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容书院 宫清华 摄
据称,秀容书院所在的城西南高地,与州城“西靠龙岗,东俯马川”的形势相契合,在风水上讲形胜之地(拜会《山西书院建筑的调查与案例剖析》)。现丈量的书院总面积是21320平方米,坐北向南,依自然地形而风雅设计,东西最宽处132米,南北最长处为255米,是现存规模可不雅观的书院。实在起先并没有这么大,据光绪六年的《忻州直隶州志》记载:“秀容书院在治西岗上文昌祠西”,可见最初秀容书院的布局中是不包括文昌祠的,后来书院屡次扩建、修葺,将文昌祠包括个中。到光绪二十八年,书院改为学堂时,其已形成上、中、下三座院落的布局。书院地形西高东低,三个院落依坡地而建,上院为原文昌祠所在院落,改建后成为秀容书院的主院,下院原来是书舍。三个院落依西高东低的地形,中院赶过下院9米,上院赶过中院3米,两院之间以台阶或坡道相连,层层叠落,错落相间。
从大门进入,最先到达的是秀容书院的下院,下院为旧日的书舍区,即当年学生的自习住宿区,书舍坐北朝南,多为卷棚或硬山顶。由于历史的缘故原由,下院保存不足好,难见昔日自然面貌,后来书舍被改为职业中学的教室。下院还保留有一处古迹为白鹤不雅观旧址。
出下院拾级而上即为中院,中院是书院的主体部分,又由北之柏树院、中之枣树院、南之槐树院三院组成。今人阐明,这三个院落古人建筑时别具匠心,柏树院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枣树院希望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槐树院是希望学子肚量胸襟天下,具有远大空想,济世救民。院掉队边那个大殿是原来的文昌祠大殿,是当年文人学士祭奉文昌星的地方。该祠青碧琉璃瓦覆顶,檐下有廊,推为明代建筑。前院部分还有一个戏台,为古时娱乐庆典等活动的场所。千年古柏,挺立参天,古柏、古祠、大殿、戏台使得这个院落表示出悠远厚重的历史沧桑感。院中东西配房和大殿前面的两排正房,属原书院讲学者起寓所用;前后并列三排教室,至今尚余端肃之气;房内南北两面开窗。身处书院环顾四周,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这里清风徐来,莘莘学子朗朗读书声的壮不雅观景象。
顺台阶向西拾级而上,步步登高,便是上院部分了。上院面积不大,但上院是秀容书院标志建筑所在,过“通天衢”牌楼沿坡而上,便是书院的制高点,这个位置一线三亭,正中四平八稳的四角亭静不雅观风雨,北面的六角亭直插云端,南面的八角亭轻巧翘曲,与六角亭互为掎角之势。许多九龙岗诗作都是在这里吟赋而成。
六角亭旧称廖天阁,在三亭中最高,每边长约3米,亭高约9米,既有范例的北方亭台楼阁特色,又兼有南方建筑的玲珑剔透。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为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廖天阁,飞黄腾达之意。这六角亭为全体忻州古城的制高点,站在上面,忻州全景尽收眼底,几百年来历经沧桑,但安全无事,基本保持原貌不变。
八角亭的高度略低于六角亭,又叫望萱阁,传说当时知州邱鸣泰是个大孝子,公务之余思念故乡老母,故而择高地以筑亭,常登高望远以解思念母亲之情。有感于知州的孝心,时人将此亭命名为“望萱阁”,旧以“萱堂”代指母亲的居室,亦指母亲,以是“望萱阁”即“望母阁”。
秀容书院所在的忻州古城,因此砖石修建而成的一座古城池,西段沿九龙岗地形蜿蜒起伏,与平地城墙连接,其轮廓像一头卧牛,而望萱阁和廖天阁更似卧牛头顶的双角,双角之中的秀容书院则像卧牛之首。200余年来秀容书院历经风雨战乱磨砺,犹存当年气候,经由几番扩建增修成今日规模。从最初清代的秀容书院,到民国的忻县中学,再到当代的忻县师范、忻县三中、忻州市第一职业中学,古老的秀容书院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当代文化载于一体,为后世蕴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文脉。
来源:忻州在线 马燕萍 张斯直 宋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