗祠,门头约建于1930年代。正门门匾由城门林之夏题写
保存近代的过街坊门已然难得,但实在原为三面围合的照壁
福州的近代砖作装饰以拼花和叠涩为主,而不少祠堂把二者发挥到了极致,乃至有些花哨玩法,比起民居豪宅更令人叹为不雅观止。江边村落南湖郑氏支祠的门头,把叠涩装饰雕成斗拱的样子容貌,在内部添补赤色。黄山郑氏宗祠的内埕,环抱三面的白砖墙上,矗立着一整圈赤色拼花的女儿墙,墀头部分还处理成圆弧。最有趣的是照壁望柱上八座玲珑的亭子,四种格局旁边对称,各不相同,八角飞檐,四角飞檐,以及最外围的两座顶着灰塑圆球,好似西方尖塔。在福州以整砖和切砖为主的装饰工艺局限之下,这八座小亭翩然起舞。
江边南湖郑氏支祠旧貌,1932年重修,2023年再度重修后已然“金碧辉煌”(暂不留名拍摄于2019年)
黄山郑氏宗祠内埕照壁,建于1936年,砖作拼花与亭子相称精彩,遗憾的是墙体曾被贴瓷砖
不少祠堂所在的村落已然消逝,不少也有许多祠堂已经被异地安置。渣土之中,高楼之下,依然坚挺的祠堂与宫不雅观是这些村落末了的门面与公共空间。例如格局独特,大门侧开的下洋严氏宗祠,石拱券窗的横屿陈岁崇略师长西席家庙,黄山桂阳郑氏宗祠等等。它们都是独具福州特色的中西合璧祠堂。
下洋严氏祠堂(暂不留名拍摄于2016年)
横屿直街陈崇略师长西席家庙,年代不详(ABC摄)
正由于福州人对家族脸面的热心,在钢筋混凝土的时期,不少祠堂被重修成了拥有摩登大玻璃的活动中央或者巨型奇不雅观式的仿古宫殿。洋门脸,白砖墙的民国面貌保存不易,个中,郭宅家祠一样,一座从内部木构到外部砖墙都是原汁原味的民国祠堂或宫不雅观,更是屈指可数。如今,家祠里却供奉着守土尊王,是由于本地神仙被原拆原迁,过渡期借住于此。未来祠堂也即将被拆卸迁移到河对岸,由于方案道路要从此压过。
郭氏家祠,年代不详,推测为1920年代末。门楼做杠梁减柱,虽为家庙支祠而没有戏台,但供应了可以搭建临时戏台的大空间
洋门脸砖墙与木构的交卸,以穿枋一头直接架在砖墙上的办法为主,与民居差别不大。但由于祠堂宫不雅观尺度更大,常用粗壮的穿枋横跨全体空间,而穿枋下压着的砖墙随意马虎由于局部压强过大而开裂,因此会垫入长条木板或石板以分散压力。这种做法在民居中相对较少。
郭宅家祠二层,穿枋下垫木板
灵济宫门楼梁架,穿枋穿出砖墙承接出挑屋檐,下垫石板
宋代石炉,明代碑亭,清代牌匾,民国女墙,新中国成立后的戏台……祠堂与宫庙的辉煌,应该是千秋百代持续串遗存的长河,绝不是推倒重修之后空口的一句“始建于唐宋”的碑记。晚近的洋门脸在代价评估上,大概很难与高古遗存相提并论,但却是在新建筑材料掀起的变革之下,福州乡土建筑走向画风新奇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