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局部),作者郭宝君、庄小雷、乐祥海、买鸿钧、徐卫国、刘旭、牛朝、范琛。
中国画《大河之韵》,作者谈鹏。
中国画《乘着高铁游运河》,作者曹琼晓。
油画《运河古桥》,作者魏海彬。
版画《京杭大运河》(局部),作者张晓锋。
习近平总布告近期在浙江稽核时强调:“大运河是天下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精良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高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抖擞时期新风貌。”自2014年大运河被正式列入天下遗产名录以来,随着国家文化公园培植不断加速,推广和遍及大运河文化成为新时期文艺的主要课题,关于大运河主题的美术创作与展览日益受到重视,干系题材的美术作品不断呈现,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诠释着运河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时期风貌。
传承艺韵文脉
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浩瀚以大运河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北宋张择真个《清明上河图》堪称现存最古老的大运河图卷,描述了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即汴河,表现了漕运经济给汴京带来的繁华盛景。此后,明代的《南都繁会图》、清代的《京杭道里图》《潞河督运图》等作品,都生动再现了大运河沿岸的地域风貌与风土人情,共同留下丰硕的创作传统。如今,这一创作传统被当代美术事情者传承与发扬。他们以笔墨为媒,连接古今,从时空、自然、人文等维度描述千年运河的古韵新貌。
自古以来,中国绘画便有利用山水长卷咏颂江山社稷的传统。当代3幅长卷《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京杭大运河揽胜图》,堪称接续这一传统的代表作。2021年4月,总长135米、高3米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创作的这幅长卷,聚8省市15名字画家之力,在对大运河沿线风貌深入稽核根本上,历时一年创作完成。43米长的上卷人物篇,通过春秋争霸、雄才大略、汴河畅通、一统天下4个历史画面,讲述了大运河开凿、发展、西进、通航等历史进程。64米长的下卷山水篇,分北国瑞雪、冀鲁高秋、江淮绿野、吴越花雨4个章节,表现了大运河沿线四季景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景不雅观。28米长的书法题跋,则涵盖各篇章笔墨先容和题记。长卷垂垂展开,画面内的空间与韶光随视线流动,勾皴点染下的笔墨山河,连带附着其上的人文故事,尽显自然与历史交织的万千气候。
采取传统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不仅可以“咫尺纳千里”,还可以“须臾容古今”。近期,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对"大众正式开放,推出一系列重磅展览,个中专题展中的《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吸引了不少不雅观众的目光。这幅由北京画院8名画家携手创作的长卷,长27.4米、高0.5米。整幅画卷从层峦叠嶂的西山起笔,到烟波浩渺的海面收笔,以传统小青绿和浅绛山水相领悟的创作手腕,生动描述了北京大运河沿岸气势恢宏的壮丽景象。清雅的画面奥妙领悟了沿途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不仅展现了大运河的古老风貌和时期新貌,更以传统绘画的独特措辞魅力,诠释了大运河的文化内涵。
将诗意融入山水意境以达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是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色。2023年在常州美术馆展出的270米通景长卷《京杭大运河揽胜图》,便表示了这种审美追求。当地画家高鸣自2016年开始历时7年完成了这幅长卷,全景描述京杭大运河的自然风貌、历史人文景不雅观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欣欣向荣的景象。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京津地区,到“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的冀鲁大地,再到“浩荡平波欲接天,天光波色远相连”的江淮平原,终达“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清闲喷鼻香”的吴越之地,留下荡气回肠的诗情画意。
运河文化贯通古今,沿线风光旖旎,人文资源丰硕,胜地美景令人忆古惜今。从历史中走来的大运河,在今人的画笔下散发着浓郁的思古之幽情,更抖擞发达的时期活力。
拓展艺术表达
大运河作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载体,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场域,孕育出时空交融的文化特性。运河故事是人类共有的故事。从主题美术创作的角度来看,通过丰富多样的当代艺术手段表现好“运河”这个天下符号,既要通过传统艺术形式充分阐释大运河文化特色,也要看重对大运河人类文化共性的时期表达。
从传统的水墨媒材延展至其他绘画媒介措辞,不仅能让运河题材表现得更加丰富立体,也有益于运河文化在当代更为有效与广泛地传播。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苏州市公民政府主理的“诗意大运河”全国油画作品展,以“诗意”为主题,面向全国范围征集精良油画作品,旨在对大运河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不少入选作品将中国传统诗性思维、意象处理与油画措辞进行结合,带给不雅观者全新的感想熏染。如张华芳的《运河人家》将运河沿岸的房屋样貌进行了高度简化,只提取深浅不一的色块排布在画面上,通过形状、肌理、色彩的碰撞产生诗句一样平常的平仄美感。高登甲的《阿吉镇的清晨》,则将厚重鲜艳的油彩与写意的笔触相领悟,将小镇早市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表现得像一首集市交响乐。
当代数字技能也越来越多地涌如今运河文化主题的表现中。2022年浙江美术馆举办的“大地史诗——中国大运河主题艺术展”,不仅涵盖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门类,更是将装置、新媒体等形式纳入个中。如,孙凌云团队创作的《运河·成长·万象》,利用舆图采集的大运河沿岸数据,通过数字技能天生类似中国画效果的数码山水图卷。胡晓阳团队的《运河影像志》、中国美术学院集体创作的《山水·运河》等影像作品,则通过对朴素生活的记录,将不雅观者带入运河人点滴生活日常之中,阐释人与河流的关系。与历史感交相照映的当代科技艺术,让人们体会到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惠及四方的“家园之河”,也是抚今追昔的“诗性之河”。
对运河主题艺术表现形态的拓展,对内蕴个中的现实意义与时期代价的开拓,离不开媒介与不雅观念的更新与参与。惟其如此,干系主题创作才能真正传达出大运河的历史之魂与当代之魂。
丰富运河叙事
美术作品中大运河的“新颜”与“旧貌”之间,存在一种关乎影象、语境、精神、情绪等主体性的文化不断。超过千年的运河绵延至今,在每个时期的艺术家眼中都有所不同。如何在本日讲好运河故事成为美术事情者的创作重心之一。
有专业组织与学术目标的集体写生与创作,是主题性美术创作出身佳构力作的有效路子。2023年底,北京市文联推出“承文脉 运河情——大运河写生作品展”,凑集北京、浙江、江苏三地美术事情者采风创作的130余幅油画与中国画作品。从这些作品中,不雅观众不仅看到了大运河的古代、当代与当代,也看到了大运河的文脉传承与时期精神。正如参展画家许俊所说,大运河表示着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两岸文化遗存丰富,公民勤恳,风景俏丽,有听不完的故事、看不尽的景致、画不尽的图画。
尊重艺术创作主体的差异性表达,是运河主题艺术创作充满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中共江苏省委宣扬部、江苏省文联主理的“百年江苏”大型美术佳构创作工程中,由8名画家创作的“大运河新颜”系列作品各美其美。大运河共流经江苏8个地市,8名画家各选其一,共描述了8惩罚歧的城市风貌,或工或写,或彩或墨,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画面风格。如栾剑的《大运河新颜—淮安段》聚拢了“河下古镇”“千年斋”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纪念场所和文化符号,试图唤醒民众的文化影象,并与之建构起密切的文化生理联系;冯豪的《大运河新颜—苏州段》呈现高空俯瞰视角下独特的山川地貌,运河从苏州古典建筑园林布局的历史文化空间穿过,形成古典与当代的共生共存。
青春的色彩,让运河叙事更富活力。在“古运今风”大运河主题画展上,10余名青年美术事情者画出了他们自己心目中的运河。成长于斯的他们,将那些关于大运河边的“人间烟火”与“市井百态”生动地融入画面,当代大运河的鲜活样貌在作品中得到极具个性化的真实表达。“大运河文化带培植主题工笔重彩画青年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作品展中,30逻辑学员创作的90幅工笔重彩作品和30幅版画作品,如《乘着高铁游运河》《大河之韵》等,从各自的视角,以概括且意象化的艺术手腕,利用艳而不俗的色调,表现了运河之美。青年美术事情者从个体履历角度完成了一幅幅情真意切的“大运河微叙事”。
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体量巨大。本日,大运河主题创作与展览朝阳东升,由于在艺术家的心中,运河情怀绵延不绝,运河精神经久弥新,运河故事倾诉不尽。以富有时期气息的美术创作更好传播大运河文化,推动大运河文化的活态延续与创新发展,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美术事情者倾情的艺术实践。
(作者为中国公民大学副教授)
《 公民日报 》( 2024年01月14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