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西路广场沿山西路向西南方向前行约500米,便是江苏路39号,“南京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建筑,站在山西路上,可以看到建筑的正面全景:一幢四层小楼,绿树丛中,第四层若隐若现;建筑依楼层增高宽度渐次减少,一楼有七扇窗户,四楼则为一扇窗户。

六条交汇的道路,分别为山西路、颐和路、珞珈路、宁海路、江苏路、四卫头,由于建筑位于江苏路的中段,其旁边两侧均为江苏路,这样算起来,实际上是七条道路的交汇之处。

市级讲授书馆建筑设计 材料设备

江苏路39号的“南京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建筑位于颐和路私邸区最前真个江苏路广场,被七条道路所环抱,这样的“七岔路口”交汇一处,其岔路之多十分罕见。

“南京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建筑,犹如一个矗立在交叉路圆转盘上的“孤岛”,建筑外型十分独特,建筑的正面平直,尔后头则为半圆形格局,逐层退层。

在建筑正面的墙壁上,分别嵌有文物保护单位和“南京市重点近当代建筑”的标识牌。
此建筑2009年4月列为“南京市重点近当代建筑”、2012年3月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编号2009005的“南京重点近当代建筑”标识牌上记有“南京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该建筑主体高4层,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外不雅观为当代建筑造型。
日本侵略南京期间,曾作为侵华日军宪兵司令部”的内容。

“南京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建筑前是一个小型的广场,栽种着一些树木和花卉。

建筑前面,有一座类似于照壁的短墙,上面写有“南京·鼓楼旅游咨询做事中央”的字样,背面是一幅“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示意图。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目前保存最无缺的民国期间花园洋房住宅区和国外使节公使馆区,是南京民国历史文化风貌的主要载体和集中展示地。
其保护范围为,北到江苏路、东至宁海路、南抵北京西路、西至西康路,占地面积35.19公顷。

“南京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建筑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楼高四层,砖混构造。
建筑坐西南朝东北,西式当代建筑风格,外型独特,呈半圆形格局,从下而上,一层比一层缩小,犹如一座塔楼。

“南京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建筑为黄色外墙,灰色饰条,拉毛墙面,木制门窗,线条讲求,持重典雅。

“照壁”的后面是旧址建筑的正门,这里现在是“鼓楼旅游咨询做事中央”,一层正中的房间是接待台,西侧房间设有实景模型沙盘,“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民国建筑,都以实景微缩模型的形式在沙盘上呈现,沙盘上展示了225幢建筑。
听说沙盘运用了科技手段,在沙盘旁的电子触摸屏上,只要点击个中任何一座民国建筑名称,沙盘上的这一建筑的灯便会亮起,墙面同时投影播放关于这幢建筑的干系历史。
只是现在这里光芒暗淡,鲜见人迹。

拾级而上,二楼便是由南京鼓楼旅游咨询做事中央开设的“颐和路民国文化展示中央”的展厅。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见证了那个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年代;见证了那个军阀混战、民族危亡的年代;见证了那个金权博弈、悲欢离合的年代。
一部《都城操持》,拉开了颐和路培植的历史序幕,安谧的街道、风格互异的洋房;浮华落尽,青砖灰瓦间,旧梦埋在了历史的尘埃,颐和路却依然默默讲述着曾经的金陵遗梦。

《都城操持》中记载: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为中心政治区,傅厚岗一带为市级行政区,长江两岸及下关隘岸为工业区;主干道两侧与明故宫、新街口一带为商业区;鼓楼、五台山一带为文教区;山西路一带为新住宅区。

当时南京的住宅区分为四类,第一住宅区为高等住宅区,面积约360000平方米;第二、三住宅区为一样平常住宅区,面积分别为约440000平方米、400300平方米;第四住宅区为棚户区,面积约35500平方米。
山西路、颐和路是当时唯一建成的上层阶级高等住宅区。
颐和路地区当时的规模是培植花园洋房9265幢,宫殿式官邸25幢,是名副实在的“万国建筑馆”。

“南京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建筑的三楼是一些会议室以及事情场所,全体建筑内部装饰简洁明快,颇有民国期间的风格。

“南京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建筑一楼东侧是先锋书店分店之一“先锋颐和书馆”,书店依据建筑特点在外围一圈摆放座位,既可以看风景,也改进了采光;里面的一圈则摆放了高大的落地书柜,圆弧形状的全透玻璃墙的设计将游客与墙外民国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

“南京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有的说法是建于1937年之前。
资料记载,当时建筑有主楼一幢,并有平房数间。
至于谁是此建筑最初的建造者和所有者,听说已无法查证。
从现有的资料得知,此建筑曾经是“南京特殊市第六区”的区公所,日本盘踞南京期间,曾作为日军宪兵的司令部。
1949年后,由南京市房管局接管。

1929年至1937年期间,当时的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培植。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1931年2月15日,山西路开工,当年5月15日建成,道路为碎石路面,长约500米,路的幅宽为18米。
从1933年的《新测南京城市详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山西路与现今的山西路位置并不完备同等,而江苏路、颐和路等道路并未修成。

根据资料记载,江苏路培植于1934年,从宁夏路至宁海路广场一段的道路长度约为860米,泥结碎石道路,路幅宽28米,车行道宽18米。
宁海路则建筑于1934年至1936年之间,从广州路至山西路段长度1566米,沥青路面。
江苏路广场的建造韶光为1934年,占地面积为4400平方米,宁海路广场的建造韶光为1934年,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

从1936年的《最新南京舆图》和1943年的《南京市市街图》中可以看到,此时江苏路一带的道路已经成型,与现今的道路状况基本同等,因此可以估计,江苏路39号“南京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建筑的建造韶光该当在1934年至1936年之间。

江苏路39号建筑在日本侵略南京期间,曾经为侵华日军的宪兵司令部。
根据资料记载,1937年12月13日凌晨,侵华日军第六师、第逐一四师从中华门、水西门入城,南京失落陷。
1938年1月,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将城区划为四个区,个中新街口、中山路以西,汉口路以北分界,沿城墙至汉西门、挹江门以内,为第四区的范围;1939年1月,重新调度了第四区的区界;1942年,伪南京特殊直辖市重新划分城区为六个区,以北极阁、华侨路、清凉山一线,沿定淮门、挹江门、金川门至玄武门城墙,划为“城区自治实验区”,当时的区公所则设在山西路。

根据1940年的《最新实测南京市街详图》,在江苏路广场处,标注有“满铁南京事务所”的字样,而“满铁”则这天本设在中国东北、经营满洲的核心殖民机构,专门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侵略活动。
“满铁”的全称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6年创立。
“满铁”在华东地区设置有机构,“满铁南京事务所”的正式名称为“满铁上海事务所南京支所”,其所长西义显曾经参与日本特务机关的事情。
江苏路39号的旧址建筑曾经为日军宪兵司令部,是否与此“满铁南京事务所”为同一处,尚且不得而知。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定南京为都城,废金陵道,改江宁城区为南京市。
1927年6月6日公布《南京特殊市暂行条例》,到1933年南京已经设立了15个区。

根据资料记载,1933年3月,南京市改自治区为市政府所属的八个行政区划单位,个中第六区的范围为,定淮门沿城墙以东,鸡鸣寺、玄武门沿城墙以西,和平门、挹江门以南,汉口路以北,当时的区公所设于保泰街。
1937年12月,日军侵略南京,此期间成为“第四区”及“城区自治实验区”。
1945年9月,规复之前建置,仍为“第六区”。
1949年3月,第六区(也称北区)区公所驻山西路。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5月10日南京市公民政府成立,沿用“第六区”不变。
1950年6月5日,接管事情队正式接管“国民党南京市第六区区公所”,当时的区公所设区长1人,内设户政、治安、财务、政治等四个组。
6月6日,第六区公民政府开始事情,办公地址设在江苏路39号。
1950年6月15日,南京市政府以第六区为根本,划出玄武湖一带,划入汉中路以北地区,成立“新五区”(后称第五区)。
1952年11月,区委区政府办公地址分别迁至灵隐路11号和中山北路34号。
1955年8月3日,按照地名命名,第五区更名为“鼓楼区”。

根据《鼓楼区志》中的记载,综上所述,“第六区”自1933年起经历了多次变革,个中1933年至1937年期间,称之为“南京特殊市(或都城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在保泰街;1937年至1945年期间,称之为“南京自治委员会(或特殊市)第四区”或“城区自治实验区”,区公所1942年之前在保泰街,1942年4月之后在山西路;1945年8月至1949年3月期间,称之为“南京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在山西路;1949年4月至1950年6月,称之为“南京市第六区”,区公所迁至江苏路39号;1950年6月,称之为“南京市第五区”,区公所在江苏路15号,1952年迁至中山北路34号;1955年8月更名为“鼓楼区”。

上世纪50年代,“南京特殊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处曾为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以及南京市文联办公室等。

1960年鼓楼区图书馆成立,馆址在江苏路39号,建筑面积214平方米,当时的藏书约一万多册,现在的先锋颐和书馆处,便是当时鼓楼区图书馆的借书大厅。
文革期间图书馆被封闭,1983年又回到原址复办,2000年之后,图书馆迁至中山北路99号。
在此之后,这里曾经成为卫生院、京侨面包店、鼓楼区招商做事中央等,直到现在的鼓楼旅游咨询做事中央和先锋颐和书馆。

坐在这幢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建筑中,看着窗外四通八达的道路,条条林荫道通向远处……,思虑着这幢建筑最初究竟是何人为何而建?战乱期间这里究竟驻扎了若何的“司令部”?而那个“区公所”究竟在这里待了几年?

旧址建筑一壁平直,一壁半圆,形状独特,风格迥异,四周围皆为道路,建筑却独自矗立在“孤岛”之中。
坐在里面看着窗外的风景,在不知不觉时,融入于风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