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秘闻深厚的史家胡同

金雅琴建筑设计 材料设备

史家胡同所在的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2020年8月党中心、国务院批复的《都城功能核心区掌握性详细方案(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明确其街区范围西起东四南大街,东至朝阳门南小街,北起朝阳门内大街,南至金宝街,总面积约72.98公顷。

街区肌理自元传承至今,街区内建筑遗存类型多样,是京畿职能主要承载区,始终保持着生动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市民文化。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中为数不多的元代城市格局标本。

保留并延续发展传统居住形态的和谐住区。

老北京文化的精神家园和活态博物馆。

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区位

史家胡同区位及街区现状卫星图

Part.2

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脉络

元代格局形成

街区整体格局与元大都同步形成,位于齐化门街(今朝阳门内大街)南侧,属思诚坊,街区肌理基本完全保留至今。

街区发展受周边主要功能机构的影响,形成了文商繁荣的局势。
街区东部为元代宫廷音乐的紧张管理机构——教坊司,西北侧为城东的驴骡市场,大批乐师与较多商业功能落户于此,推动了街区文化、居住、做事等功能的发展,部分胡同也因此得名,如教坊功能的勾阑胡同(今内务部街)、商业功能的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

街区内胡同各期间名称演化

元代王室贵族对歌舞、戏曲十分喜好,教坊司作为管理宫廷用乐的管理机构,规模弘大,等级地位高。
《元史百官志》记载,教坊司置于正三品高位。
宫廷演出推动了元杂剧的兴盛,朱肃《元宫词》「传入禁垣宫里悦,一时咸听唱新声」。
《元典章》记载至元十八年时,杂剧已在宫廷中盛行。

明代发展壮盛

明代,街区由元代的思城坊并入黄华坊,基本完全延续了元代的胡同肌理。

街区历史演化图(元代、明代)

街区北部受“东市”影响,产生了更多具有商业功能的胡同,如炒米胡同(今前炒面、前拐棒胡同)、灯草胡同等,街区西南侧的灯市口大街亦因“灯市”繁盛而得名。

街区内的教坊功能得以延续和细化,各条胡同形成了不同的分工,如管理功能的本司胡同、演出功能的演乐胡同和排练功能的勾阑胡同(今内务部街)。

然而,明代的元曲艺术逐渐趋于专业化和皇家化,大多精良艺人被招入皇宫,王公贵族府中也有用于敬拜的乐户。
到明代后期,位于皇城外的教坊功能逐步转移至皇城内西南角的南府,街区教坊功能走向衰落。

近代思想生动

清王朝灭亡后,一些王公贵族的宅府和清代行政机构被废弃或毁坏。
由于区域交通便利加之靠近王府井地区,一些大型行政管理机构和教诲举动步伐在此选址,如利用清左翼宗学用地兴建的北洋政府内务部和位于干面胡同内的美国侨民学校等。

街区历史演化图(清代、民国)

同时,街区内的人口构造也发生变革,多位近代文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纭入驻,如桥梁学家茅以升、文学家梁实秋、钱钟书、杨绛、眼科专家毕华德等,带动了街区新文化的发展。

受前辈思想的影响,街区内的新建建筑涌现了较明显的国际化方向,如茅以升故居、毕华德故居、史家胡同法国酒吧等。
内务部街入口处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的大型喷泉和礼士胡同129号入口即为朱启钤及其弟子的作品。

当代文化繁荣

建国后,因其优胜的区位条件和大院落较多的用地特色,街区内成为多家大单位、大机构的选址场所,如红十字会、全国妇联、天下知识出版社、卢森堡大使馆等。

一些周边单位亦将单位宿舍选址于此,进一步丰富了街区功能和人口构成。
由于靠近都城剧院,北京公民艺术剧院将宿舍设于史家胡同内,焦菊隐、叶子、舒绣文、金雅琴等大批艺术家在此居住,形成了近当代名人旧居聚拢的院落。
多部著名文艺作品在此创作形成,更通过“老北京叫卖班”“海燕口琴乐团”等社区团体活动有力推动了地区文化奇迹发展,为街区带来新的文化繁荣。

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分布图

Part.3

走进东四南的初衷和目标

除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之外,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也存在其他成片平房区共有的老龄化严重、房屋质量与环境老旧、文化遗存保护力度不敷、违建普遍导致院落格局逐步消逝、配套根本举动步伐水平欠佳等问题。

2011年,北京市城市方案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市方案院)受原北京市方案委员会东城分局委托体例东城区朝阳门街道辖区内的《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案》。
方案完成后的一个征象引发项目组和属地街道的思考:一些居民和在地单位改造房屋时对方案关于风貌保护的哀求并不在意,乃至涌现了传统构建被拆毁的情形。

保护方案如何能被大家接管并落实,能否和居民共商推进?由此,双方匆匆成了一个由居民代表、产权单位、专家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基层社会组织“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
为帮忙协会更好地发挥浸染,北京市方案院的方案师们留了下来,更将北京工业大学的师生引入街区,组织推动各项事情有序开展,迈出了扎根社区的第一步。

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成立

协会聘任胡同方案建筑师

2017年,中共中心、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方案(2016年—2035年)》提出:坚持公民城市公民建、公民管。
畅通"大众年夜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管理格局。
城市发展已从大规模培植转向减量提质与社会管理创新,方案路径的变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城市方案开始由看重物质形态设计向看重公共政策勾引转型,由以政府和方案师为主导的“精英式”方案,向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民意与建管协力”转型。

为探索从方案履行出发、以社会管理为落脚的事情方法,2017年,北京市方案院、北京工业大学与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签署了三方计策互助协议,建立方案师实践基地和传授教化实践基地,北京市方案院亦与街道签署东四南街区的史家胡同博物馆共建协议,开启了长期扎根陪伴做事的模式。

三方签署计策互助协议

北京市方案院与街道互助共建史家胡同博物馆

通过多方协作,探求一条街区保护更新和社会管理两者有机结合的实践路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切实改进人居环境,推动地区建立有效管理和方案履行跟踪机制。

Part.4

八年有余的深耕实践

通过建立居民自治组织、搭建资源协作平台、共建社区文化空间,开展人文教诲活动和参与式设计等,任务方案师联合团队有效催生了社区自治机制,与政府决策形成高下协力,促进民生改进和风貌保护,形成了政府、居民、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管理格局。

以人文教诲为切入点,

提高居民家园意识

为打好扎根的根本,团队首先以文化教诲为切入点,提高居民对街区代价的认知,引发主动参与家园共建的意识。

1 口述史发掘

借助居民老照片分享、城市历史照片展览、口述史事情坊等多种路子,持续开展地区口述历史的发掘整理事情,采访超过50余人,积累了百余小时的口述影音素材,聚焦百姓故事、构建共同影象。

口述史事情坊教室

回家旧影展览讲解

2 社区公约体例

聚焦胡同停车、公共空间挤占等现实问题,勾引居民思考办理路径以及自己能为社区做什么,提炼共识形成口语化的公约条文,并以签约仪式、公约绘画、宣扬片等形式深入民气,奠定了社区共治与文化共建的精神土壤。

开放空间谈论会

《史家社区公约》

签约仪式

《史家社区公约》

公约内容延伸周边产品设计

3 文化体验活动

通过组织传统文化讲座、老北京民俗展演等互动体验式活动,提高居民对街区代价的认知。
策划“名城青苗”“小小方案师”等主题活动,从娃娃抓起,培养热爱传统文化和城市培植的后备军。

2018年七夕音乐会与“回家过年”主题展

“我们的城市”白皮书发布会现场

采纳参与式设计,

助力风貌保护与物质空间改进

团队带动居民共同开展方案体例、居住环境与公服举动步伐微更新等项目,构建方案事情闭环,使民生改进与人文复兴并进。

1 街区掌握性详细方案体例与微展厅宣讲

搭建街道、社区、居民、在地单位、专家学者等多方沟通平台,不断夯实根本数据信息,以问题为导向共谋方案方案。
积极践行方案公众参与,合营开展控规公示布展与微展厅接待、讲解与民意网络事情,逐一反馈落实公示见地,形成了方案体例、公示宣讲、见地反馈落实的事情闭环。

朝阳门街道控规公示微展厅

2 杂院院落公共空间提升

引入志愿做事的设计机构,聚焦大杂院的公共空间改造。
居民从设计到施工全程参与,将排水、照明、无障碍、储物、晾衣、绿化等问题逐一办理,还引入前辈市政技能,创新性办理居民如厕难问题,同时为历史建筑修缮争取了专项资金。
为实现长效掩护,居民自发制订了“小院公约”,并试点建立了掩护基金,形成了居民共商公共事务、掩护公共环境的自治机制。

设计师事情营:设计师给居民讲解方案

史家胡同45号院垂花门修缮前后比拟

前柺棒胡同4号院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前后比拟

内务部街34号院居民自发装饰院内空间

朝阳门南小街205号院净化槽设备运用办理如厕难题

3 胡同微花园营造

以生活美学再造为理念,约请央美景不雅观专业师生与居民一起磋商,利用旧物为胡同“保绿、增绿、优绿”,调动了居民美化公共空间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公众年夜众对胡同景不雅观特色代价的认识。

旧物改造盆栽社区营造活动

墙根儿花园

煤棚拆除置换空间

4 传统菜市场改造

针对街区内朝内南小街菜市场,约请了策划、设计、运营等机构与产权方、摊主、居民共同设计,实现了举动步伐、环境、功能、管理的全面优化及时代气息的注入,助推了各方关系的和谐,为街区保留了一个承载影象和文化特色的情绪纽带与交往空间。

摊主们与设计师共同布展

菜市场教室

菜市场改造后的室底细况

通过场所运营、自组织造就

与协作平台搭建完善事情机制

创新空间利用模式、建立社区自治组织、搭建资源协作平台,持续推动实践创新与机制完善。

1 史家胡同博物馆

联合共建,以“文化展示厅、社区议事厅、居民会客厅”为定位,成为居民的精神家园。

常设展讲述史家胡同历史

社区志愿者讲解史家胡同博物馆

参与式设计事情坊在博物馆内开展

博物馆内老物件 拍照/刘静怡

2 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

逐渐发展为搜集社会资源的协作平台,从高校到社会机构,多元力量不断加入。

3 东四南文化精华区管理创新平台

实践根本上推动事情机制建立,造就了街道层面协切磋事、搜集资源、孵化项目的协作平台。

东四南文化精华区管理创新平台组织架构

探索多办法成果转化

与多路子履历推广,凝聚更大共识

1 国际设计周与社造同盟

连续5年举办以“为公民设计”为主题的设计周分会场,为公众展示实践成果、宣扬更新理念、创造交互平台;联合多家机构,发起建立了“社造同盟”,持续性推送创新理念和实践。

2015年第一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式

东四南地区社“燥”舆图与主题展

2 书本出版

基于多年实践积累的《生根萌芽——北京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任务方案师实践》撰写出版,为更多实践者供应借鉴。

已出版的《生根萌芽》

3 “社区造就基金”与“社区造就方案研究中央”

为推广该模式,北京市方案院成立了“社区造就方案研究中央”,并在中社社会事情发展基金会下设立了海内首支从城市更新视角推动社区管理的专项基金,面向全市以"大众参与模式带动社会力量、撬动社会资金,从人文、环境、宜居等多角度促进社区发展。

社区造就基金成立揭牌仪式

4 任务方案师制度推广

参照东四南模式,东城区率先建立任务方案师制度,为北京市干系制度出台推广进行了先期探索。

北京市方案学会街区管理与任务方案师事情专委会成立大会

Part.5

实践成效

长期的深耕与不断的实践,由最初项目引领的“根本构建”到互助拓展的“生态营造”再到多方共建的“机制保障”,任务方案师团队见证了10个大杂院公共空间的切实改进、6个充满生活情趣的胡同微花园现身以及老菜市场的整装重现;推出了300余场的主题活动与展览、接待了海内外领导与游客到访30余万人次;收成了400余家资源互助方;凝聚了300余名社会志愿者力量。

创新性事情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认可,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大众年夜众参与项目得到了2017年住房和城乡培植部颁发的人居环境范例,2019年作为北京市唯一保举项目冲击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史家胡同微花园系列得到2020年社区景不雅观更新与公共康健种别卓越奖;史家胡同博物馆得到北京旅游网评比的公众年夜众最喜好博物馆第一名;“为公民设计”展区得到北京国际设计周颁发的精良项目奖;“俏丽社区操持”项目得到中社社会事情发展基金会颁发的精良项目奖;诸多主流媒体亦对干系活动和展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宣布。

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9年5月,《北京市任务方案师制度履行办法》出台,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行干系制度的城市。
东四南地区多年实践探索的事情方法与路径,已生根萌芽,并不断枝繁叶茂、绿树成荫。

来源: 北京市方案和自然资源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