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本文共3388字|估量阅读9分钟

大家都说: 地上文物看山西 。
山西遗存的古建筑序列完全、品类浩瀚,居全国之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素有“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之称。

以前山西省建筑设计院简介 知识问答

山西的古建筑自北魏至民国均有遗物,如北魏期间的云冈石窟、羊头山石窟,唐代的南禅寺、佛光寺,五代的晒台庵,北宋的崇明寺,辽代大同华严寺以及元代清梦不雅观,明清期间的建筑更是数不胜数。

而我们本日要聊的是元代以前的 木构建筑 。
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至2020年,元以前的木构建筑全国共遗存628座,个中518座在山西,占全国同期的82.48%,而全体山西省的面积仅占全国的1.6%。

这518座元代以前的木构造建筑中,唐代的有3座,五代的有4座,宋代34座,辽代3座,金代120座,元代354座。

我们参照文物局的“唐至元木构建筑分布统计图”,以山西11个地级市为区域范围(按照省会+从北到南的顺序),梳理了一遍其各自唐代、五代、宋代、辽代、金代、元代的木构建筑构成。

但金代和元代的建筑较多,我们不做详细先容,此文仅对 山西11个地级市、13座唐至辽期间的木建 做简要先容。

> 晋祠-圣母殿

年代:宋代

地点: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古唐路

建筑类型:殿,重檐歇山顶

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 唐叔虞 (后被追封为晋王)及 母后邑姜 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敬拜园林。
晋祠博物馆的中轴线上分布三大国宝建筑: 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 。

个中,位于中轴线终真个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它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

>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年代:辽代

地点: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

建筑类型:殿,单檐歇山顶

华严寺内的薄伽教藏殿我国现存的两座最大木构造佛殿之一 (另一座是辽宁义县的奉国寺大殿),薄伽教藏殿始建于辽,“薄伽”是印度梵文的译音,佛的意思,因此薄伽教藏殿便是佛教经藏的殿堂,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

单檐歇山顶建筑构造严谨,形制稳健,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不雅观。
深五作双抄,梁架折平缓,檐柱升起显蓍,出檐深远,是我国传统的木骨构造与斗拱相结台的建筑。
全体建筑构造严谨,比例适当,是我国辽代殿堂建筑的精良遗构。

> 善化寺-大雄宝殿

年代:辽代

地点: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南寺街6号

建筑类型:殿,单檐五脊顶

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后经多代重修, 整体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旁边对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全的辽金期间建筑。
个中的天王殿(山门)、三圣殿、普贤阁是金代建筑, 大雄宝殿是辽代遗构 ,别的两侧配殿和钟鼓楼是明清期间建筑。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最大的殿宇,前有月台,旁边设有钟鼓二楼。
大殿面阔7间40.7米,进深5间25.5米,单檐五脊顶,作为辽代建筑,以单体面积1200多平米排名全国第三。

> 佛宫寺-释迦塔

年代:辽代

地点: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应元街1号

建筑类型:塔,八角攒尖顶

佛宫寺释迦塔,又称 应县木塔 ,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天下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构造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天下三大奇塔”。
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
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全塔斗拱浩瀚,主体利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利用榆木是中国古典高层木构造的范例实例。

更多关于应县木塔的知识,回看 这里 。

> 南禅寺-大殿

年代:唐代

地点: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落

建筑类型:殿,单檐歇山顶

位于山西五台县的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距今有1200多年历史。
南禅寺坐北面南,规模不大,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别的多为明清期间建筑。

唐代建筑大佛殿是南禅寺主殿,屋顶是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浸染。
三间正殿高大雄伟,外不雅观奇丽古朴,梁柱枋结合紧凑,出檐深而不低暗,使全体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奇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持重而健美的觉得。

> 佛光寺-东大殿

年代:唐代

地点: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豆村落镇佛光村落

建筑类型:殿,单檐庑殿顶

佛光寺东大殿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构造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
其被 梁思成 师长西席称为“中国第一国宝”,由于它的创造冲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构造建筑。

佛光寺东大殿是单檐庑殿顶。
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坛,对着开间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胁侍菩萨,坛上还散置菩萨、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而山墙和后壁列置的罗汉像则是后代添置的。

更多关于唐代木建的知识,回看 这里 。

> 金洞寺-转角殿

年代:宋代

地点: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合索乡西呼延奇合线金洞寺

建筑类型:殿,单檐歇山顶

金洞寺也叫金门寺,创建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文殊殿,西侧有转角殿、僧舍,东侧为普贤殿、三教殿。
个中 转角殿为北宋遗构 ,文殊殿为明重修,余皆为清代建筑。

转角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顶。
殿顶筒板布瓦覆盖。
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
前檐明间辟板门,次间置直棂窗,檐下斗栱五铺作重栱单抄双下昂偷心造,转角斗栱五铺作重栱出双抄偷心造。
梁架构造规整,用材及构造形制均具有宋代建筑特色。

> 林里关王庙-正殿

年代:宋代

地点:山西省阳泉市郊区白泉乡林里村落南玉泉山腰

建筑类型:殿,单檐九脊歇山顶

阳泉的林里关王庙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重修于宣和四年(1122),后来元明清代多次修葺。
紧张建筑有正殿、献殿、南北配殿、过门马殿等等,是一个气势雄弘、古朴典雅、极具文史科研代价的宋代建筑群体。

个中的 正殿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武庙建筑 。
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歇山式。
鬼斧神工般的关王庙正殿,历经千年沧桑,仍旧保持着宋代 《营造法度模范》 的建造规范。
殿内构造严密而规整,门板及框架宽厚严实,有24组五铺斗拱,四檐角高挑,伸展显著。
琉璃兽形体玲珑,下悬铸铁铃铎风动而鸣,清脆悦耳。
悬鱼博风粗犷显赫,歇山殿顶举折平缓。

> 镇国寺-万佛殿

年代:五代

地点: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郝洞村落

建筑类型:殿,单檐九脊歇山顶

镇国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原名“京城寺”,明嘉靖时改称“镇国寺”,延用至今。
寺庙经金、元、明、清多次重修、重修,现存寺院共有两进院落,坐北朝南。
个中, 万佛殿是镇国寺里最早的建筑 ,也是镇国寺的主殿,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个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

万佛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九级歇山顶。
正立面旁边开窗,前后明间开一门,可通后院。
全殿砌以厚壁,殿宇用柱12根,12根殿柱均包入墙内,柱础不可见,为防止包入墙内的殿柱因日久湿润而腐烂,在每根柱底于外墙处开一气孔,匠心独具。

> 晒台庵-大殿

年代:五代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耽车乡王曲村落晒台庵

建筑类型:殿,单檐歇山顶

晒台庵的大殿由于建筑构造和风格都很有唐代特点, 曾被认为是唐构建筑,但在2014年的修缮中创造了两处天成四年和长兴四年的墨书题记,被重新确定为五代遗构 。

大殿建于1米高的石台基上,单檐歇山顶,简板布瓦,琉璃脊兽,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
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跺。
殿身四周为圆木柱,殿内无柱,四椽栿通达前后檐柱,构造简练,相交严实,无繁杂装饰之感,使殿内空间显得更大,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建筑构造附近。

> 龙门寺-西配殿

年代:五代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东北65公里的石城镇源头村落龙门寺

建筑类型:殿,单檐悬山顶

龙门寺初创立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后经历代重修,现在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集于一处。
寺庙坐北朝南,布局分三条轴线支配。
中轴线支配了三进院落,每进院落均设有东西配殿,院落随地形建造,形成渐次叠高的形念。

西配殿位于中线前院西侧,是龙门寺内最古老的建筑,创建于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二年(935年)之间。
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
殿顶举折平缓,檐头仅施圆椽,无飞椽。
布局简洁,具有唐代建筑的遗风,是中国现存已知的五代期间悬山式建筑。

> 大云院-大佛殿

年代:五代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大云禅院

建筑类型:殿,殿顶单檐歇山式

大云院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大佛殿(也叫弥陀殿)是天福五年所建,除大佛殿、七宝塔为五代(907~960年)建外,别的大多为清代建筑。

大佛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开间较大,平面近方形。
殿顶单檐歇山式,瓦条叠脊。
斗拱比例雄大,制作规整严谨,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耍头为短匆匆的批竹昂形。
大佛殿的普拍枋,是中国木构古建中利用最早的实例,是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度模范演化的活化石。

> 广仁王庙-正殿

年代:唐代

地点: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古魏镇城南村落

建筑类型:殿,单檐歇山顶

广仁王庙得名于庙内供奉的水神“广仁王”,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是三座唐代木构建筑中唯一的道家建筑。
全体寺庙坐北向南,规模较小,由戏台、厢房、正殿等组成,是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

正殿虽不及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宏伟壮不雅观,但同为唐代木构大殿原作,仍可觅得大唐踪迹,由于被 梁思成 称为“国之重宝”。
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没有内柱,周身共用16根檐柱,平面呈长方形。
屋顶是单檐歇山顶,坡度平缓,该殿举折为1∶4.5,南禅寺举折为1∶5.15,佛光寺为1∶4.72,是三座唐代建筑中最为陡峭的一座。
全体建筑构造简练古朴、雄浑大气,显为唐代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