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民间花样繁多的杂技和竞技又将绽放光彩

下面跟钟意君一起

义乌平易近族作风建筑设计 施工技术

理解下义乌的民间非遗项目

叠罗汉活动

历史渊源

据考证,义乌叠罗汉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在清朝达到壮盛。
当时戚继光在义乌招兵组建戚家军。
这些义乌兵在练兵之余,根据武术套路、战时阵法和杂耍技艺练成了一种练武取乐的游戏,也留下了习武防身的习气。
因当时义乌一带常常练南少林派的罗汉拳,故取名为叠罗汉。

明朝时义乌县令周士英对义乌民情就有“俗近秦风,喜习戈矛”之评论。
这种习武娱人的游戏很快就在义乌一带盛传,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全规范的演出内容和形式。
2006年,叠罗汉被评为义乌市十大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同年10月列入义乌市非遗项目,2007年6月列入省级非遗项目。

分布范围

作为义乌的民间非遗项目,叠罗汉紧张分布在八里桥头、华溪、王店、何宅、如甫、大元、西山下、新厅、油碑塘等地。

这项活动大多由一个村落或一个族组班演出,一为逢年过节、寺庙开光、丰年庆岁求热闹渲染喜庆气氛;二为显示本村落(族)联络同心,炫耀力量,使外人不敢欺凌。
故常有三代同阵、四代同班的征象,起到护家护村落的浸染。

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义乌有十多个罗汉班,每年重阳节都要举行赛事,类似戏班斗台。
故叠罗汉职员亦由原较为疏松的状态发展到有一定组织形式的“罗汉班”,并世代相传。

2015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
这天上午,八里桥头的罗汉班在绣湖广场的主场登场,75人精彩绝伦的叠罗汉演出,更以独具的民间特色、丰富的展现力,令人线人一新。
此外,该罗汉班2017年正月初三在村落里举办的“迎新年”叠罗汉演出,同样惊艳四方,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落民赶赴不雅观赏。

据载,八里桥头村落罗汉班始建于清末,取名“迎春会”,抗战期间曾间断,抗降服利后重新规复。
1949年后时有间断,1981年正月,村落里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重新组建了罗汉班。

形式特色

义乌罗汉班的演出形式紧张有走阵、滚叉、拳术、刀棍术、叠罗汉等。
总体上又可分为两大块:一是“走阵容”,在古乐声中,几十人或上百人手持各种东西,穿插走动,摆出各种阵容,分别冠以“长蛇阵”“蜈蚣阵”“龙门阵”“梅花阵”“盾牌阵”等名字,之后还有“十八罗汉”走阵等;二是“叠罗汉”,这是罗汉班演出过程中最显功力、最吸引不雅观众的高潮部分。
叠罗汉也有诸多叠法,如“立牌坊”“树亭阁”“不雅观音坐殿”“不雅观音渡船”等。

义乌叠罗汉有四项基本特色。
一是演出的惊险性,叠罗汉演出一样平常要叠到4至5层,最上层的人还要面带笑颜,手甩接风做出多种花样动作。
如滚叉演出,要将道具甩到几丈高的空中,中庸之道地落到身上后还能滚动自若。
二是罗汉班的联络性。
罗汉班演出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指挥必须高度统一,行动必须高度同等。
三是艺术的综合性。
罗汉班的演出集戏剧、武术、杂技、体育、舞蹈等为一体,具有粗犷与细腻、旷达与严整、娱乐与教诲相领悟等特点。
四是演出的传统节目性。
每逢过节或重大节庆时,罗汉班常常受邀参加演出节目。

非遗项目,魅力无限;技惊四座的叠罗汉更具民间魅力而名扬四方。
它蕴蓄着丰赡的文化积淀,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期盼代代相传,延续不绝。

非遗项目魅力无限为义乌丰富的民间项目竖个大拇指吧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