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循环,一贯如此……

设计院,像一个程序繁芜的大型绘图机器,每天都在生产着各式各样的图纸,多少满怀希望的青年涌入,却带着一身怠倦纷纭逃出。

新昌建筑设计院简介 设计原则

领导者们希望一线员工能够跟上机器的速率,每周事情8天,每天事情25小时。
设计院的存在彷佛是向众人证明这样的一个事实——永动机真的存在。

但是,永动机真的存在吗?显然并不存在。
那这台看似劳碌的机器,还能运转多久?

实在,对这个行业笔者并不用极。
相反,历史早就深刻地提醒过我们——危急意味着转机。

以是,纵使行业现状让很多民气灰意冷,但它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设计模式的创新升级潜能巨大,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远不但低头画图。

本文考试测验深度阐发设计行业现状,磋商行业未来发展可能的趋势。

先谈几个发生在笔者身上的真实案例:

(1)安吉两山创客小镇二期建筑设计项目

该项目位于浙江安吉,是一个在招投标阶段就被创客小镇管委会好心劝退的项目。
当时笔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曾打算投标该项目,安排了单位建筑主管、笔者和其余一名同事一起来做这个项目。

人手腾出来后,紧接着便是组织现场踏勘。
现场踏勘当天,我们来到两山创客小镇管委会办公室,跟管委会的干系事情职员聊了起来。

当我们表明来意后,个中一位主管领导先容了该项目的干系情形以及他的个人意见。
大概的意思便是:你们最好不要参与这次投标。

由于他们内部已经有了一家意向单位,虽然没有明说。

听罢,在管委会办公室,笔者和主管四目相望……接着,就匆匆结束了这次现场勘探,回到单位跟领导申报请示,该项目就此打住。

(2)宜兴景舟广场项目

该项目位于江苏宜兴,是一个私人开拓商的商业建筑项目,也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项目。
听说,所谓的私人开拓商,实在便是光杆司令一个,没钱没人,空手套白狼。

该项目从前期到建筑方案耗时相称长,直到笔者从单位离职,正式建筑方案仍旧没有敲定。

依稀记得在前期接洽的时候,这位开拓商就哀求我们单位用最有能力的设计团队和水平最高的建筑师,乃至哀求把参与该项目的建筑师简历发给他确认才放心。
单位所有的建筑师基本都参与了该项目的建筑方案制订,一起做下来,也不知改了多少稿……

实在统统都是为了偷面积!

听说普通商业层高有限定,开拓商就哀求我们把建筑功能改成电影院,乃至让我们改成羽毛球馆。

又听说江苏的商业项目,如果建筑有一部分做成供市民利用的公共空间,那这一部分就不用算容积率,于是开拓商就让我们做一个这样的空间,报批时写城市公共客厅,待项目落成验收通过后再改造成商铺出租。

这位开拓商实在是太难缠了,不论是事情日还是周末,不论这天间还是深夜12点,他只要有什么想法就会立即联系建筑师,各种指示“狂轰乱炸”,哀求建筑师立时改好,最好当晚就把调度后的成果发给他。
期间,单位一名精良的建筑师不堪其扰,差点离职。

最关键的一点,这位开拓商到现在仍旧分文未出。

(3)新昌县公民医院传染科综合大楼项目

该项目位于浙江新昌,是个废标的医疗建筑招投标项目,笔者以主创身份来把控全体项目方案设计。
然而,却也是笔者离开这个行业的导火索——它让笔者失落去了耐性。

从打仗到这个项目的第一天起,笔者就以争取中标的心态来哀求自己,哀求自己理性地剖析建筑园地的各种制约条件,以更合理的办法优化功能布局。

结果,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建筑方案在开标当天直接废标了。
问题不在技能标而是在于商务标——一个哀求供应原件的文件我们却供应了复印件。
这统统只能从自身找缘故原由。

更让人意外的是,开标的第二天上午,甲方打来电话,说他们负责地看了我们的方案,还是想用我们的方案,虽然它已经废标了。
考虑到它已经失落去资格了,于是就提出有偿购买我们的设计方案,哪怕是为那家已中标的单位供应一种新的思路也好。

只管价格不高,但笔者相信大家都是为了医院的未来着想,而且这也算是对笔者以及为此项目共同付出过努力的同事的一种抚慰吧。

以上是笔者在设计行业里经历的一些事情,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
之以是列举这三件,是由于每一个详细项目的背后都直接反应出设计行业的某一方面现状。

第一个被劝退项目,直接反应出政府在公共项目里的话语权,侧面反应出设计院在实际项目中的局限性。

展开来讲,这种局限性充斥在各种政府主导的项目中,尤其在县一级的地方公共项目中,建筑方案的落地大都不是由设计院说了算,而是由某些局长拍板。

这种由非专业的部门领导操控着建筑设计源头的状况,真的合理吗?更有甚者,少数主管领导缺失落最基本的韶光观点,为了让项目迅速上马,做出政绩,不论项目规模大小都哀求设计院在极短的韶光内完成图纸。

在设计院里,从电话里那端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施工图什么时候完成?试想一下,这种图纸纵然完成了,质量能有保障吗?殊不知,这样的项目破土动工之日便是深陷囹圄之时。
方案调度、工程变更、图纸修正等,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到头来,不知摧残浪费蹂躏了多少韶光。

笔者有时候在想,该当让这些主监工程培植确当局领导和当地设计院院长互换岗位半年,挂职学习。

这样一来,不仅设计院能从全体项目培植的宏不雅观层面理解问题,更好地为项目做事。
更为关键的是,让政府领导能够深刻地熟习设计院的日常事情流程,不要急功近利,真正成为领导中国城市培植良性发展的引路人。

第二个私人开拓商的项目,直接反应出社会上一些投契分子的投契行为。

在投契分子眼里,项目从来不是拿来深耕细作的,乃至连真实的项目都没有。
他们的天下全凭套路,对上忽悠政府,对下忽悠设计院,尤其是后者,深受其害——要图必须给,要钱肯定没。

这类项目就像是阻碍设计院这台机器良好运转的腐锈,必须予以清理。

第三个废标项目,反响的是现阶段设计行业的竞标机制。

列举这个医院项目,不是想表达自己的设计方案有多好,更不是想为自己打抱不平。
商务标涌现差错导致直接废标,问题出在设计单位自身,这是不争的事实,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但仔细思考这种竞标机制,真的是最合理的选优办法吗?就不能更简捷、更高效吗?

到底是选择最优质的技能标,还是选择最符合招标书哀求的商务标?有时候连招标文件本身的描述都模棱两可。

封面到底要不要写正副本?要不要写设计单位名称?字体到底是黑体还是宋体……

有的项目从公布招标的那天到项目开标只有10天,韶光为何安排得如此紧迫?很难想象这样能选出好的设计方案。
这个中有没有利益瓜葛,很难说清楚。

同时,在竞标过程中,还存在低价竞标的问题,各大设计院为了中标,让本来就不高的设计费一低再低,形成恶性竞争。
这样只会大大降落设计及做事质量。

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议取消最低价中标。
笔者认为,不仅要取消最低价中标,该当在招标价格掌握范围内,鼓励选择高价中标。
高价格未必能担保优质的做事,但低价格的做事一定很糟糕。

时至今日,建筑设计行业市场持续萎靡,虽貌似有回暖迹象,但前景依旧不明朗。
纵使受到政府、开拓商、设计行业竞标机制等外部不愿定成分的悲观影响,但设计院的内部问题才是设计行业未来良性发展的绊脚石。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积极改进,那行业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传统设计院还能残喘多久?

(1)挂靠泛滥成灾,混水摸鱼者比比皆是。

挂靠征象在设计行业相称普遍,没有合法的设计资质但又想挣大钱,好办,找家有资质的设计院挂靠,按比例向设计院缴纳挂靠费。
双赢,何乐而不为?

但是,有些人胆子很大,不考虑项目的技能难度,什么样的项目都敢接。
反正如果自己的团队搞不定,再外包,外包的不会,再外包。

末了甲方都不知道和谁去对接,项目沟通效率大打折扣,直接导致任务主体不明确,设计质量也难说没有瑕疵。
以是,有些甲方根本不把设计院放在眼里,很多时候,这怨不得别人。

好在政府已经降落甲级建筑事务所的报告条件,一名一级注册建筑师就可以注册甲级建筑设计事务所,以前须要三名。
希望这一举措能够开释行业活力,缓解因挂靠带来的各类问题。

(2)事情强度巨大,利益分配严重失落衡。

设计院的事情强度不是一样平常的胆怯。
晚上加班,周末加班,乃至节假日都在加班,熬夜到12点更是家常便饭。
加班如果能换来高收入也认了,毕竟付出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然而很多时候结果会让人失落望。

对,设计院便是有这种魔力,让你阴差阳错地不计回报地加班……逐日每夜的加班VS每月得手3000元旁边的人为,真让人匪夷所思……

如果传统设计院领导层不正视自身的问题,依旧任由发展,那么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很可能是这样:

除了省一级的老牌大院,别的大部分设计院终极可能走进历史。
由于传统设计院早就跟不上这个变化多端的时期,加上新型的甲级事务所制度的履行,未来取而代之的是大量20人旁边的优质独立设计团队。
它们的构造组织精简,有朝气且极具创新精神,将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与传统设计院一决雌雄。

其余,刚进入设计行业的新人可能以为笔者在骇人听闻,如果是这样,笔者希望这部分人能够收藏此文,三年后再来看这篇文章,相信会有不同的感触……

大家假如须要各种建筑资料的,可以去“土木智库”公众年夜众号,里面有一个“免费资源”菜单,可供大家选择,把稳是公众号,不是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