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石屋从设计到制作前后用了十天的韶光,是我的第三件作品,也是比较满意的一件作品。”杨路说,自己制作“太行石屋”模型的经历还要从一年前提及。
今年三十岁的杨路,经营着一家小超市。在空闲之余,不仅是一名轮滑教练,还常常参加户外远足活动。一次在常平乡,各式各样的老式“太行石屋”深深吸引了他。
“太行石屋”是民间建筑史上的宝贝,在我市的常平乡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石屋建筑群。一座座错落有序的石屋,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也给不少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觉得特殊古朴、特殊俊秀,就拍了很多照片回来。”杨路回顾道,“当时我就想,这些石屋再过十几二十年可能都见不到了,假如能做成一个石屋模型保存下来,也是不错的一件事。”
万事开头难。由于没有学过美术和建筑,起初杨路只能通过自己拍的照片去一点点琢磨,同时在网上搜索干系视频进行参考。为了制作出原汁原味的太行石屋,木板、鹅卵石、枯树枝、旧水管、废纸片、汽车脚垫……都成了他“盖屋子”的材料。
“做第一个的时候比较费劲,要考虑的事情大概多。比如比例、构造、材料等等。光画图就画了好几天。不满意就推倒了重做,一贯到自己满意为止。”第一件作品完成后,杨路特地请来朋友和同学为自己提见地。
石砌的围墙和房屋该当错落堆叠,房顶上的瓦片该当有层次感,房屋的大小比例该当再调度一下……有了第一次的履历和大家的建议,杨路越做越得心应手。
“先找一块大理石的板作为底板,然后像地基一样画好位置,再用鹅卵石围出一个院子的轮廓,然后是房屋的主体构造、房梁、房顶,末了加上树木、灯笼、柴火等装饰。一些可以活动的门、窗户的零件都只有几厘米长,操作起来要非常细致,很费精力。”为了能让房顶有层次感,杨路将纸片剪成小块,小心翼翼地粘贴上去,再刷上颜料,单单这一项工程就耗费了一半的制作韶光。
2月14日,沁阳融媒微信视频号将杨路还原石屋一事进行首发宣布后,引发不少网友共鸣。网友纷纭留言点赞:“小时候的影象”“真想回到小时候”“村落庄气息浓郁”“沁阳小伙真厉害!
”杨路也通过视频号留言区约请大家一起来互换学习。
虽然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认可,但杨路仍不满意。“作为一名90后,通过制作石屋模型让我收成了耐心、细心和恒心。爱人和孩子有时候也参与进来,其乐融融。”杨路说:“接下来我还会制作更多石屋模型,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将古老的太行石屋以这种微缩景不雅观的形式保留给后人,也算是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