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寒小雪前:寒
小雪,进入冬藏后的第二个节气。没有立冬芙蓉盛开的独行之美,也没有大雪腊梅报春的丛中笑之姿,更多的是一种残菊傲霜的清寒之景。残菊虽老,淡泊之美表示的却是知足知止,不辱不殆。
小雪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该书完全、科学记载了中国古代公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二十四节气。关于小雪,书中如是说:“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说文》释“小”为“物之微也”;释“雪”为“凝雨,说物者”,小雪意为凝集雨水而成之冰晶,从天上飘落并给大地万物带来喜悦。
小雪节气是一个景象观点,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景象特色,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响降水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雪,象形,空中飘落雪花之形。甲骨文中,雪花写作“羽”形,或写作雪花附着于小枝之状,有雪、降雪之义。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孝经纬》也说道:“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古籍中描述的这些景况都表示了小雪“寒而不冷、有而未大”的特色。虽然“小雪”节气景象转冷,降水形式由雨改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雪量还不敷,未到大雪纷纭时,较难见到“北风吹,雪花飘”的景象。所谓“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与立冬和大雪比较,清寒的小雪更像是一种过渡,提醒着人们隆冬即将到来。
融和长养无时歇:养
二十四节气,关联顺天合时的饮食养生。金文“冬”,似太阳被封,短缺照耀。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小雪的到来意味着景象趋于阴冷晦暗,光照较少,这也预示着一年中到了御寒保暖、养阴补气的时令。
立冬补冬,小雪养阴。《黄帝内经》中就曾提出冬三月(从立冬到大寒节气结束称之为冬三月)的养生规律:“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赌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孙真人的《教化法》也记载:“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壮大,宜减辛劳以养肾气。”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由盛转衰,由动转静。小雪时节,阴气处于上风,秉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应该看重阴之收藏。“食养”每每是最直接和大略的方法。中医推崇的莲藕煲鲤鱼(滋补气血、滋阴补肾)和猪脊肉粥(适用于阴虚、气虚)属于小雪养阴的良方。民间还有“小雪飘,羊肉俏”一说,在中国北方,人们常常会聚在一起将吃涮羊肉作为冬令进补的开始,认为冬令进补最美的莫过于吃羊。“冬天进补,开春打虎”更解释了小雪养阴主要且强大的功效。
小雪的到来,虽然与下雪无一定联系,却又昭示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因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的频繁,小雪后的降水量逐渐增多,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低落,多地阴冷,但又不至于太冷。不过进入农历十月,北方开始供暖,干燥的环境让人们很随意马虎就会上火。由于生理上的“入冬”,人们穿得也很严实,这使得人体内的热气不易散发,加之天冷喜好吃较高热量的食品,更助长了体内的火气。因此,小雪后在饮食上应选择多喝水和汤粥,可起到清火降气、滋补津液的浸染。此外,小雪之后担保就寝亦是“无扰乎阳”的最好方法,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符合此意。由于在中医看来,就寝机制为“阴气盛则寐,阳气盛则寤”,该当顺应自然,随着太阳规律走。按照《黄帝内经》对付就寝的研究,夜半子时前要上床入睡,由于彼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故可进入最佳就寝状态。
莫笑田舍腊酒浑:储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古代的冬季,为了在漫长的寒冷景象中有足够的菜、肉食用,先人们发明了腌制食品的方法,将各种蔬菜(紧张是白菜、萝卜)或者肉食腌制或者风干,尽可能地延长它们的存储韶光,以备过冬时食用,手腌的喷鼻香肠、腊肉也可等到春节时待客享用。之以是这么做,是由于小雪后的气温低落,景象变得干燥,是风腌的好时候,这种食品对付储存的哀求不高,只需挂在阴凉透风处就不会变质。加之农谚所说的“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此时的庄户人家便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窖储藏,俗称“高老白”。如东南沿海的江浙一带,就有在小雪节气中腌菜的习俗,当地人称之为“腌寒菜”。清代扬州文人厉秀芳(字惕斋)在《真州竹枝词》(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真州竹枝词引”部分记述过田舍腌菜的情景:“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再如我国台湾省海边的渔民则会在小雪前后晒鱼干作为粮食储备,由于乌鱼群会在这一时节来到台湾海峡。过去受条件所限,冬天新鲜蔬菜很少且价格贵,因此田舍习气在小雪时节腌菜,冬天倚靠这些腌制品下饭。现如今,虽然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人们依然保留了旧时习俗,为欢迎小雪节气到来,纷纭腌腊肉、腌香肠、腌菜等,聊以抚慰寒冷的冬日,静待来年的春日和风。
小雪时节除了腌腊习俗,酿酒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习俗,其缘故原由就在于小雪之时的水极其清澈,足以与雪水媲美。清光绪年间的《光绪重修五河县志》中就有记载说“初次见雪宜过白,取初次雪水入磁器内固封,治火疮热毒极效”。浙江地区对小雪时节酿酒的习俗传承较多,比如嘉兴平湖一带农历十月上旬酿酒储存,称为“十月白”,这与山西临猗的习俗一样;湖州长兴县在小雪后酿酒,称“小雪酒”。年底酿酒,不仅由于冬季气温低,能使酒在永劫光的低温发酵中形成良好的风味,也因冬季和来年春季的敬拜、礼仪活动较多,能够知足敬拜神灵先人和重大礼仪活动的需求。如《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有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此为春酒,以介眉寿。”这句话说的便是用十月打下的稻谷酿酒,春日里祈求康健龟龄。再如周共王时师遽方彝铭文记载“唯正月既生霸丁酉,王在周康寝,饗醴,师遽蔑历,侑,王呼宰利赐师遽王面圭一、环璋四,师遽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文祖它公宝尊彝,用匄万年无疆,百世孙子永宝。”这段铭文大意便是周共王表彰师遽功绩,在正月时举飨礼饮醴酒。不仅国家层面饮酒用酒,民间也一样。冬季是农闲期间,日常生活闲饮的次数也会增多,正如宋代墨客秦不雅观笔下的“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描述的便是一幅田园相互邀饮的欢快场景。
清代程士镰《冬山雪居图》
匝地惜琼瑶:滋
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征象,是农人在长期的不雅观察和事宜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个中占天相、测农事的习俗尤为突出。三代以上,大家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对付从农耕文明走来的农夫而言,小雪见雪必喜雪,他们将其视为“古之精”,被认为是来年丰收的好兆头。部分地区还有过白雪节的传统,即在小雪节气见雪时举行庆祝活动,人们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祈祷来年的丰收。之以是将“雪”视为“精”,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落雪,来年雨程度均,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去世一些病菌和害虫,来年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浸染,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润到竹根肥腊笋”。农谚“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更是千百年来农作履历的结晶,至今对辅导农事、预示丰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彰显中华精良传统文化与思想精华的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具有主要的制约浸染。在各种岁时记、风土记、田舍月令等性子的古籍和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农谚中,记录了许多农人在一年内约定俗成的垦植、节令习俗。之于小雪这一节气,干系农谚大概多。比如江苏地区流传的“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浙江地区的“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中原地区河南则有“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地皮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去世害虫”等等。此外还有诸如“立冬小雪景象寒,积肥修埂好种田”“小雪旧历十月中,水始冰,地始冻,积蓄粪土以备春耕”“小雪到来天渐寒,越冬鱼塘莫忘管”“大雪小雪不断雪,来年必是丰收年”等也流传颇广。
小雪的习俗不只有措辞叙事,行为叙事同样在生动演绎,吃糍粑即是代表。南方城市,如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方会在小雪节气吃糍粑,以求来年丰产。糍粑用熟糯米饭制作而成形状多为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喜庆、团圆和丰收。有的地方还会把糍粑称为年糕,即“年糕年糕,年丰寿高”,同样是寓意吉祥快意。糍粑是客家地区最为盛行的美食,最早的时候用来敬拜,所谓“十月朝,糍粑禄禄烧”便是此意。“禄禄烧”是非常形象的客家措辞,“烧”的意思是热气腾腾,指吃糍粑要趁热;“禄”的意思是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像车辘那样前后高下旁边地四周滚动,以便粘上芝麻花生沙糖,指吃糍粑要玩和斗,意见意义无穷。
吃糍粑除了求丰产,还有一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相传春秋战国期间,楚国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他首先帮助吴王阖闾坐稳江山,成为吴国元勋,后又率兵攻打楚国为父报仇,这便是史上有名的“伍子胥掘墓鞭尸”。归来后,吴王命伍子胥建筑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好吴王大喜,伍子胥却怏怏不乐,对身边人说:“大王喜而忘忧,国家未来还会遭难。我去世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城下掘地三尺,可找到充饥食品。”等到夫差继位,伍子胥多次奉劝杀勾践,夫差非但不接管还听信谗言,终极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首都城团团围住。当时刚过小雪,城内饥寒一片,国家和公民果真遭到危难。这时,身边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叮嘱,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创造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伍子胥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做成城墙基石,为百姓在危难时备下了续命的粮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就有了在小雪时吃糍粑的习俗。
上述这类农谚与习俗不一定绝对可靠,但个中也包含着一定的科学成分,是农人多年履历的搜集和心血的结晶,反响的民俗生理也是同等的。即在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不发达的情形下,人们无法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无法用科学的实验或精密的仪器去赞助农业生产,唯有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灵庇佑,趋吉避害。这是我国农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民俗农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绣襦小雪咏诗篇:吟
农夫视雪为“精”,墨客待雪有“情”。轻盈洒脱、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古之精”总能令古代文人墨客产生无限想象,或吟诵赞颂,或托物抒怀。如唐代戴叔伦的“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落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写出了小雪的清新之美,表达墨客对雪无尽的喜好;元稹的“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阴阳依高下,寒暑喜分离。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写出了小雪时节彩虹消逝、夜晚清冷之景,夹杂着墨客的一丝惆怅;徐铉的“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道出了光阴如梭,年光时间易逝的无奈之感;陆游的“忽忽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描述了乘雪遨游的玄妙之境。
小雪时节一到,墨客盼雪愈甚。赏雪、吟诗、品酒,在小雪之时,围炉品酒夜话,守窗赏雪吟诗,实乃风雅之事。恰如白居易名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喷鼻香坞雅制春字谜》也描写了宝黛钗等人于农历十月里头场雪时,在大不雅观园芦雪广饮酒赏雪吟诗的名场面,姑娘们绫罗绸缎,风采绰约,雅兴十足,湘云乃至还打扮成了小伙子的样子容貌。这是“海棠诗社”的繁荣盛会,更是《红楼梦》中最为热闹的情节之一。诗情画意时赏雪饮酒,是雅趣兴致所在;对付落魄英雄而言,雪和酒更多的是增长一种悲壮。《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籽场》在开篇即写道:“若非风雪沽村落酒,定被点火化朽枯。”林冲发配至沧州后仍被暗杀,幸亏一场大雪救了他的性命,得知原形的他怒杀三人,后“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一个“冷”字道尽心伤与绝望,从此林冲与朝廷破碎,火并王伦之后,落草梁山。
小雪未必有雪,但寒而不冷却造诣了南北两种美:南方“刺梧犹绿槿花然”,北方“满城楼不雅观玉阑干”。不管是十月小阳春的温暖,抑或是寂寥冬季的寒凉,这皆是大自然的恩赐。“一枝参透乾坤縕,买卖都从小雪来”,梅花看破早春奥秘,活气意趣向来都从小雪时节中开始走来。
作者:吴玉萍(民俗学博士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