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前街东起和平北路,西至北大街,全长约1070米,街宽约10米。
迎春桥
从和平北路至迎春桥为东段,原称北后街;(迎春桥位于局前街中段,跨子城河,1982年废置。)迎春桥至化龙巷为中段,原称局前街;化龙巷至北大街为西段,原称县横街(县巷),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局前街曾改名公民路。20世纪70年代后,统称为局前街。
局前街不但集聚制造业,更是千载读书地。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 ,常州知府施不雅观民利用晋陵县旧治创办龙城书院。当时常州府城的龙城书院与常州府无锡县的东林书院、常州府宜兴县的道明书院成为了全球瞩目的学堂,吸引了福建、浙江、江西的许多饱学之士和求学之子云集于此,盛极一时。
龙城书院旧貌
根据明代薛应旂所撰《龙城书院记》中记述:“ 郡守施侯不雅观民至,养士治民,勤于课试,于是抚按、提学诸公成属侯为兴复之举。侯用卜地于府治东南旧晋陵县废址筑焉。”
此时的龙城书院,前有仪门,内有池,跨池有桥,旁边有翼室,正堂五楹,穿堂三槛,后堂五槛。后立先师庙三楹,旁边有池、有亭,后有堂,设杨龟山、邹道乡、谢应芳等十六位名儒牌位祀于庙内。旁边各房二间,为教官讲读之所。此外,东西房共百八十间。田产亦有千余亩,分布在武进、阳湖两县,江阴县亦有部分田产。
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时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为实行新政,“尽毁天下书院”,常州龙城书院、无锡东林书院等因而停办。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常州知府欧阳东凤将书院改建为“先贤祠”,以避讳书院之名。此时由“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钱一本主掌执教,(东林八君子是指东林书院讲学的顾宪成、高攀龙、顾允成,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钱一本、薛敷教等八人,)常州周边郡县有学识之士纷纭来常州府城,“ 往来酬答,商榷辩难,蔚然为东南邹鲁”。欧阳东凤与曾樱在常主政时,“每月有会,公必亲临”。
清高宗乾隆十九年(1754年),常州知府宋楚望捐出自己俸禄,加上社会各方捐资,书院得以重修,先贤祠规复称龙城书院。
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本地人刘树屏与地方教诲界人士一起,将龙城书院改为常州致用学舍,近代著名教诲家华衢芳出任校长, 开设“致用”之数学、與地、时务、策论等学科。清末民初,著名小说家许指严曾任教于致用学舍。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致用学舍改为武阳公立小学(即本日的局前街小学),成为本地最早推广新式教诲的学校。
玉成巷
龙城书院向东,北至延陵西路,南至局前街的一段,旧时称玉成巷。巷名取自“成人之全”之意,为古城常州的一条吉祥之象。
嘉乐弄
玉成巷西连神仙不雅观弄的嘉乐弄,又可穿过马三埠和小河沿。
在马山埠通神仙不雅观弄内,有清代著名的墨客黄仲则的故居。旧时的官宦殷实人家大多在此租地造屋,玉成巷南真个状元第“宝砚堂”见证了毗陵庄氏的科举发财。
从古至今,局前街的位置都十分主要,清代阳湖县、武进县两县的县治所曾同在这一条街上, 相距不到百米。
南通延陵西路,北达局前街的县直街,200米不到,原为武进县衙前即常州老市政府门口的直街。
老市政府
老市政府大会堂
老市政府平房会议室
解放后,常州市公民政府曾驻扎于此五十多年。
阳湖县县衙为现在护王府旧址,位于局前街187号,西起毛家弄、东抵营田庙、南临马山埠、北界局前街,坐北朝南,衙前原为白云溪、子城河。太平天国年间护王陈坤书从苏州移防常州,在这里建立了护王府。
民国十年1918年,在原阳湖县属旧址上建起了第一座教会医院及武进医院,现在是常州市第一公民医院。
武进医院病房大楼旧址
位于第一公民医院内的武进医院病房大楼旧址,原为教会医院门诊大楼,于1933年7月1日为武进医院成立15周年而建,病房大楼动工时举行了奠基仪式,今奠基纪念碑仍存。武进医院病房大楼旧址于2008年2月26日由常州市公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贤巷
杨伦故居
第一公民医院面对着的兴贤巷,宋代期间在贡院街南,在巷南口有新贤坊,巷名取“文风兴盛,带出贤人”之意,巷西有清代文学家杨伦故居。
药王庙弄
局前街南北相会的药王庙弄,该弄名因此弄内的药王庙而命名。药王庙是本乡地区自伏羲、神农、轩辕、岐伯及历代名医之所,又称神农庙。
唐家湾
紧临第一公民医院的唐家湾,旧时为文人雅士、迁客骚人集居之处。每至端午节,龙舟竞渡,鱼舫首尾相接,由此迤逦而过。相传明代抗倭名将唐荆川的高祖唐诚,曾在此租地建造进城馆。
解放后,第一公民医院、供电局相继设置在局前街内,并有娑罗巷小学、迎春桥小学等设在区域内。
追溯局前街的历史有上千年,它曾历经沧桑,现在其间的文化遗存大部分已不复存在,但街名至今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