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推出系列宣布第七期,一起走进凤鸣书院:百年书声韵 桃李满园开。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位于大理市凤仪镇西侧凤山之下的凤鸣书院历经百年纪月沉淀,古朴厚重的文化气息无处不在。
仲夏时节,凤鸣书院内桂子飘喷鼻香,荷花亭亭,梧桐树影婆娑,远处的凤山形似凤凰,振翅欲飞。

年夜理校园作风建筑设计 常见问题

凤鸣书院前身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当时的参政邹尧臣归耕乡里时提倡儒学,建起了“明伦堂”和“两斋”,到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重修,明嘉靖年间书院再次扩建,明万历年间,通判在赵州(本年夜理市凤仪及弥渡县一带)州治(古代地方政区名)建凤仪书院,后废弃。

据《凤仪志》记载,如今的凤鸣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扩建于乾隆、嘉庆年间,咸丰时被毁,清末重修。
书院原为科举考试场所,废科举后改为书院。
1985年,凤鸣书院被大理市公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鸣书院坐西向东,为一进两院的布局,由大门、照壁、池塘、水榭、过厅、大殿组成。
大门为三开间歇山顶牌坊式门楼,中为木质大门。
大门上悬有白族书法家杜乙简所书“凤鸣书院”匾额,门楼飞檐高挑若凤凰展翅,气势雄伟。
虽因光阴打磨,门楼彩绘已显斑驳,但仍能感想熏染到过去的精美华美。

进入凤鸣书院后,一幅大理石照壁上题写了“重教兴邦”四字,照壁以水墨诗文、花草画为装饰,展现了大理地区书院建筑的地域特点和建筑风格。
照壁一角留存了明隆庆年间的《赵州学田碑记》,记载了郡人邹尧臣因感念办学困难、学田未备,出银购置学田的业绩。

照壁旁边开有圆形拱门,从拱门入,便豁然开朗。
院内亭台水榭,池内荷花盛放、游鱼戏水,松柏梧桐长青。

值得一提的是,书院内有浩瀚文人名家留下的楹联。
开国元帅朱德、叶剑英的恩师赵钟奇曾就读于凤鸣书院,赵钟奇晚年回凤鸣书院题写下楹联:“镜湖水,凤岭松,小憩池亭,可谈风月;邹史言,师君学,思念前辈,足激壮心。
”现在,这副楹联便悬挂于水榭之上。

除了这副楹联,凤鸣书院过厅及大殿上的楹联也极具意见意义。
过厅西通道柱上,有清代辛亥年恩科解元尹建中撰写的楹联:“学问无穷,须知山由篑进;功名有份,自然迎刃而解。
”大殿门柱上为曾任凤鸣书院山长(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的赵舒怡所撰楹联:“凤凰岭峻虾蟆泉甘,此邦山水绝佳,便宽厦宏开,十亩蒿菜新拓地;邹子傥言思君朴学,前辈风骚未艾,愿真才蔚起,千秋坛席有传人。

这些楹联言近旨远、意味深长,承载了先贤的聪慧与思想,汇聚了书院的风骨与精神。
时至今日,细细读来仍能窥见昔日书院内群贤毕至、人才辈出的景象。

现在,凤鸣书院已经改建为大理市第三中学,环绕书院,周边建成了占地面积112亩的新校园,是凤仪镇造就人才的摇篮。
大理三中新校区墙面上题有《凤鸣书院赋》,个中写道:“开学前辈广拓学舍,一代新人创空前校园。
”展现了书院的前世今生。

从古至今,凤鸣书院一贯是大理的文化教诲传承基地,书声琅琅不绝,文脉从未中断。
三百年经久弥新,一代代学子于此求学,凤鸣书院桃李满园。

主创:胡亚玲 韩玉婷 赵志伟

编辑:武文雯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