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TALISM”一词一样平常温顺的直译为“粗野主义”,也有更加煽情的译法——“野兽派”,无论如何翻译,这个词里总是带有一些“叛逆”的意味。
“粗野主义”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建筑流派,也不是建筑师刻意推导的建筑形式,它实际上是一定韶光、一定社会、经济、技能条件下的产物,在审美上表现为“粗犷”、“真实”。

“粗野主义建筑”在二战后急需大规模培植、但又缺少充足财力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盛起来,一贯延续到70年代。
这些建筑大多采取不加任何润色的净水混凝土作为紧张材料,真实地袒露着混凝土模板的痕迹以及浇筑的分缝。
许多这样的建筑体量巨大,大略直接、旁若无人、我行我素地涌如今原有的、精工细作的砖石建筑环境中,毁坏了原有的宁静的、细腻的氛围,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有些建筑乃至由于当时的施工粗糙、缺少掩护在利用一定韶光后遭到废弃。

粗暴主义建筑设计特色 施工管理

法国马赛公寓(1952)

建筑师:Le Corbusier

和马赛公寓类似的德国柏林公寓(1957)

建筑师:Le Corbusier

美国波士顿市政厅(1968)

建筑师:Kallmann McKinnell and Knowles

虽然早在1949年瑞典建筑师Hans Asplund就利用了“Brutalism”这样的词汇,但这种风格真正广受关注仍旧是由于当代建筑大师Le Corbusier的影响。
他于1952年设计的马赛公寓、1955年在印度昌迪加尔新城设计的议会大厦等等都被认为是“粗野主义”的代表建筑。

关于Marcel Breuer

Marcel Breuer(马塞尔·布鲁尔,1902,5,21- 1981,7,1),出生于匈牙利、后定居于美国的当代派建筑师及家具设计师,包豪斯(Bauhaus)最早、最小的学生之一。
他的作品包括美术馆、图书馆、教堂、办公楼、大学建筑和住宅等,许多建筑呈现出“粗野主义建筑”风格

除了建筑外,在包豪斯时他设计的瓦Wassily椅和、Cesca椅、长躺椅等也是20世纪最为主要的椅子。

Wassily椅

Cesca椅(©Holger.Ellgaard,CC BY-SA 3.0)

长躺椅

荷兰海牙原美国大使馆

(1958建成,现为文化地标,2017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物)

美国圣约翰大学校园内的圣约翰修道院教堂

(1961年,互助建筑师Hamilton Smith)

©Rick Burtzel(CC BY-NC-SA 2.0)

©John(CC BY-NC-SA 2.0)

纽约大学布朗克斯校区Begrisch演讲厅

(1961年)

©Kristina D.C. Hoeppner(CC BY-SA 2.0)

©George(CC BY-NC-ND 2.0)

©yusunkwon(CC BY-SA 2.0)

美国纽黑文的阿姆斯壮橡胶公司大楼

(又称倍耐力轮胎公司大楼,后被IKEA收购,与& Robert F. Gatje, Sargent Drive互助设计。
1970)

©2018 Kenneth C. Zirkel (CC BY-SA 4.0)

©Paul Goyette(CC BY-NC-SA 2.0)

©Gunnar Klack(CC BY-SA 2.0)

美国耶鲁大学Becton中央

(1970年,互助建筑师Hamilton Smith)

©Gunnar Klack(CC BY-SA 2.0)

©cjreddaway(CC BY SA 2.0)

©cjreddaway(CC BY SA 2.0)

©cjreddaway(CC BY SA 2.0)

美国华盛顿卫生与公众年夜众做事部大楼

(Hubert H. Humphrey大楼,1977)

©Gunnar Klack(CC BY SA2.0)

除了上述作品外,Marcel Breuer还有浩瀚的让我们惊异的、充满想象力的设计作品,作品中的许多理念、形式及细节处理纵然在本日也能给我们以灵感,成为我们学习研究的工具。
有兴趣的建筑师可以连续深入研究。

“粗野主义建筑”实际并不是“粗鲁”、“粗鄙”、“野蛮”的代名词,从许多粗野主义建筑中我们能够创造许多精细的、创造性的、经典的设计。
在物质极大丰富、虚假美颜成风的本日我们重新核阅这些所谓“过期”的建筑时不难创造个中的“闪光点”——真实、直接、不矫揉造作、直击内心。

予人玫瑰,手有余喷鼻香……如认可本文内容,请转发给更多须要的人士!

所有未注明来源的建筑实景照片及笔墨版权属“建构物语”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

官网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