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刘英伦
在喷鼻香港中环结志街附近,一栋50多年历史的五层唐楼里,62岁的纽约客戴尔·科斯洛正和装修工人谈论着阳台围栏油漆的深浅。科斯洛翻新的这间47平方米的公寓是他2003年买下的家当,刚刚送走一对租住多年的英国夫妇。
“我的心‘住’在喷鼻香港。”来喷鼻香港近30年,科斯洛“收藏”了约20间唐楼公寓,并精心将它们翻修成原汁原味的样子容貌,延续着他对唐楼、对喷鼻香港的特有情怀。
对唐楼“一见钟情”
1995年,在纽约从事广告业的科斯洛转到喷鼻香港的广告公司任职。最初旅居喷鼻香港的科斯洛在房产中介的先容下,租住在闹市区的高层公寓里,但住在高楼让他感到自己只是来到了“另一个纽约”。
“我一贯喜好住在有历史的老屋子里。”科斯洛一有空就溜达喷鼻香港各个街区,探求他空想中能够代表喷鼻香港城市性情的老式建筑,直到他在上环对连片的唐楼“一见钟情”。
唐楼是19世纪开始盛行于喷鼻香港的范例民宅,普遍不高,地面一层是商铺,往上则是住宅。它们领悟了中西建筑特点,从外立面来看,有骑楼和木扇门等中式元素,又有西方铁艺风格的铁栏杆。此外,搭配水磨石扶手和纸皮石地砖的楼梯、房门上的气窗以及金属窗花也是唐楼的美学特色。
唐楼曾是喷鼻香港都邑景不雅观的一部分,也是《花样年华》《岁月神偷》等喷鼻香港电影里故事发生的舞台。
科斯洛回顾道,结志街周边曾经有不少低层唐楼,它们一栋紧贴着另一栋,中间挤着歪七扭八的细巷,各式各样的老式商铺在街头巷尾开张吆喝,犹如迷你版的“九龙城寨”,一欠妥心就会迷路。
“走在唐楼街区,你总会有新的创造,有时候是一家从没吃过的面馆,有时候是一条从未把稳的小巷。我以为,这种惊喜和随性感才是城市生活的精髓。”2003年,科斯洛购入位于结志街的第一间唐楼公寓,此后他不断在全喷鼻香港寻觅和收购唐楼,保育、翻新后出租,让来自天下各地的“港漂”们体验港味社区生活。
科斯洛认为,唐楼还承载着喷鼻香港的人情味,住在唐楼里的邻居们能很快相识,相互帮衬,非常温馨。
复原老唐楼
从街对面望去,很随意马虎看出结志街的这栋唐楼里哪几间公寓是科斯洛的“藏品”,由于它们都安装有相同的窗花——旁边成对的外推式窗户每扇被分成上中下三个正方格,每格又横嵌两根细铁条,中间都有朝同方向的V字形凹陷,如同心电图的一小段。这种喷鼻香港老唐楼范例的窗花实在是科斯洛找工匠安装的。
“我想复原唐楼本身的样子。”不论科斯洛接手的时候公寓内部状态如何,他都会找装修团队互助,重现老唐楼的特色元素。
老唐楼特有的几何形地砖是科斯洛的最爱,他名下的好几间公寓都保留着白色菱形与灰蓝色或枣赤色菱形相间的地砖。十多年前的一天,他在湾仔闲步时经由一片拆迁工地,创造路边的垃圾桶里堆满了从旧房中拆除的老式地砖,他如获珍宝,当即给装修工长打电话。在征得许可后,科斯洛和工长一起把这些废弃地砖搬走,铺在了卑利街一间公寓里。
“之后很长一段韶光,我只要经由垃圾桶,就会下意识往里面看看有没有我想要的地砖,或者其他能放进唐楼里的宝贝。”科斯洛笑着说。唐楼常日没有管理员和门禁,他还为结志街唐楼的地面层入口定制了一扇铁门,并三番五次地让工匠用盐水浸泡,以达到他空想中棕黄色的做旧效果。
“住在这里很有家的觉得。”来悛改西兰的租客埃德蒙说,在中环这样四通八达的中央地带,像这样既有当代举动步伐又有历史特色的屋子让他以为很有个性。
科斯洛很享受翻新唐楼公寓的过程,在他看来,这是在给予它们新的生命。“唐楼保存着喷鼻香港的历史和文化,我希望通过我的还原,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唐楼的美。”
这里便是我的家
科斯洛寻觅唐楼的范围逐渐从港岛中西区的中环和上环扩大到东区的筲箕湾和九龙半岛的深水埗等地。去年夏天,他将筲箕湾的一间旧厂房改造成办公和居家两用空间。“那是一幢俏丽又迷人的建筑,在海边,周围满是老唐楼。”科斯洛说。
近年来,唐楼保育事情在喷鼻香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湾仔蓝屋建筑群的活化于2017年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岁月神偷》的拍摄地永利街唐楼建筑群被喷鼻香港城市方案委员会定为“综合发展区”,现已成为租屋社区。
从1995年到现在,最初并没想过在喷鼻香港定居的科斯洛已经把喷鼻香港当成了第二故乡。现在的他全职管理着名下的公寓,在物色唐楼的同时,网络装修须要的材料,维修或改换公寓里老旧举动步伐,知足租客的居住需求。
“我乐在个中,只有在喷鼻香港我的生活才会这么充足。”科斯洛说,他和很多来自环球各地的朋友一样,喜好喷鼻香港安全、贴近自然、国际化的氛围,只要离开喷鼻香港就会惦记。喷鼻香港人爱国爱港的情怀、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对家庭的重视,都让科斯洛十分欣赏。
“我相信喷鼻香港会越来越好。”科斯洛说,“这里便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