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妍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方案学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能重点实验室,助理教授。
本文摘自《中国建筑中地域建筑理念的重塑——1950—1980年代两次全国设计竞赛及其衍生》,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23年8月刊,总第224期P95-102。头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1950年代,全国工业化浪潮带来的建造技能的进步把一度与西方当代建筑脱节的“中国建筑”重新拉回了国际语境。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在环球化浪潮中保持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显然答案不再是刻板的地域保护主义或是激进的民族主义。中国建筑设计开始在建筑本体之外找寻打破固有形式不雅观念的基点。随着设计研究带来的建筑认识论的更新,“中国建筑”的文化性特色再次被重新定义。研究聚焦1950—1980年代间中国建筑设计及传授教化实践,以两次全国建筑设计竞赛为起止点,解析新中国语境下地域建筑不雅观念的重塑过程,着重剖析设计方法中地域理念的外显特色,并以南京工学院传授教化实例磋商从形式到理念这一承转过程中的影响成分。
目录概览
一、背景:环球语境与中国地域建筑二、呈现:无锡中国建筑事情者之家设计竞赛三、探索:从形式模拟到地域建筑理念的建立四、后续: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五、结语
一、背景:环球语境与中国地域建筑
回顾1950年代中国建筑设计风潮起伏,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现实”呼吁下新古典建筑的大力实行,一方面是工业化号召下技能性与标准化的推动,两种看似抵牾实则关联的思想碰撞,由此产生对“中国当代建筑”的争鸣与思考。1956—1957年,各建筑高校的学生中曾以《建筑学报》为阵地展开了针对“当代建筑”的论战。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首先揭橥《我们要当代建筑》,磋商“创造新形式”问题,并不止一次提到“流线型汽车”,其论调与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一模一样:“社会主义所供应的新技能新材料使得建筑成为与大工业相联系的当代化生产……现在的技能供应的新构造新材料,哀求新的形式来表现他们,例如洋灰作的须弥座和垂花门是丑陋而造作的,但是洋灰作的壳体和框架却是俏丽而轻快的”。
只管论战始于当代建筑思维,但是谈论中无法摒除“艺术性”“形式”“风格”等话语。在争辩中徘徊的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在此前后很长一段韶光内意图回避“风格”的磋商,却也恰好默许了各种风格齐集的潜在环境。
而放眼1940年代以来的环球语境,对新古典主义的批驳早已过去,对当代主义的批驳已经开始。特殊是在环球化不可逆的浪潮中,对付非集中、非普遍、非国际的地方性特色的关注引发了建筑学界对付“相异”的磋商。芒福德(Louis Monford)早在《枝条与石块——美国的建筑与文明》(Sticks and Stones:American Architecture and Civilization,1924年)中就梳理了“地域主义”观点,并将部分美国西部建筑师的作品定义为“地域主义”,视之为当代主义之外的办理之道。
只管芒福德将话语争端放置于美国语境之中,彷佛是对美国本土文化的变相标榜,他的主见也不断被环球主流话语排斥,但“地域主义”一经提出引发的是对经典建筑学的逐步反思。特殊是在战后美国意识形态输出的关键阶段,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等曾经的当代主义阵线的武断守卫者纷纭倒戈,频繁在国际场合倡导和实践“地域主义”思想,也使得这一思想在1950年代后得以长足发展。
回到这一韶光点对付“中国建筑”的思考,可以创造中国建筑界对付中国建筑文化的磋商体系并未成形。只管,“中国建筑”的观点在很早就被提出。1931年11月由中国建筑师学会创办的《中国建筑》,目的在于“宣扬与记录中国近代建筑干系方面的学术研究、建筑业发展与互换等事宜,刊载最前辈之当代建筑理念,并进而推动展现建筑学教诲之成果与奇迹之发展”。刊物标识为一抽象斗栱线稿,英文名称The Chinese Architect。
发刊词中虽然没有明确解释以“中国建筑”为刊名的详细缘由,但是阐明了创办此刊物的初衷:“自总理陵园,上海市政府新屋等搜聚图样往后,社会一样平常人士,始矍然知世尚建筑学与建筑师之地位,而稍稍加以把稳矣。然在物质文明掉队之中国,是特建筑界一线之曙光耳。发扬光大,贵在同人之共同努力,不容诿卸也。”“中国建筑”提出的态度带有回应民族文化感召的义务感,而在当时的建筑设计中则更多的因此“图样”的办法显现。但正如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坦言:“时至今日我们已然非常清楚,对传统的尊重并不虞味着知足于对传统元素的随意采取或是大略效仿。我们已然明白设计中的传统一直以来都意味着对人们永恒的习气所产生的基本特色和延续。”
直到1950年代,源于特定地域、特定习气性生活办法的建筑理念在中国建筑学界仍未受到足够重视。此时正值社会制度转型期间,大多设计实践聚焦伟大叙事,命题集中于大型公共建筑,并在1959年“十大建筑”时达到高潮,所谓“中国”设计思路形式上跟随着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供应了“国家式的方法”应对各种设计问题。而这种设计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地皮的代价、地方的特性,因而“中国建筑”始终缺少从本土文化萌生的驱动力。此时应运而生的有关传统民居和园林的研究,彷佛正好是独立于布扎建筑思想和当代主义思想的第三条道路。
二、呈现:无锡中国建筑事情者之家设计竞赛
“地域主义建筑”在特定环境中,可以指代从乡土建筑中汲取创作灵感、从本地居民等经由长期集体创作的结果中探求设计思路。早期有关中国传统民居的思考大多通过只言片语保存下来,直至1952年,华东建筑设计公司和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室”成立,开启了对付中国传统园林及民居的系统化研究。研究室成立的初衷是“为当时创造民族形式供应参考资料,而在建筑方面,营造学社已经做了不少事情,民居园林却是空缺点,于是决定以调查民居为事情重点”。
而研究室的紧张任务是体例设计参考图集,“第一部分从住宅开始……首先应研究的着重民间建筑及统统有关民间建筑之详细表现”。设计研究的推进促进了地域建筑思想的蓬头,而同时当代建筑关注功能、空间等系统化的设计方法也与地域建筑思想同步发展,进而启示了对付地域建筑形式与空间认知的新视角。
地域建筑思想的集中呈现可以通过1960年“无锡中国建筑事情者之家”全国设计竞赛窥见一斑。当时的中国刚刚从超速的社会生产中放慢脚步进入“调度期”,在重工业发展中鲜有设计景不雅观组团的机会。这次竞赛的特点不仅仅是寄情自然山形水景的物理环境,更是意图塑造与社会规则约束隔绝的精神避所。竞赛基地位于无锡太湖湖畔北独山之上,阵势内高外低向水面跌落。培植主体分为知足休养、游憩等功能的居住组团,以及兼具文化娱乐性子的公共活动中央。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参赛方案接管了江南民居特色,得到一等奖。虽然由于经济缘故原由,方案终极没有落成,但却是新中国建筑师对地域主义建筑思想的一次全新的考试测验。
身为主创建筑师之一的刘光华在《某休养所建筑风格磋商》一文中详述了方案的构思过程。文中指出方案设计要点有二:一是建筑与地形结合之手腕,使之既便于利用而又都雅;二是“如何研究江南民居之风格,以传统手腕并借助新材料与布局方法试图创造一新的建筑风格”。可见,只管是基于民居风格这一纯挚的出发点,设计者亦主动定义了“中国建筑”的特色。
面对山地地形,方案的总体布局构思并没有采取大型建筑单体常采取的遁山造屋或借助山势突出建筑物的雄伟感,而是采取与地形结合不毁坏原有地形轮廓线的办法,这也是“太湖之滨一样平常居住建筑所习用的手腕”。借助于基地三面临水的景不雅观上风,方案采取临水组连合构办法,将四种不同住宅形制成组平行于等高线支配,形成了疏密有致的临水景不雅观面(图1、图2)。
图1:无锡中国建筑事情者之家一等奖方案——总平面
图2:一等奖方案——东南沿湖景不雅观
建筑单体尊重园地的完全性,室内标高随着地形起伏而变革,只管即便减少填挖量,因而各单体的设计手腕均不相同,任由阵势塑造建筑形态。单体建筑物的体量组合没有严格的约束,但求将最佳朝向留给湖景。
住宅类型分为两类:类型一“背岩面湖,下有小池三个,遂架石为屋,以存池之原形”(图3);类型二的次入口因山就势设置在半层高度,向外是通往湖边的小径,兼顾了一、二层的可达性。地形将建筑体量化整为零,创造了适宜的视觉不雅观感和活动尺度(图4)。此外,独立住宅组团配以活动中央、游船码头等公共举动步伐,充分借用沿湖的景不雅观资源。在公共建筑内外景不雅观营造上接管了江南园林“空间有机组合具有莫大之灵巧性”,将建筑向外景与内院完备打开,而内院不追求规则的几何感,而是跟随地形所方案的不规则形状顺势造景,让人虽居于室内仍有置身自然的独特体验(图5、图6)。
图3:住宅类型一
图4:住宅类型二
图5:公共活动中央剖面
图6:公共活动中央自门厅看庭院
刘光华与同为方案主创建筑师的钟训正先后于毕业于中心大学-南京大学建筑系。他们在读期间正值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生杨廷宝、童寯、谭垣为传授教化主力的布扎建筑教诲盛期。布扎教诲所推崇的基于西方古典美学的“构图”,讲求轴线组织、立面的严明端庄、平面的均衡对称,这些在无锡建筑事情者之家设计中转化为更为细腻的空间体验,也更加沉浸于传统建筑所启示的空间碰撞的有时。
刘光华在《某休养所建筑风格磋商》一文中险些涉及了自然环境与建筑建造的各类细节,而钟训正在1987年《景区坡地的旅游建筑——兼谈无锡太湖饭店新楼设计》一文中,重述了坡地建筑的设计要点,“以单幢建筑物而言,建筑物的长轴如顺等高线支配,则土方工程量较小,道路的方案、室内外的交通组织均较简便,与环境适应性也较强。然而,有时由于朝向、景向、基地大小的限定,基地的分外情形,避开基底上宜保留的物体以及景象等等成分的约束,建筑物的长轴必须与等高线斜交或垂直时,应以少动土方为原则,各层遇坡面即止,竖向交通除用垂直的交通系统外也可用贴坡的坡道或梯段”。
此外,无锡建筑事情者之家方案中也自然流露出美国小住宅的影响印迹,住宅类型一倚岩石而建,奥妙利用了地形中既有的岩石作为建筑构造的一部分,同时出挑的平台凌驾于水面之上,与流水别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彷佛是对赖特等美国建筑师所关注的现代理想生活的探索。实际上,设计中处处留神着日常生活的细节。位于住宅方案二居室内的“壁炉”——这一“非中国”要素大胆地掌握了建筑的平面与形象。此时对付日常生活的关注、对付平和生活办法的营造正好反响了符合“中国建筑”精神性设计办法的成熟。
三、探索:从形式模拟到地域建筑理念的建立
回顾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关于“中国建筑”的谈论,无法回避“民族主义—民族形式”的线索,但个中童寯曾敏锐地指出东西方建筑结合后的危急,并强调应看重“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是中西文化的嫁接带来的西方建筑知识体系与中国建筑特性的不匹配,也同样适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日益发展的当代生活需求以及实用技能的脱节。对“差异性”的模糊意识和敷衍对应也正是“民族形式”发展过程中最紧张的抵牾,是造成数次“民族形式”过度自由以至于滥用的根本缘故原由。
从建筑师个体所处的执业环境来看,地域建筑理念的形成与新时期催生个人对建筑的不同理解有着密切联系。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心大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聚拢了大批精彩的建筑教诲者,并集中了全国最为精良的生源。系内的师承关系较为真实地反响了中国第一代、二代、三代建筑师的交替过程。
从中可以创造,不同代际建筑师所面临的设计问题以及所关心的设计要点都有所差异,而他们对付“中国建筑”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变革。如杨廷宝与钟训正师承的个例而言,他们设计实践的交集在于1960年代至1980年初的大型纪念建筑,如长江大桥桥头堡、雨花台义士陵园设计等。从各自的方案间仍旧可以看出轴线等适度的布扎设计手腕的运用。而两代建筑师不同点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活办法演进带来的项目类型的变革。生动在1960年代和1980年代的二代、三代建筑师有更多的机会打仗到城市公共建筑之外的景区、郊区等自然环境中的建筑设计,因而对付环境、地形、景象等有了更加切实的理解,并能够应时作出积极的回应。相对地,这些新生的建筑理念,简言之是某种“时期精神”,也不断回馈到设计传授教化之中。
南京工学院1957级(1961届)李实的“公园侧门”便是园林、民居研究在传授教化中运用较早的一例(图7)。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以往公园大门设计命题大多针对大门本身,对之前构图根本演习中所积累的建筑要素进行“构图”,个中大多要素是西方古典或中国传统官式建筑局部,从而得到使建筑本体比例平衡等基本方法(图8)。而“公园侧门”设计中明显采取了传统园林中拱门形象,门头和围墙叠瓦颇为讲求,镂空窗更是表示了瓦片的不同叠砌办法;更为主要的是,设计还以园林造景的办法描述了公园门里、门外两惩罚歧的空间景致。拱门内外道路公园步道连续,远景处聚焦一攒尖亭,拱门既分割又联系公园的内外空间。此时正值中国建筑研究室有关苏州园林稽核的主体事情靠近尾声,研究与传授教化之间的联系不言而喻。
图7:公园侧门,南京工学院,李实,1957-1961年
图8:公园大门,南京工学院,范明浓,1953-1954年
在“民族形式”成为绝对的统治话语、民居建筑研究展开之前,传授教化中对付本土建筑的认识已经有所表示,只是内容并不全面、系统。1950级(1953届)吕俊华中途站设计、1952年闵玉甫的村落庄邮政代办所及戴复东的村落庄邮政代办所,都采取了井干构造、毛石根本的坡屋顶建筑形式(图9~图11)。作为村落庄建筑的范例做法,建造形式表示了适用于山地、水边、城镇等各种环境的适应性。
吕俊华设计中以毛石根本消解了地形高差,并缓解了建筑与地面直接的生硬交卸,此外毛石墙面延伸至墙身作为外墙的防潮墙裙;而建筑的围护部分则采取井干式木构造,图中还特意交代了井干式墙体的交卸做法;坡屋顶侧山墙面采取木封板。三者材料区分、做法互异正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基座—墙身—屋顶三大部分及其组合办法的再次解读。闵玉甫设计中则是故意将屋顶构造部分暴露于墙身之外,暗示了对付木构造搭接办法的明了。另一幅邮政代办所则更加靠近传统民间建筑,以茅草覆顶,如开窗等立面形式完备跟随内部功能和构造需求,绝不避讳地利用匾额、围栏、吊灯等传统建筑和装饰要素。可以推测,此时与民居建筑有关的设计构思更多来源于日常的不雅观察,而非特定的设计规则。
图9:中途站,南京工学院,吕俊华,1950-1953年
图10:村落庄邮政代办所,南京工学院,闵玉甫,1952年
图11:村落庄邮政代办所,南京工学院,戴复东,1952年
“民族形式”之后,在当代主义建筑形式普遍推广的同时,以传统样式为题材的设计在形式上也明显简化,去除装饰的四坡屋顶和双坡悬山屋顶替代了繁芜的官式歇山、硬山屋顶(图12)。而在建筑布局上,可以创造对付外部空间的关注度逐渐上升。1961级(1966届)陈耀先的小学校设计的亮点有二:一是简洁挺立、错落有致的双坡屋顶;二是分散的建筑布局所营造的室外院落空间(图13)。这与西方建筑关注建筑单体及封闭的内部空间的建筑不雅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在教室部分采取开放的外廊,充分领悟了建筑物的内外空间。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民居的群落形式对付建筑群体关系的处理更具上风,这也促进了建筑设计中更多有关自由布局的考试测验。在布局上,为了削弱屋顶的重量感对付建筑空间的压迫,檐口处减小了屋面板的厚度,突出了屋顶的轻薄感。这与传统官式建筑以屋顶彰显建筑的华美、以繁芜的檐口交卸强调屋顶的厚重的不雅观念也有所差异。
图12:住宅,南京工学院,梁文林,1959-1964年
图13:小学校,南京工学院,陈耀先,1963年
值得把稳的还有,随着建筑平面与形式的简化,设计图面表达办法也逐渐多样化,在精细渲染之外,墨线、铅笔等简洁的表达办法被广泛运用。相对而言,建筑表现韶光的减少可以增加思考、考虑建筑设计的韶光。而由于建筑群体关系的产生,仅仅立面表现不再能够表达建筑设计的全貌,因而鸟瞰图、轴测图越来越多地涌如今学生作业中,替代了以往以立面渲染为主的表现办法。立面则与平面、剖面简化为墨线表达的三项必要的技能图纸(图14)。
图14:幼儿园,南京工学院,孙同庆
总结起来,民居研究推动设计传授教化发展集中反响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形象趋于简洁、平和;其次是对付建筑空间的关注,从集中封闭的建筑空间走向开放自由的组合布局;末了是对付建筑环境的关注,设计可以对外部环境的独特性作出回应。可见,无论是技能驱动还是文化内核,“民族形式”背后蕴含的“地域理念”从形式模拟转化为设计不雅观念,存在着连续的承转线索。
四、后续: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受到民居研究热潮的影响,在中国建筑研究室之外,从1950年代开始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师生也开始自发拜访各地进行地方建筑及民居调研。杨廷宝、童寯等曾多次组织系内中青年西席赴全国各地进行稽核(图15~图17)。此类调研在“文革”中一贯持续。虽然这一期间研究与传授教化中地域建筑设计思想的发展并没有留下更多可考资料,但是1980年代初开始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崭露锋芒的学生作品间接解释了地域建筑理念的延续与发展。
图15:杨廷宝带领中青年西席赴南昌、广州、湖南、武汉等地稽核合影,1973年
图16:杨廷宝,童寯带领中青年西席稽核安徽省采石矶太白楼,1973年
图17:首次皖南民居调研,1981年
与无锡中国建筑事情者之家设计竞赛时隔20余年,1981年《建筑师》杂志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这是第一次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全国建筑竞赛,命题为“建筑师之家”,以景区居住、活动功能为核心。在校建筑系大学生身为未来建筑师,构想情绪所向的空想寓所的命题彷佛颇为合理。与无锡建筑事情者之家命题类型上的关联,或许并非刻意,但设计中却隐含着两代建筑师心中相似的文化情结。
这次竞赛的主体是77级、78级在校本科生。1981年,规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建筑本科生步入高年级,他们正逐步形本钱身独立的建筑不雅观念和设计方法。这批学生一方面经历了中国高档建筑教诲的规复期,另一方面受教诲于杨廷宝、童寯、刘敦桢、刘光华、钟训正、齐康等一、二代建筑师。他们在接管系统的布扎建筑教诲的同时,受到西方建筑思潮的冲击,却保持着复苏的认知和选择意识。
面对同样的命题,南京工学院的参赛作品对付中国传统建筑的钟情并没有消退,反而对传统建筑原型运用于建筑设计颇具信心,分获一等奖、二等奖(图18、图19)。两件获奖作品虽然风格上一古一今,但共性在于都对地形有所回应,采取了分散的功能布局办法顺应阵势变革,并利用独立屋顶的组条约一建筑形象、营造建筑空间。
一等奖周一鸣、陈宁、孟建民方案显现出对传统民居和园林空间意境的娴熟把握,通过弯曲的回廊联系各个功能区域,一方面丰富了步随景异的视觉序列,另一方面将景不雅观引入建筑,通过不同视觉朝向的亲水平台制造了人和环境的多重关系,由门厅到水面的半室外景不雅观长轴的营造则透露出园林造景的意图。二等奖齐婉、温益进的则是坡地问题的办理方案,受环境限定,平面布局相对紧凑,反而丰富了剖面构造,通过三个庭院的参与交代内外空间的进退,同时办理了垂直高差的联系,也塑造了聚落式的建筑形象,以舒缓坡屋顶制造营造入口以及可供活动的灰空间。
比较1950年代的设计作品,1980年代的设计关注传统建筑群体组合理念,对付单体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进一步探索,虽然少了些许传统建筑聚落的自由与轻松,但融汇了更多的设计逻辑和章法以及建筑形式与风格考虑,这得益于数十年的研究型设计逐步建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图18:建筑师之家(一等奖),南京工学院,周一鸣、陈宁、孟建民
图19:建筑师之家(二等奖),南京工学院,齐婉、温益进
值得把稳的是,同样获一等奖的天津大学张萍、崔愷、戴悦、徐荧方案,平面布局则明显受到西方当代主义建筑师密斯和赖特的影响。方案整体采取风车型布局,通过6m模数网格自由分割制造“流动空间”,在空间划分上有着精细构想,并强调相互渗透的内外关系。纯黑白线条的表现办法清晰挺立,撤除了气氛渲染,而关注建筑本体的空间性,供应了有别于南京工学院学生作品关注地域文化的另一类思路(图20)。
图20:建筑师之家(一等奖),天津大学,张萍、崔愷、戴悦、徐荧
竞赛获奖作品观点互异、特色光鲜,反响了各个高校教诲在设计理念上的不同侧重,但在传授教化中促进学生空间不雅观念的逐步形成却是殊途同归。南北两校的空间不雅观差异一定程度上受到南北景象差异带来的自然不雅观的影响;其余,受益于江南文化,南京工学院的设计思路中表示了东西方文化以及传统与当代的抵牾与统一。
五、结语
竞赛机制中的“创造与评价”体系刺激竞争者为得胜而打破固有理念,力求在新领域探索更高的设计水准。同时竞赛为引发设计的创新性,每每没有过多的条件限定,也给予尚未成形的地域建筑创作理念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因而前文提及的两次设计竞赛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1950年代—1980年代社会变革影响下,中国地域建筑理念在设计实践中的前瞻性探索。不同于磋商布扎设计思想的延续,对付地域理念的谈论完备分开了西方样本、从本土文化内部发掘中国建筑发展的内在动因。
重点其一是中国当代建筑的定义。与西方先例类似,为保持本土文化的民族意识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中蓬头,中国建筑界同样经历了多次历史主义的彷徨期,并在建筑思想的抵牾与往来来往中逐步建立起了对付“中国当代建筑”的认识。在大多数研究语境下,“当代”一词始终是西方的,这即从根本上否认了“中国当代建筑”的观点。然而基于上述谈论,竞赛中的设计作品展现出了对付当代生活办法的期许。而比较空想化的西方当代主义建筑更进一步的是,中国当代建筑建立在切实的国情需求之上,因而始终没有分开对与实际利用对接的建造办法的谈论。这也是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能够从数次历史主义掌握的形式模拟中觉醒的动因所在。
其二是地域建筑理念的重塑。在民族意识的鼓励下,对付中国传统建筑的“考古”已经展开,但与此同时纯粹历史主义的局限性难以避免。而1950年代中期逐渐系统化的地域建筑理念则将中国传统建筑考古与建筑设计结合,发掘了传统文化的切实代价,不仅在于特色光鲜的建筑形式,还在于其功能布局、空间不雅观念、建构意识等,更为主要但却一贯被忽略的是——其面向自然环境的态度。设计变迁标识出了中国建筑由民族形式、当代主义向地域理念转型的发展线索,也清晰地表示中国不同代际建筑师对付“中国建筑”愈发深入的理解。
地域理念所关注的传统形式、园地环境、空间营造、材料技能四个主要的方面提高了中国本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辨识度,这是西方古典建筑所不能替代的,也是当代主义建筑并未涉及的。加之工业化催生的对付建筑技能的关注,此时进一步实现“中国建筑”文化内核的条件已经形成,而对付中国本土文化的解读也从狭义的历史主义走向了广义的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