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河水岸”普陀建筑系列文创产品

苏州河的蜿蜒流水融进方寸丝巾的婉转纹理,把光阴和文化浸润过的历史建筑复刻至徽章、音乐盒等的风雅造型和创意图案,把苏河十八湾一处处精彩而美好的瞬间定格进明信片……这是来自“赤色力量城市荣光”第二届上海赤色文化创意大赛中一组入围作品。
大赛自2020年6月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共征集作品近4000件,个中文创产品设计3200余件。
终极,70款赤色创意产品设计入围终审,由普陀区文旅局设计的普陀建筑系列文创是个中获颇多认可和讴歌的作品之一。

普陀区城市建筑设计家当 常用设备

去年底,上海苏州河中央城区42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开放,实现了这座城市对公民的持重承诺。
苏州河在普陀境内流经15.26公里,岸线长度约21公里,占上海中央城苏州河岸线的一半。
苏州“十八湾”,见证了上海历史上11个“第一”,包括远东第一啤酒厂——上海啤酒厂、近代第一所昆曲学校——南伶传习所、第一家机器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第一套公民币的出身地——上海印钞厂、解放后的第一座跨河桥梁——龟龄路桥、解放后的第一座重修的清真寺——沪西清真寺、上海第一个活水公园——梦清园等。
同样也留下了有历史、有故事和充满设计感的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当转型和城市更新,苏州河从工业生产岸线逐渐转变成为生活休闲岸线,成为城市最宝贵的公共资源。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支配,普陀区委区政府持续发力,不断打通堵点、战胜难点,提升滨河整体环境品质,苏河十八湾迎来历史上新的“第一”——实现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贯通,成为市民喜闻乐见、充满活力的滨水开放空间。
苏州河作为中国近当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拥有着大量工业遗存和丰硕的苏州河文化资源。
“这些历史和文化如果只是在档案馆、博物馆里悄然绽放,那真的太可惜了。
”普陀区文旅局有关卖力人表示,正是想通过文创产品这样一个创新、活泼、贴近年轻群体的载体,把苏州河的历史文化向更多人“倾诉”。

“苏河水岸”普陀建筑系列文创产品

为了更好地宣扬苏州河历史人文和普陀“赤色沪西”的“宝藏”,区文旅局为系列文创产品精心设计了产品LOGO。
“整体呈现灯泡图案,表示了灵感、创意,符合我们文创产品的内涵。
此外,上海灯泡厂原来也在苏州河边,也是近当代民族工业在苏州河边辉煌的代表和象征。
”上海灯泡厂是上海第一家生产民用照明灯泡的企业,曾研制成功国产第一根钨丝。
该卖力人先容,LOGO上灯泡的底座螺纹,既是普陀的“普”字,也象征着蜿蜒弯曲流淌的苏州河。
“希望通过统一的LOGO来梳理和凑集普陀的文创产品,更好地打造品牌。

产品LOGO

据先容,这次设计的普陀建筑系列文创产品涵盖徽章、帆布袋、方寸丝巾、托特包、抱枕、音乐盒、条记本、明信片等多个品类,设计灵感源自苏州河边各式建筑等。
“这些建筑都各具特色和特点,比如有的窗户是欧式半弧形设计,还有方方正正的当代风格等,把这些窗户元素进行提炼和润色,通过扁平化设计和撞色处理将其整合呈现于帆布袋上,让具有历史感的建筑窗户也呈现出独特的当代审美。
”不过,上述卖力人表示,大多数的设计作品均是让建筑以完全的形态和当前的样貌呈现,比如中心造币厂旧址、江苏药水厂旧址、创享塔园区、阜丰福兴面粉厂旧址等老厂房建筑,以及宝成桥、中山北路桥、武宁路桥、凯旋路桥等各式的桥。

“苏河水岸”普陀建筑系列文创产品

苏州河上每一座建筑、每一座桥都有故事。
比如作为设计元素之一的创享塔园区,其前身是民族成本家刘伯森于1918年集资450万两纹银创办的宝成纱厂。
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的纱厂,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当代风格的建筑之一。
当时宝成纱厂出品的《快意牌》纺织品也曾名噪一时。
再比如相隔不远的宝成桥,由苏州河北岸的崇信纱厂杨杏堤等人于1931年捐资建造,最早只是一座木质行人桥,紧张供工人高下班用。
1937年,在“八一三”战火中被日军炸毁。
后来,木桥由市政工程部门进行修缮。
1971年,上海有关部门决定拆除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桩基,成为苏州河上唯一的一座双曲拱梁人行桥。

“苏河水岸”普陀建筑系列文创产品

建筑不只蕴含动人故事,也通报着人文情怀。
该卖力人表示,“这些建筑本身便是苏州河文化历史的最好诠释,也留下了无数中华儿女在这片地皮上拼搏、创造的印迹。
希望通过文创产品能够让更多人来理解苏州河,理解上海。

资料:东方网

编辑: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