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期间的鞍山市街,图中间道路便是今五一起,红框内的建筑即为当时的中心戏院
日本人北小路健的画册《满洲之旅》,1981年市的公民戏院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这座建筑成为鞍隐士最主要的文化、消遣场所。赵本山、陈晓旭、王平等有名演员都曾在这里演出过。上个世纪80年代,由鞍山艺术剧院排练的话剧《蔡文姬》,更是让剧院场场爆满。连周边地区的农人也赶着马车、带着干粮来看戏,买票的军队排了整整一条街。高峰期间,公民戏院每年要演出300多场话剧,均匀每天一场。
2002年时的鞍山公民戏院,图片拍自鞍山市博物馆
网络图片,2008年时正在拆除的公民戏院
2013年时的街景图片,远处蓝色围挡围起来的区域便是原“公民戏院”址
上个世纪90年代往后,随着电视等媒体的发展,公民戏院的繁华逐渐褪去。演出的舞台剧越来越少,后来变成大多数韶光都在放电影的单一文化场所。戏院的规模也从高峰期间的3000多平方米,楼上、楼下1000多个座位,缩小到只剩下400多个座位、一层楼的中等规模戏院。而其他地方以商业场所的形式租赁出去,以补贴戏院的职员开资、维修等用度。
2008年10月,公民戏院开始拆除,留下一片至今还闲置的空地。现在,人们在站前步辇儿街走到北侧出口,右手边那片空地便是当年的公民戏院合在的位置。
参考资料:
辽宁新闻——最老戏院挥别钢城舞台
————
「更多老照片、老建筑,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