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

好的设计从来不是靠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对现实极尽全面的稽核后,以现实为骨,以艺术为翼,精益求精而成。
在这条路上,我一直歇。

玉树县建筑设计 常用设备

——李庚霖

本次项目位于青海玉树,是一个禅修空间。

2010年4月14日,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这场灾害记录了刻骨铭心的悲痛与冲动,十年过去了,玉树涅槃重生、展翅高飞。
作为设计师,我踏上了去玉树的公益设计之旅,只希望能用所学,为倔强的玉树公民尽一份绵薄之力。

云海茫茫中,飞机很平稳,但我的内心,却有着难言的激动。

感谢石总和几位好友前来接机,稀薄的空气难掩他们的激情亲切。
和好友才仁求江在机场拍了一张合影,照片里我笑得很愉快,但是谁也不知道当时的我已经有点“飘”(实在是嘴硬的我高原反应了),嘿……

正式踏上玉树的地皮,开启设计勘测之旅,这天的景象格外好,是大城市里没法感想熏染到的好空气,抬眼便能看到天空泛着清新的湛蓝,心情澄澈,笑颜妖冶,我们自驾前往项目所在地。

一起上皆是广袤草原和巍巍青山,青山与蓝天之间彷佛无缝衔接的一幅油画,鼻尖彷佛能闻到青青草原漫来的芬芳。

耳边听着石总诉说着这里的风土人情,面前偶尔闪过几头憨态可掬的牦牛,只觉沿路的统统都如梦似幻,在这广袤的天空下,觉得自己很微小,但我坚信微小的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艺术设计这一条道路,与自然互动。

一起奔波终于到达项目地,项目地位于群山之间,我们几人开始勘测,地面并不平整,勘测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越是困难,就越是激起内心的斗志,我坚信在细致的勘测下,定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勘测其间,我和石总等人充分沟通设计需求,对现园地貌有了详尽的理解,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力求设计出满意的作品。

终极还是败给了高原反应,好在问题不大,吸氧后还是想着抓紧韶光,争取在入夜之前,赶往下一个项目地。

项目地是粗糙的石子路,踏在这样的地面,总能让我想起这些年来的设计之路,也是这样弯曲跌宕,有人因此退缩,有人因此结束,但我仍坚持着,没有别的情由,只是相信对岸便是一贯神往的艺术天下。

设计师的手不是只能抓画笔的,更多时候,我们的手须要拿起勘测工具,对项目进行实地考量,这样的感想熏染最为真实,也最准确。

设计讲究“因时制宜”,因此我们必须对现场尺寸进行详细测绘,力求精准无差。
地形波折,阳光刺眼,但是作为设计师,我都已经习气了。

实地测绘之后,得到的精准数据,方能承接起最澎湃的创意灵感和设计力量。
在设计上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交谈。
在交谈中,一次次触发思维的碰撞。

接下来与朋侪才仁求江共往文成公主庙,领略了当地的佛教文化。
佛教建筑的神圣感,洗涤心灵,这趟旅程可谓是受益匪浅,玉树的景、情、人,都具象在我的心里,是人生中一场难忘的遇见。

玉树的天空与山川最让我印象深刻,因此在庭院的设计中,每一棵树,每一处角落,每一个线条,都在讲述着玉树的巍峨山川与广袤蓝天,项目被大自然环抱着,通报着大自然的奇妙与活气。

在建筑的材质上我结合石与木两种元素,整体造型上呈现出“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觉得,营造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在主屋内的细节处可以看到复古的中式元素,比如青瓦白墙和雕花轩窗,极具中式韵味。

全体设计高低错落,屋中有景,景中有屋,建筑中或圆或方的形状,是自然的缩影与延伸。
将生态文明融入建筑本身,亦是将建筑归还于生态文明。
文雅的色彩,颇有一种与世无争的禅意,景于眼中,心在参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