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有名于世的人文性情有二,一为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二为尊神敬组的崇奉文化。
其民间崇奉以及佛道各种神灵的丰富程度,是全国各地所无法媲美的,从封建时期的淫祀到现在穷奢至极的祭拜,无不令人叹服。

在浩瀚民间崇奉中,除了妈祖、各府王爷外,论崇奉分布范围,闽南“三真人六祖师”无疑是最普遍,险些遍布全体闽南的城市与乡间。
听说闽南村落神村落庙中妈祖和真人(三真人之一)必有其一或二者兼而有之,而每户人家佛龛上供奉的神灵中菩萨、地皮公和祖师公(六祖师之一)一定有其二或其三。

厦门年夜柏建筑设计公司 施工工艺

那么,三真人六祖师都是哪些厉害的神灵呢,有与妈祖齐名的保生大帝,大名鼎鼎的三平祖师公和净水祖师公,险些都是闽台及海内外信众繁多的神灵,乃至被佛道接管为神仙和佛祖。

吴真人,厦门青礁、漳州白礁慈济祖宫,保生大帝吴夲

吴夲(979-1036年),字华基,出生于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县白礁,又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和保生大帝。

吴夲年少时曾受昆仑山西王母传授法术,后举科举,官任御史(传说),精通天文地理,礼乐医术,后辞官修道,行医济世,曾于山林之中施法救起遭虎咬去世的书僮,冲动书僮主人知县江仙官与张师爷,此二人后弃官追随吴夲修练道术,施药活人。
吴夲从前活动于泉州府同安县与漳州府龙溪县交界的白礁与青礁一带,他的生平,都以能为民众解除病痛为矢志。
对付登门求医的病人,吴夲等量齐观,“忽略贵贱,悉为视疗,大家皆获所欲去,远近咸以为神”。
吴夲高尚的医德医品,在此非常明显的表示。

吴夲在青礁岐山采药时不慎摔落过世,百姓听闻后自发在吴夲生前采药炼丹的青礁岐山(今青礁慈济公)搭建大略单纯小祠-龙湫庵,供奉吴夲神像,呼为医灵真人,虔加祭祷。
说来也怪,病人在龙湫庵祭拜后,其疾患每每不药而愈,仿佛是吴夲之灵还在冥冥之中护佑着病人,后来吴夲在青礁颜氏官绅的努力下,受到朝廷累次加封,末了定级为“恩主昊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慈济医灵妙道真君”。

漳州白礁慈济宫

厦门青礁慈济宫

许真人,妙济真君许逊

许逊(239-374年),字敬之,豫章南昌人,东晋羽士,净明道派尊奉的祖师。

许逊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
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
二十九岁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吴猛学道,尽得秘传。
三十六岁时与文学家郭璞结伴遍访名山胜地,末了选择南昌西郊的逍遥山(今新建西山乡)隐居,只求修炼,不愿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养乡里,深为村落夫尊敬。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许逊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不雅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
其宗旨为“净明忠孝”,宋徽宗时上尊号为“神功妙济真君”。

净明道院

孙真人,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4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羽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常常请年夜夫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唐太宗登基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边幅气色、身形步态皆犹如少年一样平常,十分感叹,便道:“以是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
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付与孙思邈爵位,但被他谢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孙思邈生平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
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点火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敬拜时不宰杀畜生。

药王庙

三平祖师,漳州平和三平寺,广济大师,漳州祖师第一

三平祖师,唐代高僧义中禅师,敕谥号为广济大师,民间俗称之为三平祖师公。

三平祖师俗家本姓杨,祖籍陕西高陵人。
因其父官宦入闽,义中于唐宗李适兴元元年(784年)出身在福唐(今福清县)。
市价甲子岁正月初六日,襁褓中便不食荤腥,即所谓「胎素」也。
到了德宗贞元十三年丁丑岁,他随父亲仕官至宋州(即泉州),投拜于玄用禅师门下,剃发出家,这年他才十四岁,直他二十七岁才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他先修三摩钵提,做得安心虑;后修奢摩他禅那,达到正定寂止的境界。
于是他顿明心要,肩杠锡杖,云游天下,拜师修证。
十八年间,他遍访海内高僧,不仅精研了佛教的经、律,也修证了禅学义理,经历了世事沧桑,终于使他「妙造空中,深了无碍」了。
唐敬宗李谌登基,改元宝历,义中离潮州游漳水。
他见到新兴的漳州人文地理均好,就选定开元寺后面的三山(即今之紫芝山)半云峰下,建立「三平真院」,自主门户,聚徒传教。

至会昌五年乙丑岁(845年),唐武宗李炎敕令毁灭佛,强制僧尼还俗,其时义中禅师早已有所察觉,并做好准备,虽然他这时己年上花甲,仍武断不移地率领一干僧尼,徒步循涧进入平和,避居化外蛮荒之地,以坚持佛法禅学。
他们在深山林中披荆斩棘,昼夜钻行,好几天难见天日,僧尼们皆巳精疲力,还找不到一处可立足存身。
有一天,他们在溪涧中盥栉净身,义中禅师忽见水面上飘浮着无数樟花在回旋,心中大喜,对僧们说;「上游有樟树林,定是个好去处。
」于是,僧尼们精神振,溯流上行,果真来到大柏山麓,只见四围青山,中间一片肥沃,山水极佳。

义中禅师选定龟蛇峰间建立寺院,开荒辟田。
又续收容逃难来的僧尼,达三百余人。
从此在深山密林中,聚徒讲学,保护了大乘一脉真传。
宣宗李忱登基后,改元大中,三年已巳岁(849年),降诏规复禅教。
漳州重修开元寺,有巡礼僧常肇、惟建等二十人向朝廷推举义中禅师是位「嗣达摩正统,继南宗衣钵」的高僧。
于是漳州刺史郑熏恭请义中禅师主持开元寺,完成修缮之事,使寺宇焕然一新。
郑熏又将义中禅师的业绩上奏朝廷,宣宗天子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

至咸通七年(866年),义中已逾八十高龄了,他思己所创建的三平寺,毅然重返九层岩修葺三平寺。
咸通十三年历十一月初六日,广济大师圆寂,享年九十二岁,僧腊六十五。
广济大师示寂后,门人弟子在三平寺后建筑了祖殿,单檐重檐,面阔三间,殿中塑广济大师金身。
春秋祀之,旁立四尊蛇酒保。
又奉骨及舍利子葬于塔殿的石龛下,至今喷鼻香火壮盛,历千年而不衰。

三平寺

净水祖师,泉州安溪净水岩,昭应祖师陈荣祖,泉州祖师第一

净水祖师圣号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宋泉州永春县小姑村落夫,简称净水祖师,此外尚有麻章上人、黑面祖师、净水真人、蓬莱祖师、昭应祖师、祖师公、佛祖公诸称。

净水祖师俗姓陈讳荣祖法名普足,据史志记载,净水祖师成佛后,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绩卓著。
自宋至清,获历朝天子四次敕封祭典。
英名远播,四海公民皆敬奉,倍受人间崇拜。
泉州安溪净水岩蓬莱祖殿净水祖师正金身神像,自宋至今,历经沧桑,喷鼻香火养活,几经坎坷辗转,尤其渡过“文化年夜难”一关,更是不易,为无价宝贵的历史珍宝。

宋神宗元丰六年,清溪(福建安溪,南宋期间更名为安溪)彭莱乡(后更为蓬莱,也是受净水祖师影响)一带大旱,村落夫请他去祈雨,急速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称为“净水祖师”。
清溪蓬莱刘氏便献张岩山,筑一精舍,延请麻章上人居住,并更名“净水岩”,这便是蓬莱祖殿的由来。
麻章上人在此修行十八年,行医救世、独力募化、修桥铺路,大家称便,泉州、漳州、汀州一带的人都十分崇信他。

宋徽宗靖国九年,五月十三日在说教中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五岁。
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泽,屡次奉报朝廷,敕赐“昭应广慧善利慈济大师”封号。

净水祖师生前隐居于安溪净水岩,仙逝后明太祖回顾他功在国家,敕封为“护国公”昭命于福建省安溪县净水岩建立祠堂崇祀,因此福建安溪人称他为“祖师公”,其寺院称为“祖师庙”,但只是台湾信众的另一种说话,净水祖师安溪县志记载确实出身寺院。

净水岩

李公祖师,泉州南安灵应寺,李文愈

相传后唐年间有个神童叫李文愈,出身于唐代仁宅李家,幼有孝行,家贫有志,博轶群伦,福而有德,常现神爱业绩昭闻,如渡溪飞笠、立石朝天、播竹茁地等,坐化于山中“茄藤”,后人将他塑造成像,祀奉为灵应祖师。

灵应祖师祖庙为灵应寺,别号灵应岩、紫帽岩,位于南安市东北部洪梅镇境玳瑁山南麓半山腰,东连鹦鹉岭、喷鼻香岭、凌云寨、毡坪山,西面杨梅山雪峰寺,正面与马甲双髻寺对峙,是闽南著名古寺之一。

关于“灵应”有两种传说。
第一个说法是清光绪乙末年因频年旱灾,祈雨应验而被当时的武荣知县赐名为“灵应寺”,听说从此灵应祖师更加神威显现,有求必应,声名远扬。
第二个说法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南安县令梁韵清来寺祈雨,甘霖普降,遂题刻“灵应”两字作匾额,“灵应寺”据此而来。

灵应寺

黄公祖师,泉州永春天湖岩,黄应显

天湖黄公祖师,讳名黄应显,俗呼应奇,法号慧旗(1189-1206年),是黄昭提的次子,宋朝淳熙十六年仲春月朔日生于永春七都仙洞山麓。

少时蒙白眉大师智玄勾引而武断禅心,十三岁到三都善化里天湖山的华阳、含春、大横、上山等村落为人放牛,一边放牛,一边念佛。
他为上山村落陈家放牛时,啄石而寻得一眼泉水,称为“啄泉”,供人畜饮用。
他在天湖山为人们留下了迭佛石、雷公竹、无头鱼之后,于开禧二年七月,端坐峰顶,餐风吸露,不食不饮达七天七夜,于中元十五日圆寂,时年十八岁。

乡民就其肉体塑成法相,称为黄公祖师,奉祀于天湖岩。
另有日壶岩奉祀刘公祖师,月壶岩奉祀陈公祖师,当时,三都善化里的华阳,俗称下洋,人口浩瀚,为了敬神方便,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村落民在村落中起盖华阳庵,迎奉黄、刘、陈三尊祖师。

天湖岩

除以上三真人、四祖师外,还有两位祖师公,你以为是哪个呢?

惭愧祖师

愧愧祖师,全名「阴那山得道惭愧祖师公」,又称「荫林山祖师公」、「阴林祖师」、「祖师公」等。

惭愧祖师的身平由来,众说纷纭,紧张有二。
其一,「惭愧祖师」又称「阴林山(或作荫林山)祖师公」,祖师公共有三位,为潘家三兄弟,生于福建省平和县阴林山,父姓潘名达。
相传三兄弟,大祖师擅于地理之术,二祖师擅于岐黄之术,三祖师专于医术及法术。
惭愧祖师的造型,为粉面(或是黑面)无须,头戴王冠(或是黑底红字的五佛冠),身着文武装,赤脚跣足,其圣诞为农历三月十六日。

其二以广东梅州灵光寺「阴那山惭愧祖师」的说法,惭愧祖师,又称「阴那鼻祖」,俗姓潘,名了拳,别号惭愧,是福建沙县人氏,生于唐朝元和十二年丁酉三月二十五日,仙逝于懿宗咸通二年辛巳玄月二十五日,世寿四十四岁。
祖师出生时,左手屈曲握拳,因此取名「拳」,满月时,有一名游僧来访,见了祖师紧握的拳,就在祖师的左手上写下一个「了」字,祖师的左手指才伸开,潘父就为他改名为「了拳」。
潘母过世后,祖师前往阴那武峰隐居修行,讲经弘法,创建道场,信徒视为神佛再世。
祖师仙逝前,自惭未能弘法济世,于是见告徒弟在他的骨塔上写「惭愧」二自,此后信徒们就称他为『惭愧祖师』。

梅州灵光寺

显应祖师

显应祖师,宋朝河南僧人,俗姓黄,名惠胜,精通佛法。
其到南方弘法,至福建永春泰山岩,见颇为佳胜,于是留永春静修。

清乾隆时的《永春州志》记载:显应祖师「幼不茹荤,预知祸福」,且还能为民祈雨:「岁大旱,语人曰:吾能致雨。
祷经罢,忽曰:众可急归。
未及中途,大雨滂沱」,求雨甚验,故人称「黄水车」。

后显应祖师离永春,改往安溪县修道。
宋高宗绍兴四年在安溪大尖山圆寂。
显应祖师坐化后,许多百姓纷往瞻仰,且集资建庙,取名「泰山岩」,尊为神明。
后受诏封为「显应普济大师」,俗称其「显应祖师」,亦有人称「泰山显应天师」者。
由于显应祖师在安溪弘法修道至于仙逝,故不仅永春人,安溪人也颇为崇信祭拜,如清康熙时大学士李光地家族即是。

显应祖师在台湾台北泰山乡有二庙,曰顶泰山岩、下泰山岩。
「泰山乡」之名,亦由「泰山岩」而来。
显应祖师与泉州安溪最负盛名的佛教高僧净水祖师常被误会为同一人,但考其出身、业绩、行谊皆不同,实为两人,不可稠浊。

泰山岩

惠应祖师

张道源,南宋绍定间在德化九窦溪学道,后寻到安溪县还一里(今长坑乡田中村落),择地定居修行,并将该地称为太湖,开山建筑太湖岩(泰湖岩)。
邑人尊称为“惠应祖师”。

宋绍定年中(约1230年),道人张道源在德化的九窦溪遇见一个异人,并背负他渡过溪。
异人于是对道源说:“我是泰山之佛,将传授给你心法。
”事后果真如他所言,非常灵验。
又一天夜晚,张道源梦见神人带他去一险境,山中有一处地方名叫“龙湖”,那里古木流泉,风景甚佳,有石岩可供居住。
梦醒后,张道源率村落夫探求到那座山,果真如梦中所见,于是将此地称作“太湖”,并择地居住下来。
当张道源动手修建泰湖岩时,该地有个非常富有的财主,他家的山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杉木。
道源前往布施,财主说:“如果创造有树梢折断的,就奉送给您。
”不久,居然狂风大作,树梢多数被折断了。
道源践约得到杉木后,正发愁如何运送时,溘然创造杉木竟自己从山顶的湖中冒出来。
直至工匠大喊道:“木材已经足够用了!
”杉木才停滞冒出。
如今尚有一根冒出水面一半的杉木特立在湖中,仿佛向众人印证这个古老的神话。

泰湖岩、净水岩与泰山岩并称为安溪三大岩,三大祖师。
众人称三岩之奇为“普足构净水自出米,惠胜构泰山自出瓦,道源构太湖自出木”,并尊称普足为“昭应祖师”,道源为“惠应祖师”,惠胜为“显应祖师”。
明朝知县汪瑀曾作咏《题三岩》诗云:“院静天花落,泉流地脉分。
停杯僧话永,飞雨过松云。

武功祖师

武功祖师,俗姓功,讳一道,号法真,祖籍陕西省武功县,生于宋绍圣元年,十八岁入闽桃源(永春)普济寺,投拜音净法师,后随师去沙县云景山修行。

政和四年二十一岁的他回到东平许阪,为人种田放羊,据传:他风致高傲瘦骨如柴,放牧时,“田乏水,予咒水而泉涌,予画山而牛归;置虾云峰间,放鸟普济山,纵鱼沙龙县。
”其后做了甚多善事。
清道光知州在陈铣云峰岩石碑载文,称武功祖师“惠济庶民,御大灾,捍大患,有归德于民乎”。
法真圆寂后,民众即修庙供奉。

永春云峰岩

龙裤祖师

龙裤祖师,法名樵云,字真常,出身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圆寂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享年83岁,僧龄69,戒腊51,俗家姓郭名世杰。

樵云苦行实修,弘律传戒,培养得戒僧才千余人,促进明末福建佛教尤其是闽南佛教的复兴,厥功甚伟。
万历末期(1614年)樵云师入觐,帝赐紫衣以荣之,敕封“龙裤祖师”封号。

“龙裤祖师”这个称号的由来,缘于一个有趣的典故。
听说有一年,天子的母亲去世了,天子委托全国各地的出名僧侣超度,但都没能如愿。
当时京城有个和尚听说福建漳州府有个“樵云上人”善于法术,就千里迢迢将他请了过去。
没想到这个樵云上人是属于济公一类的人物,生性癫狂而且衣衫褴褛,特殊是他身上的那条裤子“马脚百出”。

但没想到,便是这个和尚顺利为皇母超度了。
天子大喜,对樵云上人大加奖赏,但这樵云上人却也怪异,赐他再多的金银珠宝都不要,却向天子讨要一条裤子,天子急忙嘱咐下人从宫里取来一件龙袍赐予他。
只见樵云上人将龙袍往身上随便一套,就哼着调子跌跌撞撞地走了。
当年,穿着龙袍的樵云上人回到漳州后,大伙敬畏他如神明,从此往后就将他称作“龙裤祖师”。

漳州觉皇寺

章公祖师

章公祖师,法号普照,俗名章七三,章公祖师37岁时,北宋哲宗(赵煦)元佑年间(1086-1094年)在福建省德化王村落(现大田县吴山乡阳春村落)成佛。

章公祖师小时候是放牛娃,有一次放牛时,在一个名为“佛子格”的地方,受到神仙点化,得道成为一代高僧。
章七三皈依空门之后,广结善缘,救苦救难,自己采集草药,免费救助四方民众,当时瘟疫肆意横行,阳春林氏族人得到章公祖师的救助,得以维系生存繁衍。
章公祖师坐化成佛后。
林姓族人为感激其救助之恩,视其为“开山恩主”,历代供奉于福建省大田县吴山乡阳春村落林氏宗祠普照堂大殿的正厅之上,而林氏族人的先人牌位则退居于左侧偏厅供奉,林氏族人代代相传,教肓后代,知恩图报,生生不息,邻里和蔼,民情朴实,乡风可塑。

章公祖师历代供奉于福建省大田县吴山乡阳春村落林氏宗祠普照堂的大殿之上,1995年农历十月廿三日被盗,并被走私出境。
2015年3月3日重现匈牙利自然科学博物馆,目前章公祖师宝像由一名荷兰私人收藏家收藏保管。

林氏宗祠普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