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之称,起于唐玄宗。
据《唐六典》称:“开元十三年,改集贤殿修书为集贤殿书院。
”时有丽正书院,集贤书院。
精舍是古代书院的前身。

清代书院简介建筑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

书院是私学教诲中一种主要的教诲组织形式。
中国古代的书院在建制上,“庙学合一”在书院发展中得到充分表示,即在书院附近建有文庙,敬拜与读书共同进行。
到了宋朝,“庙学”一词的利用频率已经很高。

作甚“庙学”?大中祥府三年(1010年) ,孔子四十四代孙孔勖,上奏朝廷要求在家学旧址重新建筑学舍讲堂,天子认为,讲学修儒,应该离孔子庙堂越近越好,于是敕令在文庙中授课讲书,称为“庙学”。
宋代庙学与书院有着密切关系,共同构成了宋代教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北灵书院历史沿革

有宋一代,科举相沿,书院勃兴。
书院与科举结合,使得书院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主要路子,进一步推动了书院的发展和教诲功能的提升。
北灵书院便是在这一期间发展起的。

(一)文化名山

繁峙位于山西东北部,雄连紫塞,秀接台峰,乃台山名胜,人文汇聚之地。

北齐(550~577)天子崇佛,割八州税赋以养活五台山僧众。
因五台山与古印度“灵鹫山”相似,以是称其为“灵山”,又因繁峙位于五台山北麓,改为北灵州。

名山多佛道,五台山自西晋以前,便是羽士修炼的福地,又称紫府山,曾建紫府庙,成为宗教活动场所。
东晋羽士葛洪、北魏玄门领袖寇谦之、唐代医学家、羽士孙思邈,全真派玄门北五祖之一刘海蟾,俱寓此修仙。

自东汉佛教传入,繁峙的佛教势力日益发展。
神堂堡乡钟耳寺创建于东汉初年,与五台山大孚灵鹫寺(今名显通寺)创建年代附近。
繁峙县城南公主寺,乃北魏孝文帝四女诚信公主(一说信诚公主)修行之处,与五台山台怀镇菩萨顶真容院、五台县佛光寺同期建筑。

五台山在唐代可考寺名83座中,繁峙境内占49座,形成寺庵林立、殿宇相望、钟岚相闻的人文景象。

位于五台山北麓的繁峙,历来是文士游息、寓居读书的圣地。
如唐代李益、卢照邻、温庭筠,宋代姚孝锡,金代胥持国、元德明、元好问等,开舍结庐,云蒸星璨。
儒、释、道之间的文化互换,为繁峙北灵书院的创办奠定了文化根本。

北齐佛像之美

(二)、北宋初创

繁峙北灵书院大约创建于北宋大不雅观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创立之前,已有一个抽芽形态的学校。
据文献资料称,繁峙旧城天王院(即今南关正觉禅院,由赵徽宗赐额)僧人中有崇儒者,舍钱建房,购书办学,作为空门福利奇迹。
书院又在僧人办学的根本上创立。
儒佛交融,既促进了繁峙文化教诲、学术思想的繁荣,客不雅观上也促进了书院自身的发展。

宋代北灵书院原址在今南关村落繁峙旧城西,今有1108年所刻“大不雅观圣作之碑”,碑额为宰相蔡京所书,碑文由书学博士李时雍奉敕仿赵徽宗瘦金体所书。
繁峙大不雅观圣作之碑不仅是研究北宋教诲、科举制度的不可多得的主要文物资料,也是理解五台山繁峙当时社会文化和教诲政策的主要窗口‌。

繁峙大不雅观圣作之碑下创造有黄绿色琉璃釉建筑构件残片和许多磁州窑系瓷片,据此推断其地在北宋时似为文庙或学宫所在地。
因此,“前庙后院”或“左庙右学”构成北灵书院的建筑特点。
书院文庙,是历代山长鼓吹儒教的主要场所,起着敬拜先圣、先儒、乡贤、名宦,传承道统、推崇学统的主要浸染。

繁峙大不雅观圣作之碑,是中国古代教诲向平民遍及转变的主要历史见证,也是北灵书院兴盛的产物。
此时的北灵书院办学成绩斐然,人才辈出,弟子登科、践要位者,相继不断,一贯影响到金代。

(三)、金代绝唱

女真族称雄中原,建立大金国,仍因辽代旧称,名山西大同为西京,为金朝五京之一,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央,是南北文士汇聚之地,是东西文化交汇之所,学校所在,风尚之所在。
金代科举取士在全国所设的十个考点中,山西就有三个,因此,呈现出“晋北多士”的盛况。
元好问更言:“晋北号称多士,太平文物繁盛时,发策决科者常十分天下之二,可谓富矣”。

这一期间,书院制度在西京地区盛行。
然由于史料匮乏,繁峙北灵书院其规模如何,系统编制若何,现已无从稽核。
不过从金代繁峙胥家进士世家、文人济济的盛况,可管窥北灵书院对当地教诲的深远影响。

金初,繁峙胥持国九岁历经府试会考,中选为经童,明昌四年拜参知政事,赐孙用康榜下进士弟。
官至通奉大夫,枢密副使,尚书右丞,上柱国,封琅琊郡开国公。

胥持国的儿子胥鼎为金代政治家、文学家。
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通达吏事,为政老练沉着,官拜平章政事,封英国公。
金代“一代文宗”元好问称他为:“国朝名相,以度量雄天下”。
《金史•胥鼎传》云:“南渡以来,诗人镇方面者,惟鼎一人而已。
”金代著名文学家赵秉文为胥鼎作诗赞曰:“世皆谓公,斯民德星……世皆谓公,汉之营平。

由此可见,金代山西大同作为西京,科举取士十分兴盛,特殊是繁峙涌现了进士世家胥氏家族,父子宰相,这种盛况自古鲜有,可谓山西繁峙文化教诲史上的空前绝唱。

(四)、元代雄起

元代虽为蒙古贵族统治期间,但他们对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诲组织书院也相称重视,多方扶持倡导,书院总数达406所。
清代学者朱彝尊认为:“书院之设,莫盛于元,设山长以主之,给廪饩以养之,几遍天下。
”‌山长由国家供给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将其纳入官僚系统编制。

大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繁峙重修文庙。
《元加封孔子诏碑》碑阴中已有关于书院“直学镡惠”、“前司吏张翼、李文质、前直学张瞻”的明确记载。
直学,宋元时,路﹑府﹑州﹑县等书院掌管钱谷者是也。
碑文中张瞻、镡惠即是先后管理北灵书院财务的事情职员。

同时,刻于1344年的繁峙圣水头村落元代《王氏墓碑》中有“教授缑励”。
据《元史•选举志》载:“凡师儒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
路府上、中州置之。

元代的书院教授、山长、直学,均由官方任命。
命于礼部,及行省等者,曰学正、山长。
路、州、县及书院置之。
由此看出,元代书院的官学化方向明显,政府对书院的掌握和管理加强。
这表明书院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官学的一部分,或者是科举的预备学校。

繁峙金元时称坚州,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原由,提前六十余年由大金国进入蒙元统治时期。

元初,繁峙有刘兆、王会、杨友三大元帅保境安民,滹沱河两岸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大量文人逸士前来避世,隐居。

北灵书院作为文教推广、民气营构的主要场所,受到朝廷的格外重视。
书院还看重讲明义理、躬亲实践,采取问难论辩式传授教化方法,启示思维,重视学生兴趣。
在各种利好政策的助推下,元代繁峙儒学教诲兴盛,官学书院得到发达发展。

(五)、以儒入仕

以繁峙县城西北的东庄村落殷氏家族为例,即是在北灵书院学习后,以儒入仕,兴家立业,名贻后世,芝兰玉树的典范。

据李宏如师长西席捶拓的《殷珍墓碑》记载:东庄村落殷珍,因子显贵,获赠奉议大夫(正五品)、冀宁路总管府治、中骁骑尉、孝义县子。
他的父亲殷福,曾任坚州(今繁峙)诸军奥鲁官。
奥鲁官在地方军事和行政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殷珍的宗子殷仲兴,为将仕郎(正八品)、东平等处管民同提举。
其次子殷仲温,先任奉宸库副使(正七品),紧张卖力为宫廷收储金银珍宝。
后五次升迁为朝列大夫(从四品),官至中政院同佥(从三品)。
殷仲温又生两个儿子、五个女儿。
个中次子殷忠,为元代著名文学家欧阳玄的国子监学生。

欧阳玄曾卖力编修《四朝实录》,并担当《宋史》《辽史》《金史》的总裁官,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他为殷珍撰写了碑文,既是殷氏家族的无上光彩,也是繁峙元代北灵书院文化雄起的历史见证。

繁峙县古楼匾额“天开文运”由姚奠中师长西席书写

(六)、明代迁址

到了明初,各省俱有书院。
京师有首善书院。
颜元《习斋纪余》卷六《论开书院讲学》云:“但一人得志,守司地方,或一人儒名显著,地方官尊以,则必建立书院,额个中庭曰讲堂。

明朝中间经由张居正摧抑,东林党复张,于是首毁京师书院,而天下之书院尽毁。
地处山西东北部的繁峙北灵书院,仅存空名。

明万历年间,繁峙旧城不可久居。
雁代兵备张惟诚为民请命,上书天子,拨款8000两白银用于建筑新城。
繁峙知县涂云潞经营区画,为砖城于滹沱河之阳龙须地。
1586年三月动工,1587年七月落成。
山河环拱,奇势甲于三晋。
太庙、书院一并迁到县城今址。

同年,山西太原府事政大夫刘应文撰写《繁峙县新建庙学碑记》曰:“总大成殿五楹,明伦堂五楹,棂星门、启圣祠、敬士亭及东西斋并东西号房、名宦乡贤祠各三楹,祭器库二楹、泮池一区,育贤坊一座,博士宅二区,区各有厅事,东西厢,视昔为胜焉。

清光绪《繁峙县志•书院义学》记载:“北灵书院旧在西顺街……道光十六年知县吴其均移于承宣街东,改旧院为义学。
”今繁峙县城滹源大街正觉寺东,北灵书院遗址尚存。

(七)、清代复兴

清代雍正天子淡泊为怀,宁静自好,安分守己,随境养和。
他在位期间,日理万机,践行儒家“以勤天下”、“朝乾夕惕”的为政之道。
他于1733年准办书院,诏曰:“封疆大臣等并有导化士子之责,各宜殚心奉行,黜浮崇实,以广国家菁莪棫朴之化,则书院之设,有裨益而无流弊,乃朕之所厚望也”。

雍正天子在其后宣告拨给省级书院经费的谕旨中,更为明确地规定了各级书院的管理系统编制:“书院师长,由督抚学臣,不分本省邻省,已仕未仕,择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别的各府、州、县书院,或名流捐资倡立,或地方官拨款经理,俱报告该管官查核。
”在此背景下,繁峙县北灵书院很快得到规复重修。

据李宏如师长西席编撰《繁峙碑文集》载,繁峙梨峪村落《糜有德墓表》刻有乾隆十年即1745年夏六月,“北灵诸生来见”。
解释北灵书院在乾隆初年已能正常运转。

二、清代北灵书院培植

雍正年间,清政府开始积极支持书院的培植,发布了著名的创建省城书院的上谕,各地总督、巡抚奉令动用公帑,或新建,或扩建,或改建,创建了23所省会书院,使十八行省都有了各自的最高学府。
这种政策上的支持,加上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得书院能够成为风范一省的文化、学术、教诲中央,引领各地州县书院的发展‌,书院数量达到历史之最。

(一)、知县重视

明末清初,繁峙县文庙、北灵书院毁于兵祸。
顺治九年,繁峙教谕吴国儒纠集生徒重修。

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繁峙知县齐士琬轻徭薄赋,为政耿介,节其俸禄,大修文庙,焕然一新,文风为之一变。

乾隆二十八年(1763),繁峙知县李凤集捐资重修北灵书院。
他在《北灵书院记》曰:“始得捐薄资,鸠工庀材,择日兴作”,广置学田,以资求学用度。
时建讲堂5间,前后学舍24间。
旧址在繁峙县城西顺街(今西城街)北端。

1769年,繁峙知县伍佛保到任后,重视书院发展,自捐俸银,并劝邑中诸名流量力帮助,兴废补缺,增捐求学用度,一时人文蔚起。

嘉庆二年(1797),知县杨元兴纠合名流与县中有力之家捐金帮助,鸠工庀材,重治北灵书院讲庐,次年夏天落成。

讲堂后改置正厅5间,西伙房1间,东西配房6间,讲堂前东西配房8间。
房舍虽不及当年多,而整洁坚固则过之。
诸生朝而受业,昼而讲习,夕而习复。
以诵读为功,以科第为志。
诸生能出为循吏,处则端人,实现了父母师长的共同心愿。

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吴其均将北灵书院迁至繁峙县城承宣街(今滹源大街)正觉寺以东,空隙之时就给生徒授课。
他还在县城南筑长堤,种树其上,青林茂密。
他说:“树人如树木,三十年后木成萌,人文亦蔚然。

对清代的官吏来说,衡量政绩有两个主要的标准:一是本地登科入仕的人数;二是在其就任期间,本地诉讼数量的减少和百姓本色的提高,这两个目标的达成都与本地书院的发展情形息息相关。
难怪清代繁峙有四位县令撰写了《重修北灵书院碑记》,足见对书院教诲培养人才的重视。

另据清光绪《繁峙县志》统计,乾隆六十年间,繁峙登科入仕的有进士、举人等12人,武举5人,恩贡6人,拔贡3人,副榜贡1人,岁贡25人,共52人。

(二)、县人支持

繁峙儒生中的有识之士捐款建筑书院的一个主要缘故原由,便是为了承接先王之志,传承儒学道统,回归贤人教养的本意。

清光绪《繁峙县志》载:县人邢克仁治经有法,后进晚辈多从之问业,为前后县令所重视。
他修茸庙学,整饬北灵书院,多所方案。
后来以贡生出任凤台县、夏县训导,岢岚州学正,两个儿子均考中岁贡,孙子也得到参加乡试资格。

县人张振麟(1787年~1874年),字齐家,繁峙南关村落人,尚实施而黜浮文,乡邻有婚丧嫁娶力不从心者,必力周济。
1832年,繁峙大旱,百姓饥荒,他年夜方解囊,散米半年,全活无数,被当地乡绅推举为乡饮介宾,享有参加地方官吏主持的乡饮酒礼的报酬。

张振麟积极参与北灵书院培植,带头捐输巨资,被上级部门给予八品褒奖,以“义高赈恤”四字匾旌其门。
他享年88岁。
在京担当八旗贵族学校的西席郝秀楠为他撰写了碑文。

1876年,乡贤梁仲魁,捐田五十顷,岁入租谷一百二十余石。
依时价换钱,量其所入,分给北灵书院诸生为应考路费。

综上所述,以儒生自居的官员、士人都会以教养为首务,立学以设教,以德行艺教之。
他们对儒家道统的传承有很强的自觉性和任务感,以传承儒家道统为己任。
这些举措推动了清代书院的发展。

三、管理制度

清代北灵书院管理制度的特点紧张表示在其官办色彩浓厚、组织系统完善、以及相对独立的传授教化内容和管理办法。

(一)、经费来源

清代书院经费来源紧张有三种形式:一、学产,二、拨款,三、基金。

学产紧张以学田为主。
学田的田租多少,是书院是否茂盛的标志。
学田的来源有官府一次性拨给银钱购置多少亩地皮,或由乡绅富商捐献学田。
有时还把争讼的田地断给书院充作学田的。
下寨村落《张茹峰墓表》载:乾隆四十一年,仇恂出任繁峙知县,将几十亩荒田断入书院作为学田。

清代光绪《繁峙县志》关于北灵书院的经费来源记载,有491两本金在银号生息,有旱地、水地租金和房租收入,表示了经费收入多样稳定,管理规范,能够适应时期发展的需求,为北书院的持续发展供应了坚实的物质根本‌。
附录如下:

“其经费旧存发当本钱三千三百二十吊文(以年九厘出息),又存发当本钱一百八十千文(系沙河赎租金以年九厘行息),又存发当本钱一百七十八千五百六十六文(以月一分五厘行息),又存前礼房亏短钱一百二十千四百三十二文,以月一分五厘行息。
旱地租钱二千文,沙河租金六十四千。
水地租钱一百三十六千文(从礼房第二号光绪五年底簿抄来),按水地四十亩,随年丰歉低昂多至一百三四十吊少至八九十吊。

(二)、授课内容

元代学者、教诲家程端礼在《读书分年日程》中,详细详细明确了书院的日课程表,比西方的教诲家夸美纽斯《大传授教化论》早300多年。

清代书院在教诲理念上发生了主要转变,从宋明理学向考据之学、新学的转变,反响了学术思想的进步。

清初的教诲家陆世仪建“桴亭书院”,将书院学习内容分为三个阶段,五到十五岁为通读阶段,十五到二十五岁为讲贯阶段,二十五到三十岁为阅读阶段。

一、通读阶段,紧张读《小学》、《四书》、《五经》、《周礼》、《太极》、《通书》、《性理》、《资治通鉴大纲》以及古诗、古文等。

二、讲贯阶段,是在连续深读以上科目的根本上,增加有关本朝事实、本朝仪式、本朝律令以及《文献通考》、《大学衍义》、《大学衍义补》等涉及实务的内容,同时增加有关天文地理、农田水利、兵事兵法、古文古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阅读阶段,仍连续深入研讨《四书》、《五经》、《周礼》,增加二十一史、本朝实录、仪式律令,以及诸子百家关于经世致用、天文地理、农田水利、诗词古文等方面的书本。

清代北灵书院为选拔人才,有其严格的考察制度,以提高学生身心本色为宗旨,加强学子的道德教诲,培养思想勤奋、文质彬彬的士大夫,传播儒家文化,促进文化传承。

(三)、书院藏书

清代北灵书院藏书的管理非常严格,自成体系,对后来的图书馆藏书培植有一定的借鉴浸染。

据清光绪《繁峙县志》载,书院藏书有:《御纂周易折中》、《书经传说汇纂》、《诗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十三经注疏》、《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唐书》、《五代史记》、《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圣谕广训》、雍正上谕《科场条例》等。

北灵书院藏书“不贵藏,重在读”,紧张供院内生徒利用,表示了书院藏书的教诲性和社会性。
反响了繁峙清代社会文化和教诲的发展状况。

(四)、职责分工

清代北灵书院的管理体系以山长卖力制为核心,山长作为书院的卖力人,相称于本日的校长,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是书院的核心人物。

北灵书院除山长外,还有副讲、堂长、管干、典谒、经长、学长、引赞、火夫、采樵、门斗等。
他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帮忙山长坚持书院正常的传授教化秩序。

副讲掌批阅文卷、辨析答疑,堂长掌稽核学生,管干掌财务进出,典谒掌接待来宾,经长系按五经名目各设一长,学长系按礼、乐、射御、书、数、历律各学科设长,引赞即敬拜时的司仪,其他为勤杂职员。
这种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担保了北灵书院的管理有序有效地进行。

四、书院山长

清代北灵书院特殊看重学术氛围的营造和师资力量的提升。
书院的雄厚财力使得举动步伐齐备、环境优雅,同时吸引了一流的师资。
北灵书院山长除张配信外,别的两位山长,都是进士或举人出身,担保了书院的学术威信性‌。

到了清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明文规定:“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
还规定各地山长以六年为一任期,届满由地方官考察,成绩卓著者准以议叙的办法,付与八品官的职衔。
举人出身者享受年金200两,进士出身者年金300两,翰林出身者400两。

(一)、下寨村落张茹峰

张茹峰(1702年~1780年),字佩铭,号铁三,繁峙下寨村落人,忠信孝悌,勇于向学,用功精进。
乾隆二十一年,即1756年中举人。
他放弃了出任知县的机会,经由同榜举人,他的表侄李子郁推举,担当北灵书院山长,时年他已年过半百。
“丙子始以易售为邑北灵书院山长”(见《张茹峰墓表》)。

张茹峰德才兼备,生平无私蓄。
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在当地有极大的影响力,十余年中,魁首连榜,为繁峙培养出大量人才。
享年七十九岁。

张茹峰的得意学生有山西宁武府儒学教授、也是他的亲表侄李子郁,为张茹峰山长撰写的碑文中,夸奖他像范仲淹一样用功精进,像韩愈一样不甘心于官学,在地方兴办书院。

张茹峰学生精彩者有为其碑记书丹的原任广东潮州海阳知县、解元姚秉哲。
还有出任北京大兴县知县的张粹中,出任山西长治县教谕的张体阳等。

清代对书院山长的选任有着明确的规定和哀求。
山长的人选由地方官会同乡绅“公举”,这意味着乡绅对山长的举荐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张茹峰山长便是由乡绅李子郁举荐的。

李子郁,繁峙县人,乾隆丁丑(1757年)进士,兄弟三人均以著书为乐。
他初授知县,以不习吏事,请改学官。
1762年,补宁武府教授,历时五年写成《繁峙县志初稿》四卷。
清道光知县吴其均纂修《繁峙县志》时,多有所依凭。

(二)、佛光庄郝应宿

郝应宿,字柳园,繁峙县城西南佛光庄人。
清代道光丁未(1847年)考中进士,授史部主事(正六品)。
吏部主事紧张卖力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很有实权,外官的知县还以内升主事为荣。

郝应宿因双亲年迈,辞官归乡之后,出任北灵书院山长兼主讲,任内五年中,从道问业者,户外鞋屣满地,口讲指授,勤学不辍,讲学空隙,手不释卷,书声不断,视世间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
他德高望重,悉心教授生徒,奖掖寒俊,为繁峙县培养了一批才学之士。

(三)、砂河张配信

张配信(1879~1911),字子成,号空空道人。
繁峙砂河人。
17岁入泮, 后补“增生”。
接着又考山西省农林专科学校,毕业后,因“丁忧”返家未在外事情。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张配信曾授任巡检,未到职。
不久,转任繁峙北灵书院山长。
他品学兼优、尤长书法,构造工致,笔力憨实,是当年本县最年轻的书法名家。
曾抄录《板桥集》及《救生船》4卷,手稿保存完全。

综上所述,清代北灵书院山长的选任不仅看重个人的学术和风致,还强调其科第出身和社会影响力,以确保书院的教诲质量和荣誉‌。

五、人才济济

清代书院与科举考试制度的关系比明代更加紧密,险些完备纳入了科举制度的轨道。
紧张为更高档级的科举考试运送人才,成为清朝政府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阵地。

清代是北灵书院人才辈出的期间。
这段期间,北灵书院考取进士、举人、贡士等有两百余人。
这些北灵学子中,有的外出千里居官,有的还乡办学兴教,北灵书院成为繁峙县学教诲的发祥地,历代名师的汇聚所,人才辈出的摇篮。
第一个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侯桂林,山西大学堂专科毕业的郭际丰,山西民政长陈钰,山西省立一中校长魏日靖,山西大学堂本科毕业的高希哲,山西农林学堂毕业的高殿元等都曾就读于此,深受北灵书院的教泽影响。

(一)、五县县长郭际丰

郭际丰(1877~ 1941),字雨青,繁峙果园村落人。
12岁丧父,幼时随代县富村落姑夫郎奋庚读书,获益匪浅。
23岁在繁峙县学北灵书院学习时,受到卖力教诲学术评价的官员刘幼云的鼓励与肯定。

光绪壬寅(1902),郭际丰26岁赴西安(因义和团晋陕并科)应试,中正科举人。
本次科举乡试共取140名,他位列第121名。
科后,他深知旧学陈腐,难以适应时势, 再入新成立的山西大学堂学习,与高升寨高希哲同窗。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专科)。

民国初年,郭际丰历任山西广灵、大同汾阳、平遥及河北南皮五县县长,颇有政绩,民国大总统策令付与金质单鹤章、山西省府付与文虎勋章。

三十年代,受时局影响,郭际丰自觉难于搪塞,遂隐居乡里。
七七事变后,家乡遭到日军蹂躏。
他义愤填膺, 拒任伪职,变卖田产, 毁家解危,增援抗日。
抗战八年中,郭际丰家承担村落里开支的一半,花去银元一万五千多元,粮食不计,成为当时著名的开明人士。
享年65岁。

(二)、山西民政长陈钰

陈钰(1860年-1919年) ,字震之,山西繁峙县古家庄村落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其父陈桂芬,1851年中进士,任河南候补知府,特用道加三品衔,清廷赏戴花翎。
为了子弟有个好的学习环境,陈桂芬买下了繁峙县城一道街的张宅,陈钰先在县城北灵书院就读,后入国子监学习。

陈钰的妹妹嫁给了河北万全县首富霍枚的儿子霍老五。

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陈钰授河北宁晋县令。
据民国十八年《宁晋县志》载:陈钰明通公溥,洞达民情。
上任数日,即把旧任所留多年未定讼案完备理清,又把新接讼案,随堂断结。
建学校、兴教诲。
公道耿介之声,路人皆知。
不久,升迁为沧州知州。
“以至去宁之日,祖饯者,如归市。
近今已来,所罕见者也。

陈钰后来升任宣化府知府,贤良之声,饮誉朝野。
中华民国成立后,阎锡山为打消袁世凯的疑虑,举荐袁世凯的姻亲陈钰。
1913年6月4日,袁世凯批准任其为山西民政长(相称于省长),兼理盐政。
次年被召入京,任参政院参政。

(三)、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长魏日靖

魏日靖(1880- 1972),字致南,山西省繁峙县东魏村落人。
他7岁时便由祖父授读,13岁到县城“北灵书院”就读,17岁取得生员,19岁“补廪”,仍在北灵书院学习,22岁住山西省“晋阳书院”。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于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求学,后又升入优级师范理化科,于宣统元年毕业。
1912 年至1914年,任本县高档小学堂校长,高档小学堂前身即北灵书院。
1917年至1920年,任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教员、教务主任、校长。
成为繁峙人的骄傲。

1906年,山西公立中学堂在太原海子边的文瀛湖畔创办,1913年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是全省规模最大的中学,也是太原五中的前身。
1913年,静乐县高君宇考入省立一中七班学习,后成为李大钊的学生。
1922年,彭真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该校成为中共山西党组织的摇篮。

1930年4月,魏日靖被阎锡山调任山西万泉县县长。
正遇该县遭受饥荒,他到任后,立即开仓赈济,时时到乡下体察民情,访问民众疾苦。
不久,他因丢失公款万元而倾产赔偿,一年半后卸职。

1949 年,太原解放后,他在山西省立图书博物馆事情。
1950年2月,回到繁峙,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各界公民代表会议协商会第二次会议,任繁峙县抗美援朝分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终年92岁。

(四)、繁峙第一个本科生高希哲

高希哲( 1880-1944)字子明,繁峙高升寨人,曾在县城北灵书院就读。
1904年,以精良成绩被州县保举进入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专科)读书,两年后毕业。
1909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堂高档科(本科)第一班。
成为繁峙第一个大学本科生。

山西大学堂(今山西大学、太事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利用清政府“庚子赔款”兴建。
山西大学堂旧址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大学校史馆珍藏的山西大学堂首届毕业生合影,即由高希哲的曾孙高建忠捐赠。

1914年,高希哲曾出任阳高县县长,后任山西教诲厅视学多年。
七七事变后,还乡曾与郭伯恒等人合修《繁峙县志》,未果。
终年64岁。

(五)、繁峙第一个毕业于山西农林学堂高殿元

高殿元(1888 ~1931),字向辰,男,山西省繁峙县高升寨人。
他幼年才思敏捷。
16岁进入北灵书院学习,19岁被州县推举到山西农林大学堂学习。
而山西农林学堂,作为清末期间的教诲机构,其设立的林科首创了中国近代林学教诲的先河,对付推动中国近代林业教诲和山西乃至全国的政治、教诲、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主要的浸染。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高殿元参加了山西太原学生新军,与同学们一道攻打巡抚衙门。
大学毕业后,他又到北京,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主事。
倡议以每年之清明为植树节,又发起凡我国商品均效西制实施注册牌号。
他的见地被采纳立法,并在全国实行。
之后,他又被擢升为农商部金事。

高殿元为人刚毅刚烈不阿,愤世嫉俗,深痛奢侈游宴之风。
他酷爱读书,藏书甚多。
著有《说文解注》,可惜在战火中散失落,未能刊行。
由于他勤政嗜书,积劳成疾,43岁便后在京逝世,尸首归葬故乡高升寨时,村落人无不痛惜。

高殿元的三个子女,受父亲的影响,均参加了红军。
他的半子郭钦安曾任山西省常委、副省长。

光绪三十一年(1905),北灵书院实行癸卯学制,改为高档小学堂。
1912年魏日靖出任学堂校长。
两年后,他到省城山西省立第一中学任西席、教导主任,直至校长。

六、结语

繁峙,古晋阳地,巍巍台山,滔滔滹水,天开文运,代有文人。
回望繁峙悠久历史,曾有多少有名遐迩的名仕,令滹沱河两岸大地熠熠生辉。
如今,虽然他们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曾经对教诲做出的贡献,我们应永久铭记......

为续接千年文脉,深耕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精良传统文化,2024年1月,北灵书院正式注册成立。
暂寓县城滹源西大街清凉书院。

本文作者:

赵宏斌,字善金,号憨山逸叟,山西繁峙下永兴村落人,本科学历,繁峙作协会员,本土文化学者,清凉书院院长,北灵书院山长,憨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世昌教诲基金会会长。
近年来,在今日头条揭橥五台山繁峙县历史文化研究文章70余篇50多万字。

清凉书院简介:

“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摘自《清凉山志》

清凉书院由赵宏斌院长创立,是书店型书院,社区型书院。

2019年9月1日,繁峙清凉书院挂牌成立,致力于挖掘繁峙人“平等、喜舍、直心、修慧”的地方人文特色,构建繁峙人的精神家园,人文高地,开放学府,发展平台,续接千年文脉。
被山西书院同盟评为“2020年度特色书院”。

繁峙清凉书院每年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聪慧家终年夜讲堂、读书会、文化互换论坛等公益活动二百余期。
是繁峙县宣扬部命名的新时期精神文明实践点,精良志愿者做事组织,繁峙县关工委家庭教诲事情站。

近年来,清凉书院举办六期“贾中庆导师状元演习营”,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培养状元学子,造诣国之栋梁,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2023年,繁峙县学生书店被山西省委宣扬部、山西出版行业协会付与“山西最美书店”称号。

以智悲双运之发心

行广大无碍之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