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陈弘毅
12日一大早,59岁的王崇年就开始为果树修剪坏果和枝叶。间隔成熟期还有两个月,果树枝头已挂满拳头大的桔柚和果冻橙,十分惹眼。
8月12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落村落民王崇年在照顾护士果园。 新华社 姜克红 摄
王崇年是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落的村落民。“想把果子种好,就要风雅化管理,及时去掉被阳光灼伤的坏果,修剪过密的枝条。”擦了把汗,王崇年拉过一条板凳,呼唤坐下,“这都是我这几年当‘学生’悟出来的道理。今年我在区里农业专家辅导下,投入好几万元给果树增加了防晒网,大大降落了坏果率。”
8月12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落村落民王崇年在照顾护士果园。 新华社 姜克红 摄
王崇年的果园位于福建“母亲河”闽江边。一汪碧绿的江水向东奔流而去,这里空气清新、鸟鸣啁啾,河边坐落着古树人家,幽美的山乡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和研学团队前来,村落里的餐馆、民宿在周末常常被预订一空。
这是8月12日拍摄的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落(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 姜克红 摄
然而,十多年前,面前的景象却全然不同。作为闽江下贱水口库区的移民州里,为理解决生存问题,炉下镇20世纪80年代陆续开始大规模发展生猪养殖,生猪养殖一度成为这里的支柱家当。
“老百姓腰包鼓了,闽江也变脏了。”王崇年说,当时他养了几十头猪,村落里房前屋后险些都是猪圈,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排闽江,无序养殖让炉下镇付出了生态的代价。“污染严重时,水面上长满了水葫芦,岸边蚊蝇肆虐,‘母亲河’成了群众绕着走的脏水沟。”炉下镇斜溪村落驻村落第一布告李成政说。
“粗放的生猪养殖回报固然高,但要用断送子孙后代居住环境的代价去换取,这笔账划不来……”干部群众逐渐形成生态保护共识,延平区开始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推动生态转型。自2017年以来,延平区已减少“小、散、乱”的生猪养殖规模216万头,先后拆除4469家养猪场。
告别了养猪奇迹后,王崇年开始了“二次创业”。“一开始我也‘两眼一抹黑’,不过农业部门和镇里为我们推举了不少优秀果树品种,还手把手教我们生态栽种,我很快找到了新的致富‘门道’。”王崇年说,他承包了如今的这片果园,并在果园中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还利用榨油剩下的菜籽饼和羊粪发酵而成的有机肥给果树施肥,不仅最大程度降落了传统化肥对环境的影响,还提升了果实品质。
“如今延平辖区30条小流域全面肃清劣Ⅴ类水质,群众的转产转业率也达到91.3%。”延平区委布告黄桂诚见告。
依托3.8公里长的闽江江岸线、千年古榕及周边的绿水青山等自然资源,斜溪村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盘活村落内闲置的文化中央楼、粮食仓库、码头等资源,积极引入社会成本,打造茶洋窑文化创意馆、洲头企业文化博览园等,“农旅+文旅”家当规模初显。
这是8月12日拍摄的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落(无人机全景照片)。 新华社 姜克红 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四年前,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进,有不雅观鸟爱好者在王崇年的果园中拍到了一种俏丽的候鸟——蓝喉蜂虎。自此,每年初夏,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都会来到斜溪村落栖息并繁育后代,吸引了天南海北的不雅观鸟爱好者前来不雅观览。王崇年也在延平区拍照协会的辅导下,在果园里搭起了一个不雅观鸟棚,成了一位“不雅观鸟导游”,走上了生态文旅致富路。
8月12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落村落民王崇年展示手机里拍照爱好者发来的蓝喉蜂虎照片。 新华社 姜克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