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经典纹饰——忍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忍冬”这个植物?

忍冬纹建筑设计讲授片 知识问答

它为什么叫忍冬?

后来又为什么成为盛行纹样

人们为什么喜好它?

清雍正 五彩忍冬纹盘

凌冬不凋,岁寒犹坚

瓷器中的忍冬纹

自古以来,人们就常从植物中提取图案,制成造型精美的纹样,并配以美好吉祥的寓意。
在浩瀚植物中,忍冬彷佛格外受青睐,三两片叶子,一两根茎蔓,婀娜迂回、柔中带刚,无论平视还是仰视,皆简洁大方。

明人吴宽曾言:“霜雪却不妨,忍冬共经腊。
道出了忍冬不畏寒冷,越冬不去世的特色。
李时珍在《本草大纲》中亦云:“久服轻身,长年益寿。
”表明其还蕴含着多寿多福、永生万年之意。

在瓷器上,忍冬纹常常以缠枝、云肩、边框等形式涌现,将器物装点得更加精美。
它象征着龟龄、坚韧和吉祥,是古代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的表示。

这种纹饰的奥妙利用,让瓷器更加富丽、典雅,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的博识技艺和深厚文化秘闻。

清 雍正 青花忍冬纹小杯

为什么忍冬纹广泛的

利用在瓷器上?

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

忍冬纹最初起源于古埃及,经由希腊传向印度,东汉期间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始见于魏晋浙江一带的青瓷上,盛行于南北朝期间。
常与莲瓣纹相配用作主题纹饰,紧张表现手腕是刻划。

北魏 忍冬纹灰陶壶

2013年御东御府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北魏 忍冬纹灰陶砖 云冈研究院藏

由于佛教讲究循环,而金银花这栽种物不畏寒冷,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凋落,越冬而不去世,以是被大量利用在佛教上用来形容人循环永生,往后又广泛用于佛教壁画、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后来广泛用于瓷器上。

北魏司马金龙木板漆画

墓中出土了木板漆画,残甚,从修复后可辨识的内容来看,紧张内容是从三皇五帝到汉代以来的明君贤臣,包括舜、齐宣王、孙叔敖、晋文公重耳、汉成帝等形象。
这是儒家思想的表示!
其余,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等象征宇宙方位空间的图像,但是其间盘以忍冬纹,这里面包含道家思想和佛教成分,也是一个儒释道纷呈的局势。

陶瓷装饰中的忍冬纹常日是一种以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

在南北朝期间,由于大量接管外来文化,忍冬纹样在此期间广为盛行。
但这一期间的花卉纹样内容较单调,仅限于忍冬、茱萸等几种,花卉形态较为削瘦、豁亮清明。

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壶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隋代瓷器虽连续采取忍冬纹,但写实性已经减弱,图形和线条较看重概括和纯挚。

唐朝往后,忍冬纹瓷器进一步发展。
忍冬纹的发展已趋于稳定,详细表现为其固定的表现形式,叶三叶一各一边,相互呼应;藤蔓卷曲张弛有度,偏于奇丽;并且不再单独作为瓷器纹饰的主题,而每每与莲纹饰合营利用,取“吉祥”、“永生”、“君子”之美意。

耀州窑 青釉刻花莲花唐草纹嘟噜瓶

美博典藏馆藏

耀州窑 青釉刻花忍冬纹盘

美博典藏馆藏

唐代的忍冬纹造型丰富,其侧视叶状的形象和构造脉络清晰整,富有纯挚、朴实的美感。
唐代盛行的忍冬纹多有叶无花,在金银器中,也有重花轻叶的实例。

到宋元期间,缠枝纹纹样领悟了忍冬纹和卷草纹的纹样特点,更是偏离了传统的忍冬纹装饰风格。

▲卷草纹较忍冬纹趋于繁芜,花叶变革丰富,态势洒脱。

伊斯文化中的紧密繁复的花卉连缀形式装饰纹样对缠枝纹的构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一期间,缠枝纹的植物形态更加写实,造型上摒弃了传统忍冬纹严谨的构图形式,风格恬淡自然,更加灵巧生动。

宋 磁州窑 白地黑花竹纹八方枕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洪武期间,忍冬纹被大量利用在青花瓷等器物上,其风格粗犷豪放,富有生活气息。
清代康熙期间,忍冬纹的设计更加细腻,看重细节表现。

明清期间受到西方盛行的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同时日渐深厚的吉祥不雅观念影响了纹样设计,缠枝纹的装饰风格由原来的朴实转向为奢华,构造繁复堆砌,凑集多层吉祥寓意。

清 道光 斗彩忍冬纹碗

清 雍正 五彩忍冬纹笠帽碗

以是此时的忍冬纹瓷用具有较好的不雅观赏性,也是很有收藏代价的。

至此,忍冬纹经由历史的沉淀,逐步发展成了中国的传统纹样,在建筑,陶器,石窟艺术等器物中广泛运用,这正是中国对外来文化原谅和创造的表示。

青白玉忍冬纹璧 唐 国家博物馆 藏

青白玉,双面纹饰,壁面浅浮雕四组缠枝忍冬纹,

尾部用周详阴刻线装饰。

唐 鸳鸯莲瓣纹金碗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总之,忍冬纹作为瓷器上的经典纹饰,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代价的图案。
它不仅呈现出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匠心独运,更蕴含着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备注: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