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迁建是一个全方位、综合系统的文物保护工程经典成功案例,整体性、真实性、折衷性等文物保护原则自此初步形成
永乐宫是我国一组著名的元代建筑群,原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城东南60公里的永乐镇峨嵋岭下。1951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进行文物勘察调查事情时创造了永乐宫,因其保存规模伟大、格局完全的元代玄门建筑及大面积精美的元代壁画,轰动一时。
1956年,三门峡水库培植,永乐宫位于方案淹没区内。鉴于永乐宫在美术史、建筑史、宗教史上的重大代价,为了保护这一弥足宝贵的文化宝贝,决定将其整体迁居保护。工程于1956年启动,经大量前期研究、现场勘察和比选,于1959年3月确定将永乐宫迁居至位于原址东北方向、距原址约20公里的芮城县北侧3公里龙泉村落附近。共迁居5个殿座、所有元代壁画和碑碣等文物建筑及附属文物,涉及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工程于1965年完成,历时整整10年。
永乐宫迁建发生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在组织形式、保护理念、工程技能和管理诸方面均具有首创性和探索性,为我国文物保护工程技能的发展供应了宝贵履历。
真实性保护理念贯穿全程
永乐宫的迁建工程浩大,涉及面广,仅靠一个单位的力量很难完成。为此,原山西省公民委员会研究决定报请省委批准,由原中心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山西省文化局、山西省文物管理事情委员会、北京古代建筑修整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等9个单位组成“山西省永乐宫迁建委员会”,卖力工程的全面领导和折衷。这一套完全的机构配置,为永乐宫迁建工程的管理运行、财政支持、技能支撑等方面供应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时的创新性探索至今仍有其学术和实践代价。个中,真实性保护理念贯穿全过程。
在异地保护初始选址时,即提出地形地貌、方位朝向与原址相似,景象条件有利于壁画保存的哀求。在建筑迁移保护的哀求中提出,中轴线上各殿建筑物按原间隔次序复建,三清殿前两座大石碑及石狮按原位置复建。各殿构造一律按原样复建,在露明部分尽可能取消后世增长的支撑构件,暗藏部分视原构件情形可以适当保留。“槽朽残缺各构件,应只管即便考虑在隐避地方加固,以少换原构件为原则,改换时须按原样,但与旧构件又应有所差异”。
对原建筑已缺失落部分的弥补会带来新旧分歧一的问题,琉璃屋顶、栱眼壁、泥雕、木雕等艺术构件是否连续利用原有构件?项目总卖力人祁英涛提出只管即便做到建筑风格和色彩折衷统一的理念。
再利用的思路也很明晰。新址选择综合考虑了各项成分:交通便利,与周边其他文化遗存相对集中,方便参不雅观,便于管理。宝贵的元代琉璃瓦构件在建筑复建时未归安原处,而是准备保存于博物馆,既是展品,又是便于研究的实物工具。这些都表示了迁建工程中,对付文物再利用不同角度的深入思考。
这些原则和思想,是中国文物保护整体性、真实性、折衷性、最小干预理念的雏形。
先研究后推进稳扎稳打
永乐宫迁建工程涉及选址、总体格局、主体建筑迁建、彩画复原、壁画迁移、碑碣迁移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文物保护研究事情,在迁建前,这些方面均经由了统筹安排和系统研究。
永乐宫总体格局的研究,紧张依据清光绪《永济县志》中的永乐宫图、旧址建筑格局、碑碣记载以及迁建过程中考古发掘的成果。终极确定了1959年9月迁建方案方案的格局,即由原址仅永乐宫主体建筑形成一起轴线,变为中路、东路、西路3路的新址格局。中路除龙虎殿西移一米、拉直从宫门至重阳殿的中轴线外,其他从间距到标高基本与原址保持同等。西路按原制安置吕公祠,东路由同样从方案淹没区迁建至此的南礼教牌坊、祖师行祠大殿、吕祖墓等其他遗存组成。在宫门与龙虎殿之间拓宽的宫墙内侧增建东西碑廊,集中安置永乐宫宫内碑碣及原址周边的其他碑碣。
工程从预备阶段就采纳了“先研究后推进”的事情模式,迁建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报告有20余份。尤其是壁画迁居保护方面,在没有任何履历可借鉴的情形下,群策群力,自主研发出一整套技能路线——研发壁画揭取方法并制作工具,包装运输中的每一步都制订详细方案,包括防止车辆颠簸造成破坏,在试验中不断调度壁画修复材料和配比,将修复步骤标准化等,成功揭取并完全安装约1000平方米的壁画及栱眼壁。当年将壁画地仗减薄并在此根本上附着加固材料,经由半个多世纪的磨练,壁画本身不变形、不变色,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为了复原元代彩画,事情职员通过文献研究,并实地稽核山西10个县市的16处宋、元、明、清彩画实物,体例出一套复原方案,虽然终极并没有全部履行,但却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研究材料。
当年根据拆卸下来的构件精确测绘后制作的4座元代建筑模型,至今依然是学习元代建筑的主要传授教化工具。
永乐宫迁建工程是一项集各方之力的保护项目。参与项目的研究机构除了传统的文保部门,还有北京市房管局材料试验室、沈阳化工研究分院、铁道部防腐工厂、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很多著名学者都参与过这项工程。这充分证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已首创了多学科参与文物保护工程的先河。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保存了与永乐宫迁建工程干系的档案资料8610份,除了必要的文物保护工程技能文本——勘察报告、设计图、施工图等之外,工程履行过程中的来往公函、会议记录、技能咨询信件和电报等,事无年夜小均有存档。这些资料为后期整理和研究供应了丰富详确的线索。不丢脸出,这必定是在事情伊始就事先安排好的,终极才有可能形成如此全面系统的档案记录。
永乐宫迁建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往后第一个大型的综合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无论从任何角度核阅,它都是一个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保护工程经典成功案例。迁建后的永乐宫不仅是中国文物保护界的骄傲,也作为天下建筑遗产保护史中的东方典范得到赞誉。中国的考古学者、组织管理者、工程技能职员和工匠八方动员,群策群力,务实创新,将从营造学社传承下来的道器相融、兼收并蓄的学风展现无遗,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值得传承的主要履历。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与方案所)
《 公民日报 》( 2021年09月25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