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作品分布在海内各地,有的并未建成,有的毁于战火,有的已非原貌,还有的乃至只存名字、踪迹待寻。但干系的资料以及实物本身,与梁思成的文章、著作、图画一起,在中国建筑学术史乃至中国当代化进程中,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主要代价。值此纪念梁师长西席诞辰120周年之际,笔者不揣浅陋,总结一些现场调查和文献讲求的成果,在已有研究的根本上,将这些建筑作品的基本情形再做一搜集的先容,或有便于国内外研究者的检索。在整理这些资料的同时,作为一名建筑学和建筑历史的学习者,笔者也不可避免地为这些作品所表示的高超的设计技巧、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梁思成与林徽因火热的创作激情所传染和打动,考证史实、史料过程中创造的喜悦,和释读、理解两位大建筑师创作心路的震荡总是相伴而行,无法停歇,且不能自已。以是,我希望耐心的读者能够原谅本文无处遁形的拙劣,由于这注定是一段飞蛾扑火的旅程——在一个又一个重击心扉与心灵的作品面前,真正的解人早已无话可说。
1 简表
1947年访美期间,梁思成曾给老友建筑师艾尔弗雷德·本迪纳(Alfred Bendiner)随信寄去一份他自己撰写的详细的“简”历,个中“建筑创作作品”(creative work in architecture)的部分与本文主题最为干系。他在此条眼前列出具名作品共5项:
1) 吉林省立大学,吉林市,1932年,与陈植、童寯和林徽因互助;
2) 交通大学,锦州,1929年(毁于战役,与林徽因互助);
3) 地质馆,国立北京大学,北平,1936年(与林徽因互助);
4) 男生宿舍,国立北京大学,北平,1937年(与林徽因互助);
5) 国立中心博物院,南京(作为顾问建筑师),1937年(工程因战役中止,1946年连续)
虽然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笔误,但这是梁思成毕业近20年后再度来美面对新朋故交时所做的书面先容,颇有建筑师之极简“自选集”的意味,本文的写作就以对这个名单的弥补开始。先列一份“梁思成建筑作品简表”如表1。
▲ 表1 梁思成建筑设计作品简表
2 作品辑述
2.1 山林间独立人格的纪念地:王国维纪念碑(图2~4)
▲ 2~4 王国维纪念碑环境( 2018年,从小山俯视,西北向东南);王国维纪念碑正面( 2018年,东向西);王国维纪念碑“海宁王师长西席之碑铭”背面拓片 ,左起二列有“新会梁思成拟式”
题名:海宁王静安师长西席纪念碑
地点:北京清华大学
设计建造韶光:1928-1929年,1928年11月始,1929年4月设计图在沈阳基本完成,6月4日梁思成亲往清华选定地址,7月15日主体落成并举行落成仪式。
内容:
一个边长约10m的纪念广场,包括总高约3.7m的碑身及基座、池塘、长凳、平台、台阶以及小山前古槐等环境;碑的内面有“新会梁思成拟式”的设计者题名。
现状:
碑仍复立在原址,彷佛仅碑身(高约2.28m)和条石为原物,别的初时举动步伐皆无存,双槐存北一株。
述评:
这是一组小而完全的纪念建筑小品兼园地设计,而且是“先设计后选址”。根据残余碑石与旧照推测,碑的总高和险些同时设计的梁启超墓碑附近。纪念碑“全为新法”——自身的竖向比例,碑、座、台逐层叠落的节奏,碑与台及凳形成的广场横向比例,这些都应是设计时谨慎把控的内容。终极工字厅东南山麓的场址则是梁思成现场踏勘后,与主事者以及校方得到的共识,在几处备选园地中,他认为该址“天然位置、远胜人为”。黄金比造型的石碑,象征王静安师长西席的独立人格;山麓宁静双槐之下的环境,则象征静安半隐于清华园山林间的故事,而且与王氏族名暗合,这样的完美设计或许最符合众人对王静安其人的想像吧。
2.2 崇敬中点化思慕的柔情:梁启超墓(图5~15)
▲ 5 梁启超墓正面( 2018年,南向北)
▲ 6/7 墓园中纪念亭与梁思忠墓( 2018年,东南向西北) / 墓碑两侧伸出的“L”形矮墙与地面( 2018年,西南向东北)
▲ 8~13 纪念亭东立面( 2018年,东向西);墓碑侧后方( 2018年,东北向西南);矮墙西端与石凳( 2018年,南向北);碑身东侧小柱顶细部( 2018年);西侧浅刻合掌人像( 2018年);石刻笔墨细部“任公”“君暨”(2018年)
▲ 14 梁启超墓图(注:本文所有项目图均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学生测绘、绘制)
▲ 15 梁启超墓正立面渲染图(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丁垚、李晓绘制,章又新辅导)
题名:先考任公府君曁先妣李太夫人墓
地点:北京植物园
设计建造韶光:1929-1931年。墓穴地下工程及“坟园”于1925年初建于李夫人入葬时,梁启勋主事,梁启超对地上建筑设计向梁思成有交代;梁思成设计的地上建筑应紧张是1929年9月梁启超入葬后至1931年10月建造的。
内容:
墓碑、台、阶、纪念亭、墓园入口。
现状:
碑、亭等项皆现存。
述评:
墓园墙范围约8200㎡,墓碑及台、阶在园东北区,亭在园中心,碑、亭等皆石造。碑高3.62m,两翼伸出低垣,总宽约7.9m。碑前有方砖满铺的宽阔平台,中心一块长方石板应是祭拜处。台前9级石阶,阶两旁立石墩。纪念亭平面呈八边形,在矮台上,四面开门、四面实墙,上以斗栱承顶部屋盖,总高约5.78m。墓碑和亭的比例皆极谨严,墓碑设计以素朴大石块的简洁组合而达到竖向高矗仰止和水平向伸展又略向前怀抱的平衡,尤其令人惊叹。墓碑各部形体轮廓与划分皆作方直,前后碑文凿刻笔画也极尽直拙,而只有3处涌现曲线的造型、两两对称(即碑身侧的小柱顶、矮墙两端浅刻合掌人像以及石凳边棱),是联系上述崇高与伸展、竖向与水平效果平衡的关键。个中,敦实方凳的边棱都抹圆,不但为生者指示来此思念的坐具——如此则是被父母怀抱——而且标志对坐空间暗示墓主夫妇神明宛在——小小的抹角,以柔情点化顽石,与全体石造墓碑的厚重和方直比拟极强,将思念的永恒和崇敬的永恒融于一体,是该设计最为动人的点睛之笔。
2.3 东北交通大学建筑(图16~19)
▲ 16 校门遗址(西北向东南)
▲ 17 改作遗址纪念馆的“校长楼”(西北向东南)
▲ 18 “校长楼”一侧(东北向西南)
▲ 19 东北交通大学图
互助者:林徽因
地点:辽宁省锦州市公民街
设计建造韶光:1929-1931年
内容:
包括校门、传授教化楼等建筑。
现状:
现存校门遗址和“校长楼”,近年被辟为东北交通大学遗址公园。校门遗址仅存3根立柱,破损处可见内部砖砌构造;校长楼经由维修和改造后作为遗址纪念馆利用。
2.4 中国大学的石造圣殿:吉林大学建筑(图20~31)
▲ 20 吉林大学主楼(礼堂图书馆)正立面及侧立面设计图( 1930年12月30日,梁思成绘、陈植校)
▲ 21 吉林大学主楼(礼堂图书馆)断面设计图( 1931年1月11日,童寯绘、陈植校)
▲ 22 主楼正面(南向北)
▲ 23 主楼及东西配楼鸟瞰(西南向东北)
▲ 24/25 主楼屋顶钢桁架及木屋架构造(东南向西北) / 东配楼门前石柱小品(2001年,西北向东南)
▲ 26 东配楼图
▲ 27 东配楼正面(西向东)
▲ 28 西配楼侧面(南向北)
▲ 29 东配楼侧面(南向北)
▲ 30 主楼入口大厅(北向南)
▲ 31 东配楼中心楼梯间与大厅(西向东)
现名:东北电力大学“石头楼”、吉林大学传授教化楼旧址
互助者:林徽因、陈植、张润田、童寯、蔡方荫
地点:吉林市长春路,东北电力大学校园内
设计建造韶光:1929-1931年,约1929年夏受聘设计,1931年4月施工图仍在修正,可能在1932年后建成。
内容:
礼堂图书馆和文法、理工两传授教化及办公楼共3栋建筑,总建筑面积9722㎡;礼堂图书馆门厅之旁边两层,上层为办公室、下层阅览室;厅后之上层是礼堂,下层是图书馆库房等。
现状:
三建筑现皆存,作为东北电力大学的礼堂、档案馆以及办公室、教室等利用,称主楼、东配楼、西配楼。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题名为“吉林大学传授教化楼旧址”。建成90年来经多次维修,建筑之外不雅观、构造仍大体保持原状,包括主楼的屋顶钢桁架构造(蔡方荫设计),现仍是原物;内部装修则改变较多;最明显的加建则是主楼后部两侧增建了两短翼。
述评:
总平面看,三建筑在一方形内排布成品字形,围成南向广场。三楼外不雅观的实体都为石砌,石块有粗细的分别,在竖向和水平向的安置皆严密而明确,建筑体块、门窗、饰带各部与整体构图之法度亦谨严无比,更增石墙外面的厚重感。梁思成对雕刻艺术夙有心得,与建筑设计结合紧密、难分彼此,该作品便是一次集中“演习训练”,从内到外遍及建筑各部,两配楼门前各立一对石柱小品,更是最明显的表现。
主楼是礼堂图书馆,总高约22m。最前外部大台阶接入口大厅,外不雅观与内厅皆极雄伟。东、西配楼皆两边3层(底层半地下)、中心4层,总高约16.2m,两楼东西对望、大体相同。惟东楼南北两侧面,底层中心各开一门且在门内沿窗墙设楼梯,门两边皆为壁柱与实墙,遂成外不雅观之庄严形象;而西楼之两侧面仍与正面相同开大窗,比较之下,颇异其趣。
这是年轻的建筑师考试测验利用建筑学法则、充分调动民族传统建筑语汇进行创作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具有主要的学术意义。
2.5 勾画民族工商业建筑的新面孔:仁立公司铺面(图32~37)
▲ 32 仁立公司铺面图
▲ 33~37 仁立公司铺面旧照(约摄于1933年)
互助者:林徽因
地点:北京王府井大街
设计建造韶光:1932-1933年
内容:
沿街扩建、外立面改建和室内装修,扩建占地面积约42㎡,室内新装修总面积约460 ㎡。
现状:
已不存。
述评:
这是一个存心雕琢的小改建项目。立面设计极为精彩,在因功能所致的不对称构图中实现了尺度精确、比例折衷的平衡,是教科书般的示范。该设计更突出的学术代价在于,它特殊集中地表示了梁思成在中华文化语境下全方位探求建筑新路的努力。建筑师在建筑立面、构造、内部空间、装饰、材料利用以及门窗样式乃至笔墨标志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明确和综合的构思,饱含建筑学术的自觉。而且,上述各类的设计思考,也是与他同期间调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入思考融为一体。
2.6 描述地质科学的壮美:北京大学地质馆(图38~41)
▲ 38 北京大学地质馆建筑正面旧照(东南向西北,约摄于1935年)
▲ 39/40 楼顶远眺景山、北海(东向西) / 建筑入口(南向北)
▲ 41 地质馆图
▲ 42 原北大校区的3处梁思成建筑作品位置示意(1940年代)
互助者:林徽因,卫华营造厂、海京公司
地点:北京沙滩北街
设计建造韶光:约1931年起筹建约请梁、林设计,1934年5月起工至1935年7月竣工。
内容:
设计建造时位于该区校园最西(图42),是北大第一个独立系馆,与新建图书馆分峙路东西两边。总高18m余,占地791㎡,建筑面积约1900㎡,平面L形,南部3层,北部两层加地下室,砖混构造,总计费6.6万余元。地下作磨片、储藏、锅炉等用,地上3层则作教室、陈设、阅览、实验及办公等用。
现状: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办公利用,保存基本完全。加固的框架构造体和爬藤植物对外不雅观颇有遮蔽,室内装修新做,但厅、廊、门等处风格样式应是旧貌,楼梯栏杆尚是旧物。入口处保留一些关键的原有布局和举动步伐,全部外窗方格的划分仍是原状,十分宝贵。
述评:
这是一个充分把握园地特点而充满巧思的设计案例,在一些关键问题的处理上很可能来自林徽因的灵感。这个作品身上已不见范例的三段式划分,建筑师开始考试测验外表的墙、窗、洞口等做十全十美的打造,于是“空间性”的意见意义呼之欲出。明确而响亮地制造建筑左、右(从东南即入口方向看)两部的比拟,兼喻本建筑的地质馆主题,则是该作品形式上成立的关键。两边各自的形状、质感、方向感、重量感、比例、节奏等各方面都极尽比拟之能事,同时又成功地对接并整合为一体,做出了教科书式的精彩操作。尤其是左半部,以3个体块之间的些微错动、远近方窗比例的奇妙差异以及顶部轮廓轻微的弯曲,轻描淡写般就勾绘出连续方窗构成的气势寥廓的“平远”之美,实在是举重若轻的大手笔。创作者在细部也未放松,正面不做露明的雨水管以实现正面的完全;而转角砖柱比高下墙身稍有内收,以示此正面“画卷”意犹未尽,将由此转向侧面的空间感。
主入口处的精心处理同样引人把稳,舞台布景般迷幻的浅空间设计,深得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在建筑史上的名作——米兰小圣母堂“幻景后殿”的匠心。
2.7 简洁纯粹的建筑美:北京大学女生宿舍(图43~46)
▲ 43 北京大学女生宿舍正面旧照(东南向西北,约摄于1936年)
▲ 44 女生宿舍图
▲ 45 北京大学女生宿舍建筑西南入口局部旧照(约摄于1936年,东南向西北)
▲ 46 北京大学女生宿舍正立面设计图( 1935年3月3日绘,署名梁思成 林徽因建筑事务所)
互助者:林徽因,海京公司
地点:北京沙滩北街乙2号院
设计建造韶光:1934-1936年;1934年10月前开始设计,1935年2月基本完成,3月绘正立面图,同月尾招标,6月海京公司中标,11月交工验收,扫尾工程1936年春进行。
内容:
设计建造在校园北部(图42),南临广场、操场,与红楼相望。平面U字形,占地范围约70m(东西)×46m(南北),大部分是3层(总高约14m),惟南面之楼梯间以西是4层(总高约18.6m),以东屋顶上有小亭。宿舍房间220余间,分为8组,各有独立入口。
述评:
现为某单位宿舍,保存基本完全。加固的框架构造体对外不雅观颇有遮蔽,砖墙表面多有后来的覆盖或粉刷,室内未经系统重新装修,有些门窗的样式或是旧貌,窗台、楼梯、栏杆等尚是旧物。
该宿舍楼设计以小组团构成,颇有新意。这样的平面支配和功能分区在外立面上也有表示。窗高下檐口和窗台处,做出外凸的窄条,上为浅檐口,下为浅窗台,或二或四,横向贯通,并且辅以竖线条划分区间,便是墙面外竖直贯通的落水管。据传设计过程中的变革是局部增高为4层,这应是建筑师为避免皆做3层而形成高度过于平坦的形象(从南面看去),冲破中心楼梯间为轴的对称构图,从而形成错落感,并且可与女生宿舍的性情以及窗组成的区块的灵巧构图相折衷。该设计的分块及方窗比例的处理,都很可与地质馆比较,但因体形偏长,故未采取过多体块错动,而因此落水管的竖向划分作为赞助。建成后数年梁思成曾自评:“平素去雕饰,而纯于立体及表面之比例、支配之权衡上发挥其图案效果。”
2.8 中华文明复兴的希冀:中心博物院建筑(图47~50)
▲ 47 南京博物院藏1930-1940年代期间涉梁思成为专门委员及顾问建筑师事情的档案
▲ 48 中心博物院建筑设计蓝图局部( 1947年2月28日绘,可见“顾问建筑师梁思成”字样)
▲ 49 中心博物院图
▲ 50 南京博物院(原中心博物院)“大殿”正面(西南向东北)
原名:国立中心博物院“大殿”
互助者:中国营造学社,兴业建筑事务所
地点:南京市中山东路,南京博物院
设计建造韶光:梁思成作为“中心博物院建筑委员会”专门委员和顾问建筑师,卖力拟定征选“建筑图案”的设计哀求,1935年9月参与初选方案排序,并与兴业事务所密切互助修正设计。1936年6月初动工兴建,11月12日奠基,战时歇工且受损,战后续建。
内容:
截至1936年兴建前,紧张完成了园地靠北的东部建筑设计,包括“博物院行政大殿”(前部)和“人文馆”(后部)。
现状:
“大殿”培植过程因战役受损,后续建成,于原设计有所改动。迄今保存基本完全,近年进行整体提升改建。
述评:
这是梁思玉成方位参与的一个设计项目,不仅策划、设计、建造过程十分繁芜,而且又经历战役和时局的影响,牵扯的问题很多。若聚焦于1935-1936年,大殿方案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革,应紧张来自于梁思成的设计思路。这些变革或可概述为:①大殿正面全部露出,“配殿”外移、提高,保持了原有的“深”,进而制造了更大的“广”;②全面调度了大殿的构图比例,包括正脊、屋檐、墙、柱等各部的高、宽,以及开间的重新分配;③关键细部的造型调度;④内部空间的重设,最明显的变革是天花中心添加了一个“辽式”大藻井。
个中第2点尤为主要,让大殿的外不雅观洗手不干,变成了梁思成心目中的中国建筑之最“康健”型,当时也只有持续以建筑设计之关怀浸润于中国建筑的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才能有如此的妙手。
设计完成数年后,梁思本钱身曾点评道:“乃能以辽宋形式,脱身于当代构造,颇为大略合理,亦中国当代化建筑中之主要实例也。”他主导的对一个更加雄浑、明朗、开阔的“大殿”的打造,表面以辽代建筑为原本,本色当然是寄托于国家级建筑身上的对中华文明“复兴”的希冀。
2.9 新期间“中国当代建筑”的设计探索:北京大学孑民堂(方案,图51~52)
▲ 51/52 国立北京大学孑民纪念堂·总办事处·大学博物馆操持草图(1947年12月9日,梁思成、林徽因合拟)
原名:国立北京大学孑民纪念堂·总办事处·大学博物馆
互助者:林徽因
地点:北京沙滩北街
设计韶光:1947年12月9日绘制“操持草图” 。
内容:
位于校园红楼西部偏北、图书馆正南(图42),包括相连的3个部分:①中部是可容纳1200听众的纪念堂;②纪念堂入口西南是两层的四合院作为博物馆,馆、堂入口之间是一个广场,馆以北纪念堂以西作为博物馆未来扩建用地;③纪念堂以东是总办事处,由两个L形平面相连组成,南部两层、北部3层。
述评:
这是一个未建方案。近年新创造的南京博物院馆藏档案中的两张蓝图,让我们得以理解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特定时期连续探索新的中国建筑的设计思考。
该设计延续了之前北大两建筑(地质馆、宿舍楼)的①采取非对称平面及立面、②平屋顶、③着意掌握窗比例、④强调连续水平线条和⑤看重立面节奏变革等特点,但①平面支配更加自由、②平屋顶普遍出檐更被强调、③开窗面积更大且比例更趋横长乃至涌现连续的水平长窗(如礼堂和博物馆的几处高窗)、④立面变革更趋立体而明显呈现出空间的意见意义以及⑤开始系统采取框架构造等方面,则是重访美国数月归国后这一阶段所呈现的新面貌。
同时,梁思成一向积极实践的方向——对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手腕和语汇的利用、对典雅建筑形象的追求,在本方案也仍旧可以看到。化用传统设计,大礼堂正面仿九开间前廊入口之典雅立面中已有所隐含,而在博物馆身表现得尤为明显,包括:①入口中心开间保持方形的比例、②内外廊与多种漏窗结合、③入口台阶和垂带的组合、④四合院的布局等。其余,对平屋顶出檐的强调,既应从梁思成访美打仗熏习“当代主义”建筑的“新典”来理解,也与他认识于心的中国古代建筑之“古典”符合。而且,正是屋顶及出檐对全体建筑的覆盖和穿插,将3组在功能、位置、尺度、外不雅观诸多方面都颇不相同的体块十分妥善地整合在了一起,可谓在自由中得到统一的关键纽带。
2.10 中国革命家的丰碑:任弼时墓(图53~55)
▲ 53/54 任弼时墓侧面(西南向东北) / 任弼时墓碑细部
▲ 55 任弼时墓图
互助者:林徽因等
地点:北京八宝山革命义冢
设计建造韶光:1950年10月任弼时逝世,1951年春开始设计,1951年7月18日入葬后建成。
内容:
前为小碑,正面设墓主肖像;后为主碑,有“任弼时同道之墓”的题字。
述评:
主碑是一个“合二为一”的设计,以完全有力的构图驾驭各局部,与仁立公司铺面设计很可比较。
此碑的形象构成是一组大的方碑“包含”一组小的立碑。两者既可视为各自独立、自成一体,同时又以“相同相似+相异相对”的办法紧密联系,从而形成了构图更加充足、形象更加密集的一组更大的“凑集体”。
两者在竖向都是向上层层内收的三段式构图,形成相同构成办法的相叠。碑身则是前立(高宽比约4:3)后横(约2:3)的比拟,且前者的长边亦是后者的短边,如此嵌套并整合在一起。水平方向旁边对称的构图,到了碑顶,因有中心五角星的强调和两侧建筑局部线脚的强调而最为明显,由此上提的重心,也顺应并强化了竖向构图的向上趋势。并且,在向上突起的碑顶和碑座垂下的红旗这两段圆弧的共同合营下,五角星又成了全体墓碑所在平面上向外辐射的中央。如此各类的构图效果紧密合营,让墓碑形象看来有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这应是设计者的初衷。
其余,关于细部的制作和雕刻,前后两组也有明显不同,应是设计时的考虑。即前碑的细节图案更完全、更须细致刻画,而后面背景则处理得更加概括、简洁,看来更几何化、建筑化。自下而上看来,底座、上层碑座以及碑身皆是如此。以最上部为例,前碑顶部两侧云朵图案极为精细;而后面在两侧的建筑局部形象,对彩画的概括仅勾勒出轮廓而略去图案了。
2.11 公民共和国的开国史籍:公民英雄纪念碑(图56~57)
▲ 56/57 广场中的公民英雄纪念碑(东南向西北) / 公民英雄纪念碑细部(从左到右:南面顶部、西面顶部、南面基座)
互助者:林徽因等
设计建造韶光:1949年4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动工兴建, 1958年5月1日落成揭幕。
述评:
这是一个集体创作的历史丰碑,梁思成在个中发挥了关键浸染。关于该作品设计思考的最主要的两篇文献,也来自于梁思本钱人。只管详细的设计过程尤其是建筑设计的协作和决议尚待连续深入地考析,但统而言之,公民英雄纪念碑是集中表示梁思成城市设计与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思想的力作,是集中表示他学习祖国建筑遗产、创造性利用遗产优秀传统的力作,当然也是集中表示他的建筑艺术不雅观以及建筑设计技巧的力作。
2.12 以大地为棺的考古学家之墓:梁思永墓(图58~60)
▲ 58 梁思永墓碑侧面细部(西向东)
▲ 59 梁思永墓碑(西南向东北)
▲ 60 梁思永墓全景(南向北)
地点:北京八宝山革命义冢
设计建造韶光:梁思永1954年4月2日去世,9月12日安葬,11月13日立石,设计、建造应在此期间。
内容:
两组石台,一矮一高,高的作为墓碑,顶面有郭沫若题写“梁思永师长西席之墓”等笔墨。
现状:保存无缺。
述评:
为纪念英年早逝的考古学家弟弟的匠心独运之作。与义冢内常日都作隆出棺形的办法迥异,这里做成无棺之棺,喻意考古学家以大地为棺。长方形葬处以石条作边框,圈出一块儿地皮,既是缩微的墓园,兼喻考古学家的野外。一前一后两块方形石台,则表示两处探方,同时也可视为墓园中的享堂与坟冢。前面的石台矮一些只有一层,上面用连续纹样圈出边框,边框较宽,纹样是取材于富商器物常见的菱形雷纹,截成一半成三角形相间排布,边框外缘还空出很窄的一条。边框里框出的方形,均匀划分成5条长方形,皆以两条细线相隔,犹如下视探方看到的地层,又意涵对墓主五秩初度早逝的惋惜。后面的石台(墓碑)自下至上渐收,叠为3层,既是三段式的完全构成,亦与墓主于小屯、龙山与仰韶三层位的里程碑式创造(即后世所谓“后冈三叠层”)暗合。全部雕刻图案线条之凹凸深浅,表面之平斜曲直,都有细致的掌握,显然是梁思成精心的设计。
2.13 深情合璧:林徽因墓(图61~64)
▲ 61 林徽因墓旧照(约1956年,西南向东北)
▲ 62/63 林徽因墓碑石正面现状(南向北) / 林徽因墓环境现状(西南向东北)
▲ 64 林徽因墓图
题名:建筑师林徽因墓
地点:北京八宝山革命义冢
设计建造韶光:林徽因1955年4月1日去世,4月3日伤悼会后安葬,约在秋冬立碑,设计、建造应在此期间。
内容:
花岗岩石台、石棺和石碑,碑前嵌入汉白玉花环小样石板。
现状:
基本完全,惟碑上部为破坏后补制,花环石板稍有损。
述评:
这是一个极为精彩动人的作品,饱含比拟与力量、饱含爱与美、饱含建筑艺术的聪慧。前为平面长方形石棺平卧,后为立面呈宫殿状的墓碑横立。前者尺度变革迅疾,运动感强,形体简洁,因奇妙的细节调度而饱含力量;后者构图严密,造型繁丽,高华无匹——极具比拟效果的两者紧密相接,实现了作品的完全性,也组合成了梁思成心中的林徽因。
石棺和盖,与平台平面比例附近,恰构成一组,向上渐次内收。相邻之部位——从台之宽缘到较矮之棺侧,从棺侧到顶部薄盖的侧面,各部尺寸连续的急剧减少,表现出同向加速的运动感。同时,台、棺、盖三者虽平面附近但又体形处理互异,故能以极大略的样貌叠起而呈现出非常充足的不雅观感。下层干净利落的平台以抹棱强调体积而添加基座的坚实端庄之感;中层棱角分明的矮棺以微凸为圆弧的体形在并不高大的尺度内呈现非常倔强挺立的面貌;最上薄盖之下底的果断内收,在盖与棺之间形成一条苗条的空隙,如深色系带紧勒嵌入棺内,又像是凝固的空气让薄盖浮在空中并未落下;盖顶则形似很缓的屋盖和屋脊,隆起的形体与薄边合营,形成一种特殊倔强有力的效果。薄盖将极具比拟的手腕和立体丰满的造型压缩在这么小的厚度之内呈现,看起来彷佛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而且,又因全盖系一整石造就,以是让这一形体的表现力达到了极致。
后部方形的花岗岩墓碑,就像汉白玉俏丽花环优雅的背景墙,衬托墓主自己设计的生动绽放的莲荷。墓碑由基、台、屋、顶层叠而成,轮廓明丽丰满、谨严端庄,各部比例极为讲求,细部制作也同样精细而肯定——顶部极薄,但仍做出弧形戗脊的庑殿顶,墓碑又由此俨然化成一座高洁富丽的宫殿。殿檐下凿成微凸的长条,上面题额“建筑师林徽因墓”七字的“营造学社体”由莫宗江写就,这行字的重心上提,彷佛虚位以待花环飞入这座宫殿之内。在这里,梁思成把自己化成了这座小殿,把自己的爱妻放在“心间”托起。
2.14 大建筑师的传世之作:鉴真大和尚纪念堂(图65~69)
▲ 65 鉴真纪念堂图
▲ 66 鉴真纪念堂正面(2020年,南向北)
▲ 67 碑亭内面(2020年,西北向东南)
▲ 68/69 鉴真纪念堂设计图之“扬州唐鉴真大和尚纪念堂鸟瞰图” / 鉴真纪念堂设计图之“扬州唐鉴真大和尚纪念堂室内透视图”
地点:扬州蜀冈法净寺(大明寺)
互助者:助手、扬州培植局、张致中等
设计建造韶光:1963年夏梁思成在扬州培植局方案根本上做出修正方案,1973年基本依此稿建成。
内容:
纪念堂、回廊、碑亭与纪念碑(卧碑),以及环境设计。
现状:保存无缺,后有增建。
述评:
作为梁思成建筑师职业生涯中末了一个揭橥作品,也是梁思成生前唯一揭橥完全设计解释的作品,鉴真纪念堂留给了中国的建筑学学生一个“双份”遗产。在这里,学习者不但有机会品味梁思成展现的建筑设计这种古老“技艺”的纯熟之美,而且,还有机会同时品读梁思成展现的同样纯熟、隽永且得体的汉语写作,体会梁思成是如何在不断变革的时期中利用不断变革的母语来思考设计、表述方案,传播贰心目中的建筑知识。
作为梁思成建筑创作的绝响,纪念堂本身是完美建筑的典范,堪与他亲自发现、解读的佛光寺大殿、独乐寺不雅观音阁一起并肩于伟大作品之列,梁思成在这里表现出了对中国古代建筑法则已成竹在胸的无比确定的信心。文艺复兴最有影响的大建筑师帕拉迪奥(Palladio)对付自己作品维琴察巴西利卡的评论一定道出了梁思成此时的心声——帕拉迪奥说:“我笃信,不管是就规模或装饰,抑或是就材料而言,这座巴西利卡堪比古代精品,完备可以跻身于古往今来最伟大最美的建筑之列。”
同时,在现实层面上,这也是一个成功应对局促园地、与历史环境融洽衔接,并且在小尺度内实现持重设计的精品。对付名胜古迹环境中的营造,建筑师表现得极为慎重:园地大小范围的划定、与相邻紧张建筑的尺度折衷、院落空间的衔接过渡,乃至各部植株高度、种类乃至品质的选择等,诸多方面都做了细致的考虑和考虑。
作为化用“传统”语汇的新设计,纪念堂与卧碑这一大一小两件作品都各自做出了高超示范。卧碑的样貌是摹写自现场附近的古旧石刻,而设计者只轻描淡写般将碑的构成和比例稍加调度,对几处细节稍加刻画,一座新碑就仿佛从地涌出了。梁思成一向极为看重建筑作品比拟例的把握,卧碑的设计就表示出他在这方面出神入化的技巧,而在设计条件更为苛刻的纪念堂身上,则可以看到他另一番出神入化的演出。
他险些是在最小的用地面积内设计出了一座幽美而气势宏阔的纪念堂,以端庄雄浑、古朴典雅的公共建筑品质的营造,实现了园地纪念性空间效果的最大化。而这样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不仅不可思议地做到了,完成的办法竟是如此的出人意料。表面看来,梁思成只是设计了一座“仿”唐或奈良的殿堂,实际上,他是“利用”已有方案和园地条件,对贰心目中建筑师的“核心技艺”做了一次贯彻的传授教化示范。这技艺当然便是比拟例和尺度的拿捏把握而得到作品(统一性)的实现,向来传承于文艺复兴以来的伟大建筑师之手。梁思成的伟大则是在于,他转益多师从西方习得此技艺后,真正做到了“西学为用”和青出于蓝,以此技艺来解剖祖国的宫室殿宇,不仅构建、书写出一部“中国建筑史”,而且创造竟然也有一套同样通畅久远的“技艺”就承载于中国建筑身上——鉴真大和尚纪念堂的设计,便是他在著书立说祖述此中华技艺的同时,用最为建筑师本业的办法将他毕生与伴侣同仁采炼此技艺的精要化现为当下的创作,并传之永久。近40年,梁任公题辞《营造法度模范》谕思成、徽音,实乃请托以綦重大的保存发扬“吾族文化之光宠”的名山奇迹。40年后,鉴真大和尚纪念堂所承载的创作者以心解心阐发的创作技艺表明,梁思成确实投入了全部的生命和聪慧,完成父亲“永宝之”的嘱托。
3 结语
梁思成34岁时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建筑师曾写道:他们不是文化大海里的盲目流落者,他们对付自己的创作有一种自觉,他们知道他们的创作与先人遗产的关系。这样的形容,正是梁思成对自己建筑师从业之道的自道。
梁思成的建筑设计不雅观,广阔、博大、高明、深刻且美好。他是将建筑设计置于综合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来思考,他是将个别的建筑设计问题置于都邑操持及与全体环境的关联中来思考,他是将建筑艺术创作置于轮廓、比例、尺度、质感、节奏、韵律、色彩、装饰等方面的综合把握中来思考。他的建筑设计不雅观,真实不虚,植根于祖国建筑遗产的土壤、植根于强大的社会任务感、植根于对祖国和公民的深切的爱。这样的建筑设计不雅观,在本日他诞辰120年之际,愈加闪现出无比宝贵的光芒。
梁思成发奋图强、勇于开拓、寻思美妙且充满学术自觉的专业实践,在当代以来探寻中国建筑之道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为复兴中华建筑奠定了最坚实的理论根本、勾画出最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做出了异彩纷呈的高超示范。既开风气亦为师,他的设计作品与思想,不仅导夫先路,而且流泽长远。
1929年6月4日下午,梁思成在微雨中来到清华园工字厅外东山,在山麓古槐间终极为“海宁王静安师长西席纪念碑”勘定地址,直立起实践“统统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之独立人格的丰碑。今日,我为辑录这篇粗陋的笔墨而幸运地闯入存心和血创作的两位大建筑师的思想天下中,虽然由于学识与诚意的匮乏而极感困窘,但还是会受炽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生命火焰和创作激情亲切,时而热泪盈眶、时而心潮澎湃、时而热血沸腾。
(正文完。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2021年09期,总第634期,更多详细内容请见纸刊。 丁垚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本文 仅用于行业互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