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市规委会研究原则通过。

作为蚌埠的母亲山,

蚌埠小型建筑设计 设计原则

小南山的历史变革

便是蚌埠发展的一个缩影和见证。

但是随着光阴的脚步

小南山公园相较蚌埠其他几个“小兄弟”

发展明显滞后。

我市高度重视对小南山公园的改复建,

南山儿童公园及周边地块景不雅观提升改造工程

已经列入今年操持新开工项目,

总面积约10公顷,培植年限为2018-2019年

总投资10000万元,年度操持投资7000万元,

市住建委委托东南大学精心设计

小南山公园的春天来了。

一组效果图

让蚌埠发布的小伙伴们先睹为快!

小南山公园改造方案设计效果图

方案总平面图

方案保留、复建及新建建筑与构筑物

四面打开,还山与城

小南山北侧效果图

小南山东侧效果图(自津浦大塘纪念碑亭西望小南山)

小南山南侧效果图(科学馆前广场景不雅观方案效果)

小南山西侧效果图

小南山公园历史沿革梳理

建园以前(1929年前)

开埠之前

小南山是蚌埠的母亲山,蚌埠还未成市以前,人们便在这附近聚拢。
繁衍生息,沧海桑田,乃有蚌埠。

津浦铁路培植期间

蚌埠集以南的蚌山余脉延伸向淮水的岩石滩,成了架设铁路建立墩基的最佳位置。
正由于有了小南山,火车才能从蚌埠穿城而过,古渡渔村落才能成为安徽第一个建市的城市。

1911年——小南山战役

1911年12月2日,淮上军在安徽蚌埠布防,阻截张勋,史称“蚌埠小南山战役”。
正是由于这场阻截战斗,让张勋放弃了霸占蚌埠做整顿后再返南京的动机,意义重大。

1916年——西麓建“寄园”

寄园,原名奇园,位于南山西麓(原南山宾馆处),为蚌埠第一座私人花园。
该园座东朝西,占地面积约五亩。
园内遍植奇花异草,是蚌埠最早跳交谊舞、吃西餐之处,人们称之为寄园游艺场。

1924年——民众教诲馆

1924年,安徽省教诲厅开在蚌埠南山西北麓(现一实小处)正式设立安徽省立普通教诲馆,后被改为日本国民小学,现为一实小。

二十年代——勤民小学

始建于1917年的勤民小学,于二十年代迁入小南山东北麓,该小学以“为费力的老百姓办学”为宗旨,定名“私立勤民责任小学”,成为本日蚌山小学的前身。

培植兴起(1929-1949)——民国期间

1929年——培植“中山公园”

1929年初蚌埠培植方案制订后,时任北伐军第六路总指挥的方振武将军组织在小南山培植中山公园。
小南山辟成的第一座蚌埠城市公园,是城市走向当代文明的标志。

1931年——山顶塑马祥斌铜像

“马祥斌铜像”矗立在蚌埠南山,由近代雕塑家江小鶼雕塑而成,塑像面朝东南,白色大理石基座,像高2米旁边。
日占期间,铜像被毁。

1932年——北麓设消防队,山顶建瞭望台

公园大门西处,由市警察局设立消防队,山顶处建筑一座方形“瞭望台”,实际是方形建筑,无顶盖,四周留有窗孔,上方设警钟,可环顾蚌埠街市区。
这座踞于小南山之巅的“瞭望台”,它与山体一起构成了蚌埠的地标。

1932年——北麓建公共运动场

在中山公园门东的空地建成蚌埠第一处公共运动场。
运动场东边,建有一座10米多高的方形钟楼,这里成为全市公众集会的地方。

1933年——南麓建抗日阵亡将士义冢

1933年,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驻守蚌埠,于小南山南麓立古北口抗日阵亡将士义冢。
义冢建成后,蒋介石率何应钦等国府政要亲临致祭。
抗降服利后,纪念堂被改为忠烈祠,逐渐成为市民集会、娱乐场所,成为标志性建筑之一。

1938年——东麓建筑日本神社

1938年2月20日,日军盘踞蚌埠,作为掌握全市的制高点,首先盘踞小南山。
后来,日本人毁坏马祥斌铜像及义士义冢,在马祥斌铜像的位置建筑了神社(1945年抗降服利后,由日军自行拆除)。
同时,在小南山东南面(老市政府位置)设置日本驻蚌居留会、日本国总领事馆,在小南山西南建筑了一座祗园寺。
现在山的东坡和南坡仍能找到遗留的石碑和被损毁的石雕。

1942年——南山公园再次改名为中山公园

1942年10月10日,蚌埠南山公园再次改名为中山公园,汪伪省政府举行正名仪式。
伪省主席高冠吾为公园题辞。

1944年——大塘沿岸霍乱

1944年夏全市霍乱盛行,大塘沿岸的人家受害最为严重,居然有的人家去世绝户。
昔日大塘公园一带又成了乱坟岗,有首民谣中说“大塘变成了活阎王”!

1946年——山顶东侧建立“抗日战役胜利纪念碑”

1946年10月10日,市政预备处为纪念抗降服利,命工务局在日军拆除神社处(马祥斌墓旧址),山顶东侧建立“抗降服利纪念碑”,其气势似可与瞭望台比较。
依山势还建高下两层平台各一方,大灯两座,小灯14座,砖砌栏杆176米长,花墙191米长,台阶一座,至今遗存尚在。

1946年——山南开辟“胜利路”

市政预备处主任李品和在预备建市过程中,重视市政培植。
1946年5月,在小南山以南开辟了一条贯穿蚌埠东西全境的马路,为纪念抗降服利,命名为“胜利路”。

1946年——发起将津浦大塘开辟为公园

1946年3月,城市的生态绿化事情提上日程。
辖属蚌埠市工务局的园林事务所,在同年12月,提出将津浦大塘开辟为蚌湖公园。
但因时局动荡,经费无着,原来的操持不明晰之。
这段期间内,在大塘南岸陆续形成了一片棚户区。

1947年——蚌埠正式设市,运动场举行庆祝大会

1947年元旦,经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蚌埠市政府即日成立,李品和担当市长。
蚌埠正式设市,成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地级市。
当日上午10点,在小南山北麓的运动场举行了庆祝大会,晚6时举行了提灯游行大会。

短暂复兴(1949-1966)——建国初期

1949年——运动场庆解放

1949年3月3日下午,蚌埠全市5万人集会运动场隆重庆祝蚌埠解放。
这一解放大会同时又是动员全市公民增援前哨,增援全国解放的动员大会,会后举行了提灯游行。

1951年——整修南山公园

1951年蚌埠市公民政府成立“公园整理委员会”,开始修整公园,在山西侧建筑四角亭,在山东侧水塘栽种荷花,山南建花房、金鱼池等。
同时,在山南开辟儿童乐园。

1952年——开通中荣街

1949年至1952年经济规复期间,以胜利路、纬三路为主干道,大马路、二马路、交通路为次干道,开通了胜利路至二马路的南北道路中荣街。

1956年——进一步扩建南山公园

1956年,公园面积由6.6公顷扩建到12公顷,打开了胜利路的南大门,开辟门前广场,纪念堂(忠烈祠)成为公共会客厅,11月建成喷泉,同年建花房2幢,小型拍浮池2个,面貌焕然一新。

1957年——大塘公园初成形

1957年秋季,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公民责任劳动,大塘的土方被再次挖填,并堆置到塘中间形成小岛。
1958年7月,公园初具雏形,8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1958年——刘少奇亲临南山公园

1958年,在小南山东南坡正式成立小山公园动物园。
同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在蚌埠曾亲临南山公园不雅观赏。

结束混乱(1966-1980)——文革期间

1966年——更名“延安公园”

“文化大革命”往后,大塘公园也受到影响,不仅更名为延安公园,更一度被迫停滞开放,直到1970年。
1973年,在多方努力下,这里规复了大塘公园的名字。

1971年——南山宾馆建成

1971年,南山宾馆建成,地处市商业中央南段,毗邻风景奇丽的珠园和南山公园,曾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接待宾馆。
这里曾多次接待过党政国家要员,举办过国家级、省级大型会议。

1972年——建市电视台、办公楼

1972年,在公园舞厅处建造市电视台和办公楼。

1975年——开挖地下人行通道

1975年9月,在南山公园和大塘公园之间开挖的地下人行通道竣工,长164米,高3米,宽3.2米。
1976年2月4日,因发生造成踩踏事宜而关闭。

末了回暖(1980-2000)——八十年代后经济复苏

1981年起——更名“南山儿童公园”,进一步完善

1981年6月,市政府批更名为南山儿童公园,也是全省第一座儿童公园,先后建成桂花园、儿童乐园。
1985年6月,北门内的大型群雕“戏珠”落成,山顶茶社及长廊亦同时建成。
7月,山南盆景园建成,内有凉亭、长廊、花房、曲桥、池塘、花台和假山等建筑。
此后,园内又建筑了圆球餐厅等举动步伐。

1981年——大塘公园培植突飞年夜进

同一期间,大塘公园的培植也突飞年夜进, 1981年,建成游船码头。
1982年,在塘中岛上建成钢筋混凝土的八仙亭。
1983年,建成九曲桥、三角亭,在公园东南角建梅园。
1984年,时任省政协主席张恺帆为公园题写“大塘公园”园名。
1985年2月,溜冰场改为童车场。
此后相继培植具有传统古典建筑特色外不雅观的醉仙楼餐厅,与西南侧八仙亭遥相呼应。

1993年——大塘公园清淤

1993年5月大塘公园进行了建园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彻底清淤。

1999年——更名“珠园”

1999年,市政府对大塘公园及周边地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并将大塘公园更名为“珠园”,实施免费开放,还绿于民。
园内改造后的紧张景点有风荷桥、八仙亭、醉仙楼,东三亭两廊、西三亭两廊、南大门牌坊等。

走向失落落(2000至今)

自南向北望小南山现状

全面复兴 2017起

改造后整体鸟瞰图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