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博物馆是一座舆志性综合博物馆,成立于 1959 年,承担着本市及周边地区文物的发掘、征集、收藏、研究、保护、展示、教诲等事情,2009 年被国家文物局核准为二级博物馆。
藏品以彰显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边陲重镇军旅文化、宗教文化特色而著称,特殊是北魏、辽、金三代的佳构文物,在海内独领风骚,享有盛誉。

为全面提高城市历史文化品位,打造全新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大同市委、市政府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于 2009 年启动大同市博物馆新馆培植工程。
该馆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太和路,毗邻图书馆、歌剧院。
建筑设计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师长西席主持,外不雅观汲取了大同龙文化、石窟文化与地貌特点的精髓。
总占地面积 51556 m2,建筑面积 32821 m2,展示面积 13783 m2,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涵盖了展示、收藏、研究、做事等多种功用。

年夜同异形建筑设计 工艺流程

步入博物馆大厅,迎面而来的整幅壁画瞬间将游客带入历史的河流,定格于北魏弘大的出行场景。
这幅《北魏贵胄出行图》由中心美院孙景波、王颖生教授携师生创作并绘制,取材于沙岭北魏壁画,画风古拙,气势雄浑,是目前国闺阁内面积最大的单体壁画。
壁画前的铸铁雕塑“牛·车”因此两件馆藏文物为原型,中心美院吕品昌教授倾力打造,与壁画十全十美,相辅相成。

在建筑设计阶段,我们与崔恺师长西席达成共识:建筑、装饰、陈展要风格同等,相互沟通,避免各不相谋、人为割裂,力求达到全方位的统一。
在随后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各参与单位积极合营,共同打造出建筑、装饰、陈展风格基本同等的大同博物馆新馆。

首先地域特色明显。
建筑的外不雅观设计将大量当地传统元素(龙壁之乡、凤凰城的传说、锥形的火山口、云冈石窟等)充分提炼,凝集成相互盘旋的双“S”造型,线条流畅、平缓。
外立面装饰材料选择灰色石材,则是由于北魏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王朝”,地域文化符号非常直不雅观地传达出来。
装饰设计则捉住“同”字大做文章,“同”字墙不但装饰效果好,而且与石窟文化息息相关。

其次,材料选择高度同等。
在新馆的室内装饰设计上,我们大胆将室外利用的石材延伸进来,并采取相同的直立锁边工艺。
但是在施工工艺上,市内装饰追求风雅程度,室外干挂看重的是粗犷古朴的风格,同一种材质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统一中有差异。
公共空间内,我们只利用了石材和紫铜两种材质,进入展厅,材料选择依然延续此种风格,墙面挂板采取喷砂工艺,做出与石材类似的效果,三者达到高度同等。

第三,装饰与陈展设计在充分理解建筑语汇的根本上加以诠释。
大同博物馆新馆建筑外不雅观传达给不雅观众的觉得是恢伟大气、沉稳平和。
为了将这种觉得持续性地通报下去,装饰设计和陈展设计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建筑内部双曲面的构造特色,没有生硬的以直线代替或分割空间,空间造型线条流畅自然,空间划分清晰合理。
陈展设计中的展柜、展具设计也多采取曲线,与建筑语汇基本同等。

胡汉交汇、民族领悟是大同亘古永恒的主题

大同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曾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介内外长城之间,扼晋冀蒙之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计策地位显著。
作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接壤地,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始,至北魏拓跋鲜卑定都平城,历辽金元及至明清,大同地区一贯是多民族杂居领悟的地方,各族公民共同生活于此,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不断碰撞、糅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时至今日,“胡化了的汉文化”和“汉化了的胡文化”已然渗透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地方博物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地域文化是我们始终秉承的信念。
大同市博物馆新馆的陈设主题确定为“民和·大同”,侧重反响本地区民族领悟的发展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繁荣,再现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促进、和谐共存的生活景象,充分表示民族领悟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陈设分为“大同恐龙”“代地沧桑”“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梵语清音”“妙笔图画”“瓷路撷珍”等单元,在构造划分上,摒弃了惯用的从古至今的叙事性展示手腕,依托馆藏文物,结合陈设主题,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进行分配,着重突出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定都于平城期间的百年盛况,浓墨重彩书写了“魏都平城”的传奇。
千余件文物无声地讲述着北魏王朝的兴衰,通报着中西文化碰撞的激情,奏响了民族领悟的乐章,开启了大唐盛世的帷幕。
辽金期间,契丹、女真分别主政大同,散存于晋北各处的建筑遗构和雕塑是诠释这一期间民族领悟的最直接表示:造型雄浑古朴、端庄大气,明显异于同期间宋代建筑雕塑风格;工艺上却显著接管、借鉴了汉民族的特色,宋《营造法度模范》的诸多内容在此均可得到佐证,南北互换、民族领悟的繁荣由此略窥一斑。

陈展效果与观点设计高度吻合

在充分理解建筑语汇的根本上,经由设计师与馆方不断沟通,本着与建筑风格保持同等的原则,合理设计了参不雅观路径及陈展空间路线。
观点设计简洁大气,视觉效果突出,空间透视感强,受到专家首肯。
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坚持将观点设计落到实处的原则,施工单位全力合营,战胜了一系列困难,终极达到大部分观点设计方案与陈展效果基本吻合的效果。

文物组合突出陈设主题

在确定胡汉交融的陈设主题之后,我们开始挑选文物。
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很多单元备选器物数量虽多,但大多器形较小,做工相对粗糙,科研代价高于不雅观赏性。
鉴于这种情形,我们对文物进行了分类甄别,依据笔墨设计方案将可以反响同一内容的器物集中起来,根据器物尺寸、造型等进行展柜内空间设计及摆放办法设计,末了粗中选优,以文物组合的办法确定终极展示文物及陈展办法,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例如“北魏平城”展厅展示的这条绿松石项链,最初是出土于同一墓葬的 3000 多颗散落的小米粒大小的绿松石,根本不具备出展条件。
在仔细筛选本单元文物之后,我们认为短缺一件亮点文物,推敲后将这些绿松石以扭链的形式串成颈链,效果比较满意。
陈展主题同时也得到了深化:这么小的绿松石若何开孔,工具及工艺显然不属于鲜卑固有,该当是汉文化的一部分。
涌现于北魏墓葬,既可说是汉文化的传入,也可以理解为贸易繁盛的产物,无论哪样,都与民族领悟密不可分。

文物组合的陈展办法并非仅局限于小型器物,某些大型器物的集中组合不但填补了单件文物缺少说服力的缺陷,而且能够更全面反响陈展主题。
“辽金西京”展厅“墓葬习俗”单元充分解释了这点。
魂塔、魂瓶、将军罐等展品器形硕大,单独展出仅能解释多见于辽代墓葬,属葬具。
同时陈设多少组器形相仿、大小不一的此类器物,佐以同期间墓葬出土的石棺、骨灰罐等其他葬具,传达的信息就变为:辽代土葬、火葬并行,陪葬的魂塔等器物晚唐时已有,由南方传入北方后加入少数民族装饰,此时的民族领悟已经成为一种自觉习气。

还有些文物以组(套)的形式存在,如“明清重镇”的“八仙贺寿”组像,便是传世的一套铸铁合金塑像,造型生动真切,我们的任务便是合理摆放,突出主题。

阵列式文物陈设带来震荡视觉效果

大同市博物馆藏品紧张来自古代墓葬的考古发掘,因此存在某类展品数量弘大的征象。
这类展品造型单一,单独展示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采纳阵列式陈设,不但视觉效果好,对提升展示主题也有裨益。
例如“司马金龙俑阵”展出的釉陶俑,上世纪 60 年代出土于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高约 20 公分,发掘时散落于墓葬各个区域,当时的排列办法已无从考证。
本次展陈共挑选出 238 个造型互异的俑组成出行俑阵,参考北魏墓葬壁画出行图中出行军队组成及其他北魏墓葬出土陶俑的排列情形进行排列组合,生动直不雅观地再现了北魏期间贵族出行的场面,与公共大厅的壁画《北魏贵胄出行图》遥相呼应。

400 余个陶罐组成的“陶罐阵”则是希望以矩阵的排列办法向不雅观众传达这样的信息:北魏墓葬出土陶罐数量如此之多,表明陶罐在当时日常生活中被普遍利用,且平城的工匠已经闇练节制其烧造工艺。

多媒体等辅陈手段的利用恰到好处

本陈展本着重展示轻装饰的原则,利用各种展陈手段,力求达到让文物说话的效果。
然而文物毕竟是静止的,缄默通报的信息是有限的,恰当地利用必要的辅陈手段成为一种一定。
多媒体技能是近年文物展览中最常见的辅陈手段,但非常随意马虎造成喧宾夺主或多此一举的征象,如何将多媒体与文物有效结合为一个整体,我们做了一些考试测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以司马金龙墓棺床和漆屏风展示为例: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质棺床表面以浅浮雕手腕雕刻了手持不同乐器的十三个伎乐天,线条流畅,造型生动。
为便于不雅观众近间隔欣赏,棺床以裸展的形式置于展线中轴线的高台上,但与“清晰、直不雅观、理解、欣赏”的展陈哀求有较大间隔。
漆屏风悬挂置于柜中,展柜位置恰好在棺床前方,虽然文物高低错落,并不影响不雅观赏,但文物的解读性明显缺失落。
在综合考虑展厅空间布局、陈展路线、展出文物的根本上,首先将放置棺床的展台宽度加大,在其背后增加一块异形投影幕布。
由于该空间紧张展示的都是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器物,我们拍摄了一个短片进行先容,不雅观众容身于此,可以非常直不雅观地理解该区域展出的文物。
影片放映时,直角梯形的异形幕布以棺床的背景形式涌现,整体觉得折衷统一,没有突兀感。

北魏平城的开篇嘎仙洞,采取了其余一种展陈办法:柜内多媒体与文物的结合。
我们制作了一个表现拓跋鲜卑早期生活情景二维动画片,在展柜后部循环播放,前口摆放多少在片中反复涌现的文物,不雅观众在看的过程中就已完成了对文物的解读。

展柜、展具做事于文物展示

大同市博物馆新馆的展陈采纳的因此艺术展的办法展示历史,同时受限于弯曲迂回的建筑造型,结合展出文物的陈展效果哀求,展柜造型也颇具特色。
“代地沧桑”中金字塔造型的展柜,掀开的地层;“北魏平城”的大型三角柜、挑空三角柜;

“明清重镇”的立式三角柜等等。
这些展柜线条简洁,与建筑空间交融贯通;又充分地做事于文物,衬托文物;同时展柜的造型看似繁复,但繁芜中可见统一性。
展柜内选择了照度、角度、焦距均可于柜外完成调节事情的灯具,便于后期掩护改换。
展架造型与展柜相呼应,简约却不大略。
大同市博物馆新馆培植凝聚了几代博物馆人的心血,亮点随处可见。
大同天镇恐龙的挖掘事情补充了市馆史前文物的空缺,恐龙骨架和仿真恐龙的对应结合展出带给游客喜悦和震荡。
“许家窑人”飞索投石、李峪青铜声斐中外、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高祖白登被围......在“代地沧桑”展厅,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以实物、多媒体、绘画及各种不同的形式被演绎。
“明清重镇”中,既可感想熏染到长城古堡狼烟四起、炮火硝烟的弥漫,也能依稀瞥见塞上江南曾经的富庶,茶马通商的痕迹仍旧清晰可见。
“梵语清音”“妙笔图画”“瓷路撷珍”分别展出了馆藏的造像、字画、瓷器珍品。

开馆之际,也带给大同市民另一道文化盛宴——临展“盛唐宝贝”(洛阳唐三彩展)。
公元 5世纪末,孝文帝迁都,拓跋鲜卑从大同走向洛阳,北魏从这里走向大唐。
我们希望,不雅观众在感想熏染盛唐遗韵的同时,能够想起北魏曾经的辉煌,领悟民族领悟于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发展、进步的主要性,仅此一点,我们的展陈就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