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挂”了一个橙色的边框
伸出楼栋的老式楼梯
表面罩着一个屋子造型的“铁盒子”
改造后的平整路面
被喷成橙色彩漆步道
原来的垃圾区
变成被彩色线条分隔多块的
羽毛球运动场
……
老人闲步、遛娃
都有了好去处
进门口就能见到小区被改造得色彩缤纷。冷靖华 摄
1月18日
长江日报探访了
位于江岸区的惠济路42号小区
这个已经65岁“高龄”的老旧小区
在改造后
犹如穿上了橙色运动装的青春小姑娘
充满活力与活气
长江委社区党委布告孙星先容,惠济路42号小区建成于1957年,共有房屋5栋,居民220户。改造前,小区房屋年久失落修,漏雨严重,道路坑洼不平,由于排水不畅逢雨就积水。“小区老人多,占比超过五成,但整体面积不大,公共空间少,楼间距又太过狭窄,室外活动空间极度缺少。”
影象中的红砖“回来了”
老居民黄贻瑢,4岁就随父母从南京搬到此地居住,她说在这里住了60多年,看着小区一点一滴地发生变革。“以前,这几栋楼都是红砖房,不是现在这样的灰屋子。”
居民坐在休闲桌椅处谈天。冷靖华 摄
对此,老居民苏成财也有很深的印象,他说1993年前本是个三层楼的红砖房,1993年修过一次,将净水红砖外墙换成了灰色水木石外墙,又将楼层加高到四层,就连原来坑洼不平的水泥路也换成了花型小地砖。“但很多居民都很怀念原来的红砖房,它承载着很多老居民对那个时期的怀念。”
“改造中,我们尽可能保留并还原这些特色。”为该小区做设计的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金绍华先容,“老建筑保留有20世纪50年代特色的混凝土栏杆花饰,曾经试图进行还原,但做实验创造,规复事情量大、用度高,终极我们把红砖融入步辇儿道旁的连续文化墙,再用白色彩砖嵌入,拼成一些字和图像,来表示小区的历史和长江文化。”
摆了30年的修车摊保留下来
在小区进门处,一块10来平方米的空缺区域,墙面上可以瞥见在红砖间以白色砖拼出一个大大的“修”字,特殊引人把稳。
这个修车摊位保留了近30年,成为小区文化的一部分。冷靖华 摄
在这里住了30年的老居民苏成财,正是这个摊位的主人,一名修车师傅。他先容,1992年,他原来在小区外的马路边摆摊修自行车,1995年在社区安排下,进小区做便民做事,此后一贯在这里为附近居民修自行车,特殊受欢迎。
“改造前,我们充分理解居民见地和想法。”金绍华先容,应居民哀求,设计时特殊将门口的修自行车摊位保留下来。“我们调研过,周边险些没有其他修自行车的地方了,这里能知足居民日常需求,也是42号小区独占的特点。”
楼梯口加装“轻奢门楼”增长仪式感
灰色的外墙上“挂”了一个橙色边框,伸出楼栋的老式楼梯外罩着屋子造型的“铁盒子”……探访小区时创造,小区内很多这样犹如搭积木一样的设计,很是有趣。
设计师吴莎冰见告,“惠而不费”是他们设计时一贯坚持的想法,老小区居民更多的是希望办理急迫须要办理的困难,美化的装饰可以奥妙设计,但不能摧残浪费蹂躏太多资金,要尽可能为居民办理实际困难。“为此,我们并未对楼房的灰色外墙进行改变,而是采纳悬挂橙色边框的形式,让楼房给人焕然一新的觉得。”
吴莎冰先容,在入户的楼梯口,须要特殊设计一个有仪式感的“轻奢门楼”,还要带上“家”的味道,在和居民、社区反复沟通互换后,才形成现在看到的这种犹如罩在楼栋入口的小房子的形式。
新建环小区的彩色步道、羽毛球场
81岁的老居民余春喷鼻香先容,小区内楼间距特殊窄,楼栋后面都是泥地,走不通;再加上,小区只有末了面摆着一个大垃圾桶,老鼠多,蚊虫也多,“平时不要说在小区内闲步,便是走路都不想经由”。
“这里住的大多是老职工,不管老人还是孩子都对公共活动空间需求大。”金绍华先容,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居民提的这些见地,特意设计了一条环小区的300米“彩色步辇儿道”,沿着这条步辇儿道逐步闲步,走10—15分钟可环小区一周,恰好是老年人适宜的运动,“施工中,还把这块地坪也进行了提高,办理了下雨洼地积水问题”。
“不只地面改得俊秀,还不积水,楼顶也改得又美又不漏水了。”在这里住了40多年的老居民刘蕊先容,楼顶铺了隔热板,做了防水,还用橙色画了圆形、半圆形图案,还给每栋楼标了序号。
“改造后,最喜好的便是羽毛球运动场,这里原来是垃圾区。”居民杨红娣先容,两年前,随着孩子在惠济路小学上学,自己搬来这个小区住。“儿子喜好运动,之前没有活动的地方,现在可好了,楼下的彩色步道防滑,什么时候都可以骑车,还有羽毛球场,儿子总和他的小伙伴们约着一块打羽毛球,可愉快了。”
“惠济路42号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是我们区的示范小区,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武汉市的‘网红改造小区’,让这里成为城市有名拍照打卡地。”江岸区培植局老旧小区改造牵头科室卖力人盛双全先容。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冷靖华 通讯员刘斌 编辑:高阳 校正: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