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东方明珠在建成时

即被外媒誉为“新上海崛起的象征”

建筑设计落第计划模板 施工技术

那么,这个上海地标建筑

是如何设计和建造的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工程构造专家江欢成是东方明珠的主持设计者。
这位80岁老人向我们娓娓道来:

废报纸上画出了东方明珠草图

上不雅观新闻:您是东方明珠总设计师,能否先容一下设计方案出炉的过程?

江欢成:对付东方明珠的设计,我是自始至终的参与者,乃至在方案组投入事情前就已经投入事情。
1985年,我成为华东院总工程师。
当时我们接到任务,要在上海建造一座电视塔作为城市地标,要表示出上海的国际风范与腾飞寓意,并且分歧凡响。

当时,海内兄弟城市已经有不少电视塔,如武汉塔、北京塔、天津塔、沈阳塔等。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底下一个单筒体,上面是塔楼。
有人评价这是“烟囱+糖葫芦”组合。
如果上海也依葫芦画瓢,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成为表示上海腾飞的标志。
因此,在做方案的时候,我们苦苦思虑的便是通过构造、骨架的创新来打破传统的“烟囱+糖葫芦”模式。

1986年1月,我开始网络资料,特殊是学习了加拿大设计的阿布扎比电视塔的方案设计。
9月,我初步画了一个束筒截筒方案,并把方案草图拿给设计院建筑师凌本立看。
受到科威特水塔和比利时世博原子构造的影响,凌本立当时特殊喜好球体的简洁纯粹,他在方案的每个截筒的顶上都加了一个球,把塔楼也改成了球。
但当时只是画了一串球而已,详细怎么将球领悟到塔的设计上并没有细想。
后来,又开了几次会后,我画了功能立面,草拟了任务书,作为创作根本。

△江欢成手绘的东方明珠塔构造观点图

上不雅观新闻:后来那个3个筒体草图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江欢成:在时任华东院院长项祖荃的领导下,当时有几十位建筑师一起参与方案的设计。
以是我一贯说,东方明珠是华东院集体聪慧的结晶,功劳不能算在我一人头上。
当时还有孟建民博士,他在华东院乍浦路的一间工房里苦想三天却始终无从打破。
我去看他时,向他伸出3根手指,意思是可以考虑3个筒体。
孟建民大喜过望,于是便有了最初3个筒体的方案。
但孟建民的造型构思是芦笙,即一丛竹子从地下长出,节节高升,从12根变成6根,变成3根,再变成1根。
这便有了3个筒体、3个塔楼的“东方芦笙”方案。

凌本立看了方案往后,又把3个塔楼改成3个球体,后来又进一步把底部多个竖向的多筒体改成3根斜撑。
而东方明珠的终极成型,听说是凌本立、张秀林、项祖荃在火车上谈论出来的,当时,凌本立在废报纸上画出了草图。

△当年的电视塔设计征集稿

评审会上明珠差点短命

上不雅观新闻:这样一种构造和骨架上的打破性创新,以当时的建筑水平来看,该当很难实践吧?

江欢成:是的。

1988年8月,华东院精选了5个方案投标,分别命名为:东方明珠、白玉兰、申、跃上穹隆、飞向未来。
投标的还有民用院的4个方案、广电院的3个方案。
加在一起12个方案被送到广电局位于岳阳路的声像室,在局内干部中搜聚见地,并进行第一轮评比。

听说,当时他们险些一边倒地方向于支持东方明珠。
但在后来的评审中,又传出说东方明珠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是斜撑不好施工,二是球体不利于工艺设备支配。
因而许多人又方向于其他方案。
乃至还有评审专家认为,以当时的建造水平,中国根本不可能建造一座东方明珠塔。

对此,我们十分焦急,不仅仅是为了方案能中标,更担心上海又建一座与武汉塔、天津塔、北京塔等雷同的作品,那就难以成为上海地标。
于是我们向施工单位阐明,东方明珠的“斜撑”构造,可以采纳两种做法:一因此预制装置式的钢笼做骨架,用它悬挂模板捣混凝土;第二个便是直立浇捣混凝土,然后倾侧放在直筒上整浇节点。
后来,施工单位果真选用了个中一种,他们成为斜撑构造的开拓者。
同时,我也向工艺专家申报请示球体的情形,还以公民来信的办法,向当时的朱镕基市长与倪天增副市长写信,阐述电视塔造型对付城市标志的主要意义。

△在上海广播电视塔设计评议会上,东方明珠、永恒和飞碟3个方案均被专家评议为精良方案,并推举东方明珠方案为优先考虑的履行方案。

上不雅观新闻:后来是怎么通过评审的?

江欢成:评审专家共有51位,险些每一次评审会议上,大家都认为“东方明珠”造型新颖,只是建造难度太大。
直到后来,时任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局长的龚学平说了一句关键的话:“上海得有敢想敢做的劲头。
上海要建的这座塔,是一座超常规的、100年后都不会后悔的塔。
”大家也都认为,不能由于建造难度大就反对一个好方案。

吴良镛院士当时是建筑专家组副组长,对付东方明珠方案,他还引用了一句古诗: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句点评,对东方明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浸染,大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之感。
确实,塔身上共有11个球,地面上还散落着4个小球,与唐朝墨客白居易《琵琶行》的意境十分贴切。

1989年3月4日,在上海市委常委举行的一次扩大会议上,东方明珠方案被终极确立。
于是,有了本日的东方明珠。

东方明珠施工错了,球体偏了?

上不雅观新闻:从方案到详细工程,东方明珠的建造过程是若何的?

江欢成:1991年8月27日,即9月1日打下第一根桩前几天,身为东方明珠培植工程副总指挥的我,即率领由30人组成的设计组进驻现场。
设计室的工棚就搭在工地阁下的丰和路,我在门口立了一块大牌子,上书“创上海腾飞标志,树天下建筑丰碑”。
其余,我还在设计室的墙上挂上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金门大桥以及悉尼歌剧院的图片,作为我们赶超的目标。

这一目标后来得到了实现。
第一篇刊登东方明珠的外国杂志《Construction Today》(今日建筑),连同封面共登了5个版面,一开头就把东方明珠与天下著名建筑相媲美,说“巴黎有埃菲尔铁塔,伦敦有塔楼,上海有东方明珠”。

那个时候的事情环境很差,第二天早上去上班,图板上都蒙上厚厚的一层灰尘。
那时还没有打算机制图设备,为了画出百米直径的圆形平面,设计师还趴在大图板上,用铁道设计用的铅尺画图。
后来,倪天增副市长到设计室来看望我们时,还说了一句很鼓励我们的话:“草窝里飞出金凤凰!

△当年,江欢整天天骑车赶往东方明珠塔培植工地

上不雅观新闻:建造过程里都碰着哪些问题?

江欢成:建造的过程碰着了各种难题。
几大难题里,最难的便是那3根斜撑,直径7米,长100米,呈60度角托起建筑。
如此巨大的混凝土筒体,在当时天下建筑史上还是头一回,这也是方案评审时,很多专家钟情于东方明珠却不敢选择它的主要缘故原由。

1992年4月,建塔的干系职员一起访问欧洲,实地参不雅观国外前辈的电视塔。
到巴黎时,稽核团被安排参不雅观埃菲尔铁塔,设计室的叶可明从埃菲尔铁塔中得到灵感,终于想出新的办法。
不过这个办法须要追加300万元公民币。
靠贷款建造的东方明珠,每一分钱都是算好的,追加300万元,彷佛不太可能。
但斜撑对东方明珠实在太主要了。
还好,后来得到了特批。

其余,建筑方案中途一样平常不能有太大改动,可东方明珠为了精益求精,动过两次“手术”。
第一次改动是东方明珠下面的大圆球,原设计方案是间隔地面58米。
那时,从对岸外滩眺望已经建好的圆柱直筒,总以为有些低,有人发起,有没有可能把这个大球的位置提高10米。
我经由仔细打算,在不影响构造的情形下,把大球提升到离地68米。
调高下球体后,增加了下部空间,又让建筑视线上拔高了许多,显得细长。

第二次“手术”是改动太空舱,也便是顶层的小圆球。
小圆球直径只有13.8米,与其他几个大球比,不太成比例。
有没有可能增加直径?但直径每增加1米,都要扩增几吨重量,如果球体支撑不住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末了,我算出最多可以扩充到16米。
现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显得更加平均。

在这里还要讲一个小故事。
对付东方明珠玻璃的选择,我们原来建议采取浅蓝绿色或银白色玻璃,这样可以显得文雅一些。
不过,在向龚学平申报请示时,他问:“还有其他选择吗?”我说还有赤色可以考虑。
不过大面积的赤色弄不好会显得很俗气。
末了是龚学平拍板选择赤色。
后来我们挑选了样品中最浅的赤色,建成后,确实被多数市民接管和喜好。

上不雅观新闻:听说,也有人质疑过球体的位置。

江欢成:这里有一个小插曲。
三个筒体和圆球除了三个正视图之外,看起来都是偏幸的,有种不稳固的觉得。
当初,倪天增副市长在不雅观察东方明珠的模型时也以为塔有点倾斜。
这是由于,从某个角度看,当两根斜撑重合在一起,视觉上会以为塔往下倒,这纯属错觉。
为此,我们选择下部斜撑,不交在直筒上,而是交在两个直筒之间,这样在球体外悬的方向,有斜撑把塔体支住,可以改进不稳定的觉得。

果真,东方明珠建成往后,许多人都反响施工搞错了,球体造偏了。
乃至连国际朋侪都提出疑惑:“东方明珠施工错了!
球体偏了!

后来,还是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赵启正帮我们解了围,他说从不同角度看,东方明珠都不一样:“这是变革的美,犹如斗转星移。
”十多年后,有一次我在开会时碰到他,又提起这件事,说他点评得好。
我还拿出自己的名片,让赵启正同道把这句话写下来。
他不仅答应写了下来,还在末端标明:“赵启正1994年如是说。

我后来也一贯在不雅观察东方明珠,只要能看到3个筒,哪怕后面的筒只看到一点点,偏的觉得就险些可以忽略。

△英国的“Construction Today”杂志最早刊载上海东方明珠塔的(5个版面),把她和巴黎埃菲尔铁塔及伦敦塔桥相媲美。

上不雅观新闻:东方明珠建成后成为上海地标,您以为紧张是由于什么?

江欢成:首先,东方明珠选址选得好。
不为大众所知的是,塔址当时有好几个选择,除了现址,还包括静安公园、公民广场等地。
现在的塔址,面对浦西外滩,人们从11条视线走廊过来都清晰可见,包括南京路、北京路、汉口路、九江路、南苏州路、苏州河、黄浦江、世编年夜道等。
其余,被民间称为“亚洲第一弯”的延安高架路外滩下匝道拐弯过来也能看到,让人印象特殊深刻。

其余,构造创新。
先容东方明珠时,常常有这样几句话“完美的造型、独特的构造,使东方明珠成为上海市的标志”。
东方明珠这一带斜撑的巨型空间框架构造,无疑是最大的打破点,它和11颗明珠十全十美,有了本日这既完美又独特的效果。

当然,成功之余也有遗憾,包括由于东方明珠二期工程的培植,在南京路外滩这一最佳不雅观景点,现在已经看不见东方明珠的全貌。
其余,当年东方明珠塔的中央是浦东公园儿童乐园。
为此我们设计的东方明珠的塔座是斜坡绿地,向四周延伸。
塔就像坐落在公园的山丘上那样,与浦东公园融为一体。
遗憾的是,现在浦东公园险些不复存在,已被APEC新闻中央等建筑挤满。

上不雅观新闻:您目前还在建筑领域奋斗,不断提出一些新理念、新构造、新技能,还提出了“天空小镇”的构想。

江欢成: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不断加速,地皮资源更加宝贵,高层建筑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高层建筑通畅效率不高的“城市病”也越来越突出。

现今城市培植用地越来越稀缺,要想办理这个问题,须要“向天借地”或者“向地借地”。
而后者更划算。
鉴于此,我提出了“天空小镇”的构想。
这一构想的核心理念在于“垂直举动步伐市政化、高层建筑多层化”。
垂直举动步伐市政化意味着将电梯和地铁站连接,形成“垂直道路”,提高运行效率;而高层建筑多层化——则将高层建筑群用平台连接起来,通过平台,可以走到垂直公交,在平台内部建社区,全体建筑形成一个小城镇。
这样也能改进交通拥堵问题。
我现在在全国各地奔忙先容自己的创新设计,希望构想能够变成现实,造福于人。

“建筑梦想家”

江欢成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科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诸多名誉加身,而他最喜好的称呼依然是“建筑梦想家”。

1963年1月,江欢成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民建专业毕业,同年2月到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到,直至退休。

来到江欢成的办公室, 一眼就能看到悬挂在墙上的两幅题字。
一幅写着“勇于创新,胜于古人”;另一幅写着“创上海腾飞标志,树天下建筑丰碑”,而后者就与东方明珠颇有渊源。
当年,江欢成在东方明珠培植工地上立的一块牌子上写的便是这句话。

除了东方明珠,江欢成将他的建筑梦想化作国内外诸多城市的地标建筑景不雅观。
1995年,他主持设计了558米高的印尼雅加达“亚洲巨人”塔,至今仍是天下最高的人工建筑物之一;1999年,他主持优化设计的420.5米高的上海金茂大厦竣工,是当时中海内地第一高楼……其余,在思南私邸、上海展览中央、上海音乐厅等上海有名建筑的修整、保护中,也有他的身影。

回顾这50余年的构造工程职业生涯,江欢成曾在多个场合说过,自己“摆得上台面”只有两件事,一是设计了东方明珠,二是做了些设计方面的优化和创新。

东方明珠便是他最好的创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