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场情由:空间作为当下艺术展览叙事措辞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拓展艺术谈论边界,延伸艺术展览实践维度的主要媒介。成都画院“四合院美术馆操持”系列展览阐发了传统空间在当代语境下的代价重塑,打开了"大众对付艺术媒介多样性的认知,并引申出对传统空间代价转换的思考。回顾该系列展的策划办法和展览措辞,不仅可以为传统空间代价的“再创造”供应探索路径,更有利于与推动策展人基于空间、策展、创作三个维度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
成都画院初创于1980年,其所处位置在唐代时是严真不雅观,清代为关帝庙。现有的主体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将原址位于成都署袜街的静安旅社(原陕西会馆)和红星路附近的叶家祠堂合并迁居重修而成。2007年,成都画院被评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四合院建筑形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范例性与场域的独特性,主体构造以梁木框架为主,三进三出的中轴线串联起全体建筑规制。
在这个传统范式明显的空间里,成都画院从2020年开始逐步呈现基于空间属性特质的当代艺术的策展实践,并形成年度策展项目——“四合院美术馆操持”,旨在通过四合院分外的空间形态,以当代性的策展思维,展示当下青年艺术家多元的创作面貌,持续谈论展示空间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以一种崭新的视角丰富成都画院的学术研究面貌,还能为传统空间的“再造”供应一个有代价的切面。
把空间作为一种媒介
成都画院以“从媒介出发”为线索,策划了“青涩·第三季”(2017)、“质地的温度——综合股料艺术展”(2018)、“重塑的个体——青年艺术家联展”“再造的表达——多媒体艺术展”(2019),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主题,不断深化空间这一艺术展示“媒介”对艺术创作与视觉呈现的影响。这些策展实践包含着多维的比较与研究,参展作品既有国画、油画、版画,也包含行为、影像、拍照、装置等艺术形式。同时,参展艺术家基本为80后、90后,他们构成了当下青年艺术创作群体的主力,为传统空间的策展形态等研究课题供应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通过多角度的切入与积累,成都画院四合院美术馆逐步形成固定的青年艺术家系列展览形态。随着策展研究的深入,终极形成对“四合院美术馆操持”常态性年度展览模式的确立。在强化空间特质的同时,以更明确的策划方向推动以综合媒介的办法呈现多维艺术措辞在媒介空间——四合院美术馆的嬗变。在传统文化烙印明显的开放场域里,先锋的艺术表达不断生发,让成都画院有了更多的可能,成为参与成都地区艺术生态培植的实验性展览场地。平台的搭建更推动了四川乃至省外青年艺术群体的多样性碰撞与互换。
模式的初探
“探索”,是成都画院该系列展策划立意的初衷。艺术个体的思考与感知会被呈现空间影响,而空间的重新“建构”会授予置身于内的“物象”一个崭新的“释读”。不同于当下较为普遍的“白盒子”空间,成都画院四合院建筑横梁与廊柱袒露在空间之内,让作品与空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和直接。
2020年是“四合院美术馆操持”系列展览的第一年,展览主题“空间·措辞·转化”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空间既作为媒介,也是一种措辞的“表述”;另一方面,空间与措辞存在着视觉与文本的重新建构——转化。在艺术本体、艺术形式、创作语境不断变迁确当下,如何理解艺术在场域空间的“转化”?如何实现不雅观众、作品、空间的“共频”?这既是问题,也是全体策划线索的提示。我们正带着这样的问题考试测验主题的回应。
首先是基于展览构造的探索。从展示空间上看,成都画院展厅分别包围着沿中轴线向前依次排列的两个天井。在传统语境中,天井既是聚“气”的通道,也是不雅观望外部天下,并与外部沟通的“窗口”。因此,我们将天井这一分外空间作为展览的出发点,形成听视觉的导引,由此打破了展览空间惯性思考的局限。在详细呈现办法上,以短暂的、即兴的、行动性的肢体与行为艺术对展览进行主题延伸与视觉拓展。
该展览以开幕展演《声~院》发声,通过小提琴、亚克力振动装置、音频网络器、发话器等发声设备,将场域内的环境、话语以振动的办法化为无序、静默与留白。参展艺术家李琨认为,四合院更像是一个“无声胜有声”的音场,不雅观众可以近间隔地通过声音与振动等办法感知四合院空间的灵动与感性。在展馆内场空间布局上,我们更强调每位艺术家个人的独特场域,更多地利用空间的分外构造呈现作品,如杨然利用宣纸做成投影幕布,强调空间与作品展示媒介精神内涵的同等性;翟一涛将清末本《芥子园画谱》上的虫蛀痕迹以投影的办法放大“书写”到展览空间中,突出了作品与空间在韶光维度上的共通。
动态展演(现场履行作品)与静态展示(内场作品)相结合的办法基本确立了“四合院美术馆操持”的展览模式。这既因此空间为“媒介”呈现作品的“再创作”,更是基于空间强属性本身勾引的一种新的不雅观展体验。展览的举办受到了浩瀚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多家媒体对展览进行了专题宣布,如自媒体“YOU成都”对展览的评论:“难能名贵的是,在城市里的艺术空间大多都还未开放或对旧展进行延期的时候,成都画院预备了一场新展,这种对艺术的渴望,在展览的互动区得到了激情亲切的反馈,关于关键词‘空间’‘措辞’‘转化’的释义,不雅观众们纷纭发言,给予了开放式的回答。”(《40岁的四合院美术馆,和她复工后的第一展》,微信"大众号“YOU成都”,2020年5月11日)
场域的延伸
对付展览叙事空间的强调不应局限在空间构造上,正如龙迪勇在《空间叙事研究》一书中提到的“生理空间”的观点。他认为,“生理空间”是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生理活动(如影象、想象等)所呈现出来的某种空间特性,其空间特质会对作品的构造和主题形态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版,第526页)。当艺术家面对四合院空间时,他(她)的想象是什么?以此为切入点,2021年,成都画院以“幻化·场域”为主题,更加明确地谈论创作者对空间的想象。
该展览的作品更为紧密地与空间的形态进行领悟。成都画院三进三出的院落形态,恰好将延中轴线的连接通道分割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每个小空间成为延伸展览展出形态的分外“舞台”。开幕展演依据这三个小空间,以三段文本、三件现场履行作品串联起三进三出的四合院,层层推进,呈现了一场听视觉的“场域”感验。在第一段现场演出中,李季垠的《Phantom In Barranco 谷中影》作为开场,呈现了以纯粹的数字办法在古典环境中构建新旧碰撞的中式浪漫的现场电音演出,围合的场域为现场音频的输出供应了一个特殊的声场环境。第二段以陈梦曦的行为作品The Cove为根本,结合空间,实现“场域”与“演出”的相互转换,旨在勾引不雅观众更深的思考。第三段呈现了韩易非的雨水互动装置《不雅观雨》,该作品通过数字编程的办法仿照小雨落下,借助灯光形成雨水“上行”的视觉错位,以一种极为契合空间形态的办法建立空间、人、作品、天空的沟通视角。分别以数字音乐、肢体行为、互动装置形成的三段式现场演出作品,充分展示了艺术家不雅观念思维向空间实体转化的过程,从而勾引不雅观众感知作品在此空间的特质。
此外,该展览参展艺术家的地域分布更加多元,既有来自成都、重庆、昆明等西南地区,也包含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等地,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也带来了多元的艺术表达。个中,陶辉的全息影像《唯一详细的人》通过虚构的视角,在视觉、听觉上带给四合院展示空间一种奇妙的浪漫。孙玮的《冈仁波齐的两种风》以声音为媒介,呈现对自然声音的野外稽核。与2020年的“空间·措辞·转化”展览比较,该展览更加强调艺术家对付空间的想象及艺术媒介的多维性。对付作品场域空间认知的拓展,则为该系列展向前推进供应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日常的映照
2022年,“四合院美术馆操持”展览第三季的视角回归到人的个体本身,以“隐秘的日常”为主题,意在磋商日常中人与物的“痕迹”。这因此一种碎片化的办法进行衍变与成长,个中隐含着创作办法与不雅观念思维的转变。同时,随着该系列展的持续策划与履行,四合院美术馆空间的“戏院”感逐渐显现。这一季的开场活动是陈梦曦、李锦辉共同创作的《夜·奔 22》。他们用肢体的腾挪感知韶光和生活的定向轨迹,触碰浩瀚“日常”之事。这是多种感情交织的即兴演出:自由、生命、宣泄、希望,展板的一直移动以及光影的投射,与展厅内的静态作品形成呼应,一动一静让展览彷佛拥有了“生命”。同时,戏服、念白、追灯等道具进一步突出了美术馆空间的“戏院”感,古典戏曲吟唱的加入仿佛让韶光凝固乃至穿越至古代,而随着节奏的转换,又再次将人们的思绪拉回现实。
除现场履行作品外,该展览共展出12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姚朋、童文敏、马赛等生动在西南地区的艺术家。姚朋作品中表达着他对西方政治生态的戏谑与隐喻,而马赛作品中包含着有趣的人文主义切入点。此外,参展的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艺术家,大多在读书时已初露锋芒,他们的发展环境造就了艺术措辞的多样性和文化背景交织的繁芜性。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学院的曹艺小的作品营造出虚幻与现实交错的氛围,如超现实戏剧般复述梦境,映射现实,用诗意、爱情、忧郁、玄色诙谐引出对生命的思辨。杨迪毕则更为关注图像、空间及叙事手段对人类掌握的影响,其作品中通报出人类共通的诗意感。雷文晴骜的《动物图像》呈现了宗教般的肃穆与生命的柔美。袁晓天采取金属丝网编织、灼烧的作品在空间内蜿蜒旋转,融为一体。
与前两次系列展比较,该展览着重于对个体日常“碎片化”的捕捉,从更为公共性的话语转向更为私密的个体。当下,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表达更为个人化与感情化,也更多地关注个人生存与环境的变革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感想熏染。正如这一系列展的策划线索一样,置身于当下,微不雅观周遭。
结语
“四合院美术馆操持”系列展已连续举办三季,只管还存在着很多的不敷,如展览模式的相对固化,艺术家选择的范围较为局限,展览学术延伸性也偏弱,但我们也在收成未知的惊喜。在这个不大的展示空间里,历史的秘闻超过时空与当下的艺术措辞,不断重组、衍变,“四合院”也在打破着客不雅观的局限,无限外延。它在一次次的“偶发”中,蜕变成一个更具灵性与自由的广阔“场域”。犹如展览中的一段留言所说:“在四合院被拼合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不同‘场’,与艺术空间的不同场,重塑、交汇、领悟、变幻,有什么东西已然呼之欲出,会带出四合院,带入生活,带进每个人的灵魂。”
孙晓伟 成都画院(成都邑美术馆)策展人
(本文原载《美术不雅观察》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