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1997年

当官方出台更加严格的建筑“限高令”,并对花费巨资、纯粹以视觉吸睛的网红建筑予以质疑时,不由令人反思近年来对“高调”建筑设计的追捧热潮是否到了该停息的时候。
当建筑设计分开内涵与意义,又该如何避免城市的日渐同质化?

夸大的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

为何“潮起”?

近年来,“超高摩天算夜楼”与形状夸年夜的“高调”建筑设计已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热潮。
从601米高的麦加皇家钟塔饭店到逾800米高的“天下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无数新的“第一高楼”纷至沓来,纷纭以刷新层高记录为标签,相继打劫着媒体与公众的视线焦点。

麦加皇家钟塔饭店(The Abraj Al-Bait)

天下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Burj Khalifa Tower)

而谈及“网红建筑”,不论大家身在哪座城市,想必脑海里总能浮现出几个印象深刻的建筑身影。
大到地标性机构与博物馆,小到书店与餐厅,网红建筑早已作为一道道奇异的景不雅观遍布环球,吸引无数游人前去打卡拍照。

喷鼻香港网红自拍建筑彩虹邨

都江堰“最美书店”钟书阁

然而就在去年夏天,79层楼高的深圳赛格大厦在强风中大幅晃动的阴影仍勾留活着民气头;许多网红建筑在最初的热度过去后也逐渐被淡忘。
人们反思的同时也不由得提出疑问:这样的热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2018年Instagram网红建筑

传媒的造势在个中扮演了至关主要的角色。
在当代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图像与符号信息填满了人们的目光所及之处,致使许多建筑设计的重心彷佛也开始从功能性向商业与视觉性转移。
“大众传媒改变着人们接管建筑信息的办法、乃至是建筑的存在办法。
”平面的拍照作品难以呈现建筑实物的真实空间感,因此,更为引人瞩目且抓人眼球的设计便在一众“低调”建筑中脱颖而出。

让·努维尔(Jean Nouvel)设计的阿布扎比卢浮宫,2017年

在社交媒体侧重光鲜的包装下,人们对建筑形式感的欣赏与体验感的需求也逐渐霸占上风——“爬楼党”在深入云真个摩天高楼上以“上帝视角”俯瞰整座城市,以及著名设计师打造的奇形怪状的网红建筑前拍照留念等都已成为盛行的全新生活办法。

安尼施·卡普尔《云门》,抛光不锈钢,10×13×20m,2006年
游客打卡安尼施·卡普尔设计的《云门》公共建筑作品

但不可否认,除却媒体的造势,摩天高楼与网红建筑本身也一定程度地具有符合时期背景下的建筑设计风向的意义。
从前,城市的高速发展与人口膨胀在有限的地皮面积中使建造高楼成为最优解,高技派建筑的发展也将钢构造设计推向盛行前端。

此外,摩天算夜楼也一贯与地位和权力的表达联系在一起。
在上世纪的大半韶光里,纽约都是摩天算夜楼天下的“都城”,通亮、闪耀的塔楼相互竞争日光和天涯线的一部分。
这是成本实力和科技时期的缩影,城市对楼房高度的竞争彷佛正是对自己经济的强劲与繁荣的发布。

约翰·汉考克中央(John Hancock Center),1973-1998年天下最高建筑,由法兹勒·汗设计

而网红建筑则更多是设计进入激进后当代主义阶段后的产物。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曾表示:“我喜好杂交而不是纯种,我喜好弯曲扭曲而不是一览无余,我喜好模棱两可而不是清晰……”设计师以绝对背叛的姿态将隐喻、象征、图像、表面、叙事与讽刺等融入创作,将建筑的视觉性放大到极致。

弗兰克·盖里设计的路易·威登基金会,2014年

弗兰克·盖里设计的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馆效果图

同时,网红建筑也更能为城市增长巨大的经济效益。
追根溯源,最早的成功案例便是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创作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这个项目在落成第一年就为日益衰落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带来超过4.5亿美元的旅游收益,使小镇重焕活气。

弗兰克·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1997年

而在海内,秦皇岛阿那亚社区曾于2013年被视作不良资产抛售,如今在打造出网红建筑项目“天下上最孤独的图书馆”之后,原来的“烂尾楼盘”如今代价直飙30亿。
流量的力量可见一斑,成本将其当作“财富密码”也就不足为奇了。

秦皇岛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与礼堂

为何“潮退”?

然而,在这场看似停不下来的“爆款建筑”热潮中,质疑与反思的声音正在冒起。
去年,海内开始了对摩天算夜楼培植更为严格的限定:人口规模小于300万的城市禁止建造250米以上的建筑,并不再放行500米以上的新高楼操持。
不足为奇,伦敦建造305米郁金喷鼻香塔的操持也中道短命,该设计被认为是一种“视觉滋扰”且与环境不折衷。
追捧“高调”建筑的高热彷佛开始退烧。

伦敦郁金喷鼻香塔建筑效果图

这一转变既在猜想之外,也算情理之中。
多年来,海内一贯是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已故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等年夜志勃勃的国际建筑大师的试验场。
然而,有关摩天算夜楼中潜在康健和安全事宜的宣布常常涌如今媒体上,管理这些建筑物越来越成为一件困难之事。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设计的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央

在这个时期,摩天算夜楼与网红建筑无异于一种“时尚消费品”。
与“低调”建筑的开拓比较,其单位建筑面积本身本钱更高,开拓和建造须要更永劫光,掩护本钱也极为高昂,且材料寿命更是短得惊人,这统统都与当下社会对可持续设计的需求背道而驰。

纽约天下贸易中央三号大楼(Three World Trade Center)

建筑理论家尼科斯·A·萨林加罗斯(Nikos A. Salingaros)对此评价道:“高层建筑摧毁了城市。
大企业喜好它们,由于摩天算夜楼可以使其投资成倍增加。
国际建筑业在乐意为所欲为的建筑师中找到了自己的雇佣兵,他们迫切地、不老实地宣扬‘可持续’和‘绿色’摩天算夜楼,难免不免太荒谬。

网红建筑也面临同样的可持续困境。
大多数设计忽略功能性、实用性、温度的自然调节乃至空间内人的隐私,预算当然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设计的Museu de les Ciències Príncipe Felipe,2000年

不仅如此,人们对建筑设计符合城市气质的须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巴黎就曾出台规定,市区范围内新建楼房的高度不得超过31米,在历史性地点更因此25米为限,以掩护其引以为傲的“全天下保护最好的天涯线”。
只管自千禧年后,限高令逐渐因城市发展的须要而放宽了限定高度,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央城区仍完美保留着应有的文化艺术风貌。

巴黎城市景不雅观
同床异梦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曾这样评价纽约:“从昆斯伯勒大桥上看到的城市总是第一次看到的城市,它首次向众人承诺了所有的神秘和俏丽。
”正因标志性建筑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代价与城市精神高度契合,才能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

纽约昆斯伯勒大桥(Queensborough Bridge)

曼哈顿城市景不雅观

因此,摩天算夜楼构建的钢筋丛林在曼哈顿并不违和;英国浩瀚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也依然保留着中世纪的气息。
而地域广博的海内更是一城一景:上海的泰西老建筑与新区的当代高楼交织出中西杂糅的都邑面貌;北京四四方方的严整方案、宽阔的街道与浩瀚明清官式建筑流传下来的风格则更凸显民族性。

伦敦城市景不雅观

老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酒店

色彩斑斓的城市气质与人们的发展影象脉脉相通,一栋建筑、几条街道构成的场景便是独一无二的一篇故事。
而当今的建筑设计已与城市精神同床异梦,一昧追求模拟与新奇、博人眼球,不同文化地域背景的城市逐渐失落去个性与特色、日益趋向同质化,这是否又是当代建筑文明的一种悲哀?

流量的财富密码并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平衡“建筑爆款”与设计背后的人文意义及归属感,这是建筑设计亟待办理的疑问。

编辑、文 谢玮苇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容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