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墙体广泛运用于建筑室内外不同位置处,其浸染紧张有以下几种。

(1)承载浸染 紧张运用于砖木稠浊构造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全体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墙面的古建筑设计 常见问题

(2)围护与分隔空间 紧张运用于传统木构架构造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构造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构造,在隔绝自然风霜雨雪等的侵袭,防止温度变革、太阳辐射、声音滋扰等方面起着相称主要的浸染。
内墙为分隔构造,常日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旁边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浸染 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培植,为了防止发生失火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赶过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其余在古代凡有藏书哀求的建筑,也常常采取砖石构造来替代木构造,也是利用了砖石构造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浸染 古建筑墙体多采取净水做法,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哀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干摆墙墙面浑若天成,宛如一个整体,俗称“一块玉儿”。
丝缝墙,灰面白缝,缝若细丝。
还有的墙面青砖描黑缝,比拟光鲜,常用于园林中的墙体。
除此之外,古建筑墙面所用砖石具有较好的雕刻性能,精美的砖石雕刻镶嵌于窗槛、廊心、墀头、博缝等部位,不但起到装饰美化的浸染,而且在授予建筑人文内涵方面也发挥了积极浸染。

(5)界定空间 古建筑墙体运用于室外,常常用来界定用地边界,如院墙、围墙、花栏墙等。

(6)拦土浸染 砖石砌体常运用于地形有高差变革之处,形成挡土墙,俗称驳岸。

(7)安全防御浸染 古建筑墙体扩大培植可形成城墙、寨墙、长城等,是防御性构筑物的集中表示,在古代战役中,起着重要的防御浸染。

二、古建筑墙体类型

古建筑墙体广泛运用于城墙,单体建筑屋身,群体建筑的院墙,地形有高差的边缘部位,构筑物与树木、花卉等外围保护范围等。

1.单体古建筑中的墙体类型

有山墙、檐墙、槛墙、扇面墙(后金墙)、隔断墙等类型。

(1)山墙 它是位于建筑物两端位置的围护墙,因建筑的形式不同有不同的做法和名称,屋顶为硬山称为硬山山墙,屋顶为悬山称为悬山山墙,依此类推还有庑殿与歇山山墙。
在硬山建筑中若山墙伸出屋顶,当毗邻的建筑发生失火时能有效地阻隔火势蔓延的,又称为封火山墙。

(2)檐墙 它是位于檐檩之下,柱与柱之间的围护墙。
在后檐位置为后檐墙,在前檐位置为前檐墙。
在官式做法中,前檐部位一样平常不设置前檐墙,多为槛墙与槅扇门窗。
而在北方民居建筑中,则前后檐墙都有。

(3)槛墙 位于建筑前檐或后檐位置,在槛窗踏板之下的墙体。

(4)扇面墙 又称金内扇面墙,紧张指前后檐方向上、金柱之间的墙体。

(5)隔断墙 又称架山、夹山,砌于前后檐柱之间与山墙平行的内墙。

古建筑房屋中的各种墙体详见图3-3。

图3-3 古建筑房屋中的各种墙体

2.古建筑墙体的材料类型

(1)单一材料墙体 有砖墙、石墙、土墙(分为筑土墙和土坯墙)、木墙。

(2)复合股料墙体 有砖土稠浊墙(俗称内生外熟、金包土)、竹木夹泥墙。

3.古建筑独立墙体(院墙、围墙等)的形式类型

(1)平面形式 有直墙、曲墙(罗圈墙)、八字墙、折线形墙。

(2)立面形式 有云墙、花墙、迭落墙、爬山墙、罗汉墙。

①云墙,常用于园林建筑之中,墙体顶部作波浪形起伏变革。

②花墙,俗称“花墙子”,墙体上用瓦或砖摆砌成透空图案,常看法位有两种,一种位于墙体顶部,另一种位于墙身。
采取花墙做法既可节省建材,又能起到装饰都雅的浸染。

③迭落墙与爬山墙,用于有地形起伏变革的山地建筑群中,若墙顶部断开,沿迭落高差作参差错落状称为迭落墙,若墙顶不断开,随阵势上升称为爬山墙。

④罗汉墙,墙体在剖面上呈规律性凸凹变革,常见于近代民居的门楼墙腿砌体。

墙体立面形式详见图3-4。

图3-4 墙体立面形式

4.古建筑墙体的功能类型

有院墙、影壁、挡土墙与迎水墙、女儿墙与护身墙、城墙、宇墙、夹壁墙、金刚墙等。

①院墙,也称围墙,标志着古建筑群范围的界墙。

②影壁,又称照壁或照墙,一种作为大门樊篱的墙壁,装饰性极强。

③挡土墙,在地形有高差处,用于挡土的墙体。

④迎水墙,在河流、沼泽水侧,用于挡水的墙体。

⑤女儿墙,是砌筑在平台屋顶、高台或城墙上比较矮小的墙体。

⑥护身墙,在有高差处临空侧设置的具有护身栏杆功能的矮墙。

⑦城墙,是城市、军事寨堡边界的护卫用墙。

⑧宇墙,是用来划分界线和区域的矮墙。
常用于寺院门前、祭坛四周、陵寝建筑中宝城的区域界定。

⑨夹壁墙,即双层墙,墙体中空作为暗室或暗道。

⑩金刚墙,凡是处于暗藏位置的砖砌体均可称为金刚墙,如:博缝砖背后的砖砌体;台基陡板石后的砖砌体,陵寝建筑中用土掩埋的墙体等。

三、砖墙的砌筑类型

砖墙的砌筑类型有干摆墙、丝缝墙、淌白墙、糙砖墙、碎砖墙及琉璃砖墙。
各种砌筑类型的砖墙工艺做法详见表3-7。

表3-7 砖墙的砌筑类型及其工艺做法

四、各种砌筑类型的组合与利用

古建筑墙体砌筑既可以选择一种砌筑类型,也可以根据建筑的等级及不同部位的哀求选择两种或者三种砌筑类型进行组合。

1.在选择古建筑墙体的砌筑类型时应考虑的成分

(1)应把稳建筑群中的主次关系 在一组建筑群中,中轴线上的建筑、正房、大门、二门、影壁等为主,耳房、厢房、倒座、后罩房次之,院墙、围墙等再次之。
应根据建筑的主次关系合理确定各建筑的砌筑办法。

(2)应把稳单一建筑各部位的主次关系 在单一建筑中,墙体下碱、槛墙、廊心墙、砖檐、梢子、博缝等紧张部位应选择较高档级的砌筑方法。
墙体上身、四角、整砖过河山尖、倒花碱等次要部位,应选择不高于紧张部位的砌筑方法,上身中间部位既可以与上身及四角做法相同,也可以与下碱做法相同,还可以采取低等级砌筑方法,如糙砖抹灰。

(3)应把稳砖的品种、规格的主次与等级 详细选择原则如下。

主要的宫殿、寺院建筑:可选择金砖、琉璃砖、城砖;

普通宫殿及大式建筑:可选择城砖、方砖及大停泥等其他各种砖;

讲究的小式建筑:可选择城砖、方砖、小停泥等;

一样平常建筑:可选择方砖、开条砖、四丁砖、碎砖等。

各种砖通过不同规格和加工的粗细程度来适应于不同的砌筑类型。

2.各种砌筑类型的组合与利用

各种砌筑类型的组合与利用详见表3-8。

表3-8 各种砌筑类型的组合与利用

五、砖的摆置、组砌办法

1.砖的摆置办法

砖的摆置办法有卧砖,陡板砖,甃(zhòu)砖、线道砖、叠涩等几种。
卧砖,砖大面朝上平放,长身面露明,是古建筑墙体砌筑中最常见的摆放办法;陡板砖,砖立放,陡板面露明,这种摆放办法多见于南方建筑与民居中;甃砖,砖立放,丁头面露明,多见于台阶、台明、南方建筑墙身、窗台等部分;线道砖,砖摆放时,从外皮向内层层收进,多见于城墙;叠涩,砖摆放时,从里皮向外层层挑出,利用不多,见于无量殿。
砖的摆置办法详见图3-5。

图3-5 砖的摆置办法

2.古建筑砖墙的布局办法(北方官式)

古建筑砖墙按照布局办法可以分为细砌墙面和糙砌墙面两种。
细砌墙面由墙面和衬里两个部分组成,糙砌墙面则不分墙面和衬里。

(1)细砌墙面布局办法 细砌墙面可分为单面做法和双面做法两种,一样平常的建筑墙体为单面做法,高档级建筑墙体的下碱部位、院墙等多为双面做法。
细砌墙面的厚度一样平常为一个砖宽。
衬里,又称衬里墙,其厚度一样平常为所用砖长的1/4、2/4、3/4、4/4、…、8/4…细砌墙面布局详见图3-6。

图3-6 细砌墙面布局

(2)古建筑墙体厚度的确定

①细砌墙面如果为单面做法,用墙体总厚度减去外墙细砌墙面所用砖的宽度即为衬里墙的初步厚度。

②细砌墙面如果为双面做法,且砖的规格相同时,用总墙厚减去2倍的细砌墙面所用砖的宽度,即为衬里墙的初步厚度。

③细砌墙面如果为双面做法,但砖的规格不同时,要分别确定各自砖的宽度,用总墙厚减去里外细砌墙面所用砖的宽度之和,即为衬里墙的初步厚度。

④衬里墙的终极厚度是按照衬里墙所用砖长的1/4、2/4、3/4、4/4、…、8/4…比拟衬里墙的厚度确定的,且宜大不宜小。
【例题3-1】 某古建筑山墙,已知山柱径为330mm,其下碱部位按照法度模范打算,里包金为0.5倍山柱径加两寸,外包金为1.5倍的山柱径,下碱部位里外皮均为干摆,采取小停泥砖,衬里采取机制红砖。
小停泥设计参考尺寸为280mm×140mm×60mm,试确定山墙下碱的厚度。

【解】 ①根据《工程做法则例》中的规定打算

其打算厚度为:T0=1.5D+0.5D+60=1.5×330+0.5×330+60=720(mm)。

②衬里墙厚度调度

衬里墙的厚度该当为1/4机制红砖砖长的整倍数,故而反推打算(720-140×2)/(1/4×240)=7.33,取整倍数8,则衬里墙尺寸为8×(1/4×240)=480(mm)

③山墙下碱调度后的厚度为:T1=140×2+480=760(mm)。

(注释:T0为法度模范打算厚度,T1为调度后的厚度)

3.普通墙面的组砌办法

组砌是指砖在砌体中的排列,古建筑墙面多为净水,组砌时既要考虑到墙体的整体性,还要考虑墙面都雅。
为了担保墙面的整体性,关键是做好高下皮的错缝搭接以及内外皮与背里填馅的拉结。
在砖墙的砌筑中,把砖的长身方向垂直于墙面砌筑的砖叫丁砖,把砖的长身方向平行于墙面砌筑的叫顺砖,高下皮之间的水平灰缝称为横缝,旁边两块砖之间的垂直缝称为竖缝。
古建筑墙面常用的组砌办法有十字缝、一顺一丁式、三顺一丁式、五顺一丁、落落丁(全丁式)、多层一丁(多层顺砖,一层丁砖)。

①十字缝做法,又称“全顺式”,同皮砖全部采取顺砖砌筑,高下层要错缝搭接,所得砖缝呈十字形,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节省砖材、墙面统一,缺陷是内外皮与背里填馅部分的拉结不好。

②一顺一丁,又称“梅花丁”,是明代建筑墙体砌筑常用的手腕,其特点是,同一层内顺砖和丁砖交替涌现,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墙体拉结性较好,但是比较费砖。

③三顺一丁,又称“三七缝”,同皮三块顺砖与一块丁砖相间排列,是清代建筑墙体砌筑常用的手腕,这种形式的墙体兼有十字缝和一顺一丁的优点,墙面效果比较完全,墙体的拉结性也较好。

④五顺一丁,是五块顺砖与一块丁砖相间排列,墙面效果比较完全,墙体拉结性能低于三顺一丁,较少利用。

⑤落落丁,又称“全丁式”,一样平常仅用于糙砖墙。
这种摆法见于城墙或主要的宫殿、王府院墙中。

⑥多层一丁,是指先砌几层顺砖,再砌一层丁砖的做法。
这种做法多见于地方建筑之中。

古建筑青砖墙面常见的组砌办法详见图3-7。

图3-7 古建筑青砖墙面常见的组砌办法吗

4.江南墙体组砌办法

江南墙体组砌办法可分为实滚、花滚、空斗三种。

(1)实滚墙 《营造法原》中列举出三种:一是实滚扁砌式,相称于北方的卧砖砌筑,平砖顺面向外,砖块平砌高下错缝;二是实滚式,江南称为“玉带墙”,平砖顺砌与侧砖丁砌间隔,高下错缝;三是实滚芦菲片式,又称席纹式,墙面外不雅观如编织席纹,采取平砖顺砌与侧砖丁砌间隔,每层砌法相反。

(2)花滚墙 为实滚墙与空斗墙相结合的砌筑办法,由一皮或几皮卧砖、陡砖、侧砖丁砌(又称斗砖)围合成空腔,内部填以灰砂及碎砖形成。

(3)空斗墙 砌法分有眠空斗墙和无眠空斗墙两种。
侧砌的砖称斗砖,平砌的砖称眠砖。
有眠空斗墙是每隔1~3皮斗砖砌一皮眠砖,分别称为一眠一斗、一眠二斗、一眠三斗。
无眠空斗墙只砌斗砖而无眠砖,以是又称全斗墙。
传统的空斗墙多用特制的薄砖,砌成有眠空斗形式。
有的还在中空部分添补碎砖、炉渣、泥土或草泥等以改进热工性能。

江南墙体组砌办法详见图3-8。

图3-8 江南墙体组砌办法

六、古建筑砖墙勾缝

1.墙面灰缝的形式

古建筑墙面灰缝有平缝、凸缝、凹缝三种形式。
凸缝又称鼓缝,砖墙凸缝常做成圆线,石材砌体的鼓缝则有带子缝、荞麦棱、泥鳅背等形式。
凹缝又称洼缝,又分为平凹、圆洼、八子缝。
墙面灰缝形式详见图3-9。

图3-9 古建筑墙面灰缝形式

2.灰缝的色调

古建筑灰缝的色调处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采取附近处理方法,如普通墙面灰缝色调多与砖墙同等,利用灰色调的深月白灰或老浆灰,琉璃砌筑的灰缝根据琉璃的颜色而定,黄琉璃应利用红灰,绿色和其他琉璃墙体利用深月白灰或老浆灰;另一种采取比拟的处理方法,如青砖黑缝,青砖白缝。

3.墙面勾缝的方法

古建筑墙面勾缝与墙面的砌筑类型及布局部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详细做法详见表3-9。

表3-9 古建筑墙面勾缝详细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