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新型装置式工厂自动化生产,传统建筑建造过程中的大量现场高空作业被转移到了平面流水作业,3天之内就在工厂加工制作好了128个建筑用构件和配件。短短12天韶光,工人们就利用这些构件,建成了7层高的样板楼,工期比传统钢构造办法减少40%。
这是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旗下的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近日采取组装合成建筑法(又称“模块化集成建筑”,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简称MiC)在广东海龙珠海基地开展的一次实战。
7月22日,从中建海龙公司获悉,MiC是指把建筑拆分为一个个立体的空间单元,每个空间单元的装修、水暖、机电等工序都一次性在工厂内完成,施工现场仅须要把每个单元像“搭积木”一样大略组装起来,即可完玉成部项目的培植。
作为住宅类建筑,厕所工程是难点。中建海龙在破解这一难题时,将卫生间犹如“零件”一样平常在工厂全部做好,再运往现场进行吊装或拼装,仅三四个小时就可把卫生间快速组装到建筑物特定位置。该技能也已全面利用于中建海龙采取MiC模式在珠海建成的样板楼中。
“就像汽车工业一样,30年前的汽车在利用过程中很随意马虎涌现车窗漏水、底盘漏水的情形。如今由于工艺精度提高了,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知足了标准化的住宅需求。”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表示,组装合成建筑将传统建筑业大部分在现场的施工工序,都挪到工厂里,像造汽车一样,采取工厂化生产、装置化施工、信息化管理、一体化妆修等。个中,80%的事情都是在工厂里完成,现场工序只剩下20%旁边,涵盖了主体构造、消防、装修、机电,以及智能化。
除了施工速率大幅提升、破解卫浴等施工难题,MiC产品的建造办法也十分符合绿色发展建造理念,据测算,在施工过程中材料摧残浪费蹂躏减少约25%,施工现场的建筑废物、噪音、粉尘等污染也显著降落。
由于具备可拆卸重复利用的特性,一些采取MiC模式临时培植的特定应急项目在利用周期结束后,干系单元可拆卸运送至其他地方,组装成新的应急举动步伐,避免建筑材料摧残浪费蹂躏。
近年来,在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装置式建筑得到快速发展。资料显示,在外洋发达国家和地区,装置式建筑的发展已较为成熟,作为装置式建筑中更前辈的形式,MiC建造办法已逐渐在新加坡、日本,以及欧美发达地区得到大范围推广利用。
值得把稳的是,大量数字化技能的运用,使得MiC的流程智能化含量大幅提升。
据理解,通过大力推动数字化计策,目前中建海龙从设计端莅临盆端,包括设备和供应链体系已全部打通。个中在信息化布局方面,中建海龙运用数字化管理,可随时查阅每个构件从设计端莅临盆真个信息。在进度管理上,全体产能是否可支撑定单需求,还差多少,是否饱和等信息也会清晰呈现。在产品质量管控方面,则做到了生产、建造流程可追溯,在利用阶段如果涌现问题可以及时追溯故障源头。
据统计,目前中建海龙已累计在内地,以及港澳地区完成超过200个装置式项目的设计事情,建筑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涉及公营房屋、公租房项目、房地产项目、公共建筑、隧道桥梁等多个领域。个中,在深圳的民生领域,MiC模式也已经在多所学校的培植中得以运用。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