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既有建筑空间改造,紧张关注功能和空间的改造,大量拆除现有举动步伐,产生建筑垃圾;以厚重的材料隔断空间,摧残浪费蹂躏资源,也缺少空间变更的可能;依赖机器举动步伐增加舒适度,忽略了空间布局和生态绿量的调节浸染。

风、光、热、绿色植物等自然要素对微景象的改进,是人体康健所须要的。
我们将办公空间的改造定义为“低碳化营造”,致力于创造一个既节能节材,又自然环抱、绿意丰裕的环境氛围,将“灰色”的功能型空间转化为“绿色”的生态康健空间。

有生态建筑设计的书本 施工管理

▲ 现状楼栋外不雅观

▲ 改造前平面图

改造部分为办公楼西侧近900㎡的空间

▲ 改造后平面图

现状楼板进行了钢构造加固,梁下净高约为2.85m

▲ 改造后的入口空间

▲ 改造后的接待空间

“少装饰、多自然、轻建构、大绿量”成为低碳营造的紧张参与态度。
我们提出空间用能、灵巧适变、轻量建构、绿量提升、循环再生、聪慧调控等六个方面策略。

▲低碳化营造策略汇总

01 空间节能

用能分解与过渡季的延长

在功能划分的同时考量空间条件与用能情形的分解。
南侧为眩光引风区,工位布局妥协出一条开放长廊,对室外直射光起到缓冲浸染,避免眩光对利用者的直接影响。
长廊里可以摆放植物,也可以展览作品。

▲ 南侧开放长廊办理眩光问题

▲ 南侧绿廊

北侧为挡风缓冲区,可用于非永劫光的驻留活动,间隙设置部分封闭会议室,防止北侧冬季寒风影响;南北之间以通透格架墙作为分隔,在格架墙的单元模块之间留有许多洞口,担保了物理空间的连通性,使室内空气形成对流;东侧入口处为最大风压区,设置了入口生态展厅空间,减少职员驻留,大透风量也匆匆使了绿植的良好成长;中间部分为高舒适区,支配开放式办公,供职员永劫光勾留。

▲ 北侧挡风区与南侧导风区共同浸染中部的高舒适区

▲ 公共区(高舒适区)与绿廊(眩光引风区)

空间用能分区减少了用能区域,结合良好的天然采光和南北自然透风,整年能耗大幅降落。
经研究打算,通过用能分解、天然采光和自然透风等办法延长的过渡季时长可达612小时,减少建筑碳排放约24.2吨/年。

02 灵巧适变

从空间到界面到举动步伐的未来可变

空间自由可变,界面与家具都可移动、可拆装,这里的灵巧适变,根本上都是都对资源的集约利用。
改造空间东北侧为开放活动区,日常利用功能以谈论、阅读、休闲为主;在举办讲座、展览等社会活动时,可利用推拉隔断实现空间形式与功能布局的转换。

▲ 多功能综合开放区利用示意

▲ 多功能综合开放区的实际利用情形

由聚碳酸酯板制作的单片式可旋转推拉隔断,可独立掌握每片隔断的位置,并根据空间需求定义隔断的功能类型,如滑动隔墙、旋转门扇、展陈背板等。

▲ 前厅的聚碳酸酯转轴隔断可以调度角度掌握进光量

此外,界面系统大量采取可装置式格架隔断、组合隔断墙体、通电雾化玻璃隔墙等,通过界面的快速转换创造多元化功能体验;利用可移动家具、可拆装格架来实现空间布局的多样性。

▲ 会议与办公室间通过推拉隔断实现分离与贯通

03 轻量建构

以低碳原则最小化利用材料

构造的轻量化代表着材料的节省,是低碳化的直不雅观表现。
项目采取轻型钢构进行搭建,比较木材具有更大的节材和环保代价。
项目采取模块预制理念,自主设计了可拆装的格架系统,并集成了细钢杆框架、亚克力隔板、钢片书撑等一系列轻量做法。

▲ 模块钢构架组装示意

▲ 模块钢构书架摆放绿植形成“绿墙”

轻型隔断采取聚碳酸酯板,家具体系采取钢板、钢杆等轻量办法,开释利用空间,也节省了材料。
轻量快速建造、可自主安装调度的工艺,可缩短施工周期,改进施工环境,同时知足后期多功能需求的转换。
经研究打算,通过轻量化妆配建造的办法节材约1.8吨,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约1.8吨/年。

▲ 轻量化建材与大略适变的节点布局

▲ 不同通透性的聚碳酸酯板呈现多层次材料质感

04 绿量提升

环绕生态康健实现最大碳汇

立体生态系统利用生物有机体调节空气质量并实现碳汇,减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营造绿意空间。
在开放办公区南侧,设有一条由绿植墙、景不雅观盆栽、工位绿化限定而成的共享绿径,既作为公共交通走道,又形成了一条对外展示宣扬、对内休憩放松的共享空间。

▲ 绿量提升策略

▲ 绿廊系统形成一条室内的花园

▲ 绿廊改造前后比拟

▲ 阳光下的绿廊

▲ 员工在绿廊空间休憩互换

入口展览区和办公区南侧均设有立体绿化系统,吊顶采取具有反射殊效的镜面复合板,向上放大了自然光和绿植墙的生态界面,扩展了生态空间范围。

▲ 入口镜面复合板吊顶延展了生态空间

南侧墙体内侧的绿植墙还调节了墙体的蓄热性能,结合自然透风形成了冬暖夏凉的效果。
通过绿植墙、工位绿植、格架绿植、盆栽等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共同塑造的生态氛围,给利用者营造了康健、自然的空间感想熏染,也能放松精神、生动思维。
经研究打算,通过绿量提升的办法可减少建筑碳排放约0.2吨/年。

▲ 无处不在的绿意

▲ 绿廊内的家具装置“曲水流觞”与多层次的立体绿化

05 循环再生

废物利用再造与可再生能源

建筑改造的低碳化首先是对既有举动步伐的最大化利用。
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围护、裸顶以及部分可利用的设备。
紧张办公区地面保留了原有基层,在地砖清洁、自流平补充缝隙等方法后直接铺设PVC。

▲ 在原有基层直接铺设PVC卷材,空调设备利旧

我们将拆除的玻璃废渣和金属管型材打碎、切割,制成骨料掺入水磨石中,经由多次切割打磨,形成了一种差异于传统水磨石的分外肌理。

▲ 将拆除的龙骨玻璃掺入混凝地皮面

我们将废弃的塑料水瓶进行回收,重新溶解、编织、利用,形成极具特色的聚氯乙烯编织地毯。
这些看似普通的废物废渣通过回收加工再度呈现,也呈现了多元的绿色美学。

▲ 将塑料水瓶溶解体例而成的聚氯乙烯低碳

全体改造过程全部采取绿色建材,秉承可降解、可循环的标准,大量利用工业原生材料和集成木材,减少二次涂刷。
小花纹镀锌钢板的精细细腻,聚碳酸酯板的简洁朦胧,镜面板的无限映射,金属钢网和钢板的粗放,实木集成材的温暖,都通过材料的不同特性的利用,营造了令人惊喜的空间效果。

▲ 采取工业原生材料,减少二次涂刷

▲ 传统的防水材料——镀锌铁板慢反射绿植形成的丰富不雅观感

立面局部采取复合化BIPV办理方案——真空低碳光电玻璃。
本产品是由光伏玻璃与真空雾化玻璃共同构成的中空玻璃,集发电、保温、隔音、遮阳、调光等功能于一体;外部光伏玻璃所产电能可直接掌握内部雾化效果,产品本身构建了一套完全的能源自循环体系。

▲ BIPV一体化光伏玻璃运用

06 聪慧调控

勾引全周期的利用行为和举动步伐匹配

在全生命周期内,低碳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与利用者的行为办法有密切关系。
为了更好地做事于空间、资源、行为和设备等多元化“聪慧”工具,项目建立了基于“感知—传输—解析—反馈”循环逻辑的聪慧办公正台,对空间的光照、温度、气流、行为的变革进行环境感知与信息网络,将所网络的数据传输到中枢平台,基于智能算法完成数据剖析,再将设备相应策略反馈到智能终端,由智能终端同步中枢平台展开系统调控。

▲ 以“聪慧”为中枢的体系搭建

▲ 聪慧低碳物联办公交互发布系统

▲ 办公空间日常运行数据发布(实时更新)

▲ 在项目中运用的传感器与智能终端

如环境感知管理会根据自然光照的强度逐步开闭内区灯光,在自然光芒不敷时,照明设备采取“自动检测,分区补光”的办法,达到全体区域的照度最优,既知足舒适度,也达到节能效果;根据室内温度情形掌握空调的开启,避免利用者对能源的摧残浪费蹂躏;能源管控数据会反馈利用者何时适宜开窗透风或空调制冷;空间利用管理会为利用者分配更合理的资源,避免摧残浪费蹂躏。
聪慧手段为低碳化的实现供应了全周期的保障,也更好地勾引了利用者的行为和举动步伐的最佳匹配。

▲ 灯光亮度根据自然光通量自动调节

07 以小见大

一次低碳语境下的实验

“绿之屋”的低碳营造,是一次以低碳语境为目标的改造实践,具有很强的实验性。
项目不大,却贯彻了低碳化的理念与策略,从空间、功能到建构、材料,从现场利旧到再生能源的利用,聪慧系统勾引着全生命期的效果调控,终极实现了全面的节能减碳,也营造了康健优雅的绿意环境。

两个完全自然年的实际测试与运营记录证明,通过被动式手段和有效的调节实现了超低能耗运营,整年累计空调利用时长不超过1个月,大幅延长了过渡季的韶光,年能耗43.38kWh,年均节能率35.43%,全周期减碳2478吨。
对付中国城市更新中大量的建筑空间改造,这个“以小见大”的项目在低碳化营造层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办公空间用电系统年均(2022—2024)节能率实测

▲ 低碳营造策略示意

项目位置 北京市西城区

改造韶光 2022年

设计团队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主持 刘恒

建筑设计 刘菲 徐风 崔晨阳 徐常毓 黄剑钊 杨茜 曹阳

机电设计 高志宏 徐红星 任志辉

聪慧统筹 黄剑钊

现场掌握 徐常毓

光伏及隔断技能咨询 新立基节能玻璃(天津)有限公司

精磨混凝土技能咨询 北京大古建筑技能发展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版权所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