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清紫禁城为主的故宫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全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拥有千余座明清木构造建筑。丰富的建筑门类、完好的建筑形制,使得紫禁城成为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百科全书,表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一脉相承的营建思想,绵延不绝的中和理念。紫禁城不但与安徽凤阳明中都、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两座宫殿有着直接的沿袭关系,更可由此一贯追溯至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晚期宫城以降的历代都城、宫殿的方案设计形制,追溯至《周礼·考工记》、《吕氏春秋》等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辨方正位”、“择中立宫”、“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都城、宫殿营建的悠久传统。经由元明清三代的方案培植,北京城形成了以紫禁城为中央,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道城墙环环相套的形制,端正严整、对称均齐;直通南北的北京城中轴线更是长达7.8公里,气势如虹。紫禁城在重重城墙和南北中轴线的陪衬之下,显示出“天下之中”的恢弘气概。在紫禁城内的考古发掘证明,元明清三代的宫殿建筑存在着叠压关系。此外,紫禁城还继续了中国传统宫殿营建中“前朝后寝”、“三朝五门”等古制。以上营建传统,与中国农业文明起源之际通过“不雅观象授时”而得到的宇宙不雅观、时空不雅观等主要知识与思想体系一脉相承。
《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经由长期的发展积淀,“致中和”这一中国古代主要的哲学、美学及伦理道德不雅观念,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导精神之一。紫禁城建筑群整体布局对称均衡、秩序井然,充分表示出对“和谐”、“中和”等文化理念的追求。无论因此“保合太和”、“致中和”为主题而命名的外朝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还是崇尚乾坤交泰、万物和谐并育的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守中致和”的中和之道都是个中蕴含的最高追求。除此之外,紫禁城中尚有永和宫、体和殿、颐和轩、蹈和门等名称中带有“和”字的诸多殿宇门楼,也有养心殿正殿“中正仁和”、宁寿宫乐寿堂“与和气游”、颐和轩“太和充满”等带有“和”字的匾额。凡此各类,不一而足,处处表示出追求“和”的文化内涵。
紫禁城是天下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全的古代木构造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宫城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图为紫禁城太和门。故宫博物院供图
推陈出新的工艺技能,南北领悟的建筑新风。紫禁城一方面是继续前代传统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互换领悟的创新之作。在明永乐年间始建宫城的过程中,便有大量南方工匠参与个中,范例者有以蒯祥为代表的苏州“喷鼻香山帮”匠师,干系工艺技能在南北领悟中不断推陈出新。据史料记载,元大都城墙仍以土墙为主,仅城门部分包砖,下大雨时常常塌毁,而紫禁城的城墙全部包砌城砖,很好地办理了这一问题。宫殿室内铺地大量利用的“金砖”产自苏州,由太湖湖底多年沉积的淤泥经由极为繁芜的工艺制成,是明代高超的制砖新技能的产物。屋顶的材质与色彩是紫禁城建筑的一大创举,黄琉璃瓦的大量利用,开一代新风:既不同于唐代宫殿以青灰瓦和青掍瓦为主的素朴基调,与宋、金宫殿以青琉璃瓦为主调也颇异其趣(金中都宫殿正殿用黄琉璃瓦),与元代宫殿利用各色琉璃瓦装饰屋脊屋檐并大量利用白色琉璃瓦更是大不相同,从而形成了既辉煌壮丽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气概。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下江南”,更加促进了南北方建筑的领悟。例如乾隆期间参照宁波天一阁,建成用以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取“天生平水,地六成之”之义,立面设计成紫禁城中独一无二的六开间,屋顶则以象征水的黑琉璃瓦为主色,木构造部分以绿色油饰为主,在红墙黄瓦为主调的紫禁城中,堪称别具一格的创新之作。建福宫花园、乾隆花园等庭园的营建,将江南园林的风格融入紫禁城,极大改变了宫城的面貌。此外,乾隆花园内各建筑的室内装修,更是荟萃了南方诸般最为卓越的工艺技能。
多元一体的建筑集群,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候。紫禁城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范例例证。除了汉族宫殿建筑之外,紫禁城中也有极具其他民族特色的建筑。比如坤宁宫的改建便是清初满汉文化领悟的范例表示,无论是将大门位置由正中改为偏东,室内呈现为“口袋房”布局,还是在西侧开间内设西、南、北三面的“卍字炕”,都是范例的满族建筑习俗。又如汉藏合璧的楼阁建筑雨花阁,为宫中最具标志性的藏传佛教建筑,将汉式建筑与藏传佛教建筑风格完美地熔于一炉。宫中大量殿宇门楼的匾额皆是满汉双语书写,部分碑刻亦如此,慈宁门匾额更是由满、蒙、汉三种笔墨书写。
紫禁城充分表示出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的领悟,呈现出中国各宗教崇奉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紫禁城中除主体宫殿建筑之外,还包含佛教建筑,如雨花阁、宝华殿、宝相楼、吉云楼、佛日楼、梵华楼等40多处佛堂;玄门建筑如钦安殿、玄穹宝殿等;此外还有反响民间崇奉和满族原始宗教崇奉的城隍庙、坤宁宫等。紫禁城既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外建筑技艺互换领悟的舞台。例如,武英殿院内西北部的浴德堂,为一座范例的中亚阿拉伯式穹顶建筑;乾隆花园的倦勤斋内,有结合西方焦点透视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绘制而成的大型通景画,使人置身个中似幻似真;东六宫之一的延禧宫主庭院中,还保留着带有近代钢构造的泰西“水晶宫”式建筑遗迹灵沼轩。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文章《在故宫感想熏染中华文明的深厚秘闻和万千气候》
(策划:周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