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满都位于尼泊尔中部丘陵地带,海拔1300多米,四周被群山怀抱,四季如春。
它“屋有多少,庙有多少;人有多少,神有多少”,是有名的“光明之城”“寺庙之都”,聚拢了尼泊尔历史和文化的精华。
个中,位于天下文化遗产——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核心区内的九层神庙,是尼泊尔宫廷建筑的精彩典范,最为广场上的尼泊尔导游津津乐道。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地震,加德满都谷地的文物古迹遭到严重毁坏,属于天下文化遗产的九层神庙也未能幸免。
为了让这处古建筑规复昔日的辉煌,经中尼两国政府会商,九层神庙保护修复成为中国政府援尼震后重修的重点项目之一。
它也是中国在这个喜马拉雅山国开展的首个大型文物援外项目。

尼泊尔古建筑设计 知识问答

九层神庙底部五层,围成一个四合院,上面四个角落有四座高矮分歧一的塔楼,分别代表着古时候谷地及附近最主要的四个城市——加德满都、帕坦、巴德岗和科特普尔。
个中加德满都塔最高,共四层。

对付谁是神庙的建造者,比较公认的说法是,神庙始建于马拉王朝期间;1769年,尼泊尔的国父和缔造者——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消灭了马拉王朝,统一尼泊尔。
之后,他加高了原有的建筑,修建了九层神庙。

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事情职员登上了神庙的五层,视野一下开阔了不少。
而位置最高的四层的加德满都塔,正在修复当中。
据称,沙阿王朝的不少国王都喜好这个谷地里最高的“办公室”。
相传马亨德拉国王道德高尚,爱民如子,他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情便是从王宫的窗户向外不雅观察,看到家家户户炊烟飘出,知道老百姓安居乐业,他才放心吃早餐。

这个传说在本日的尼泊尔还能找到一些“证据”。
平时,尼泊尔的阛阓开门业务后,大部分店铺都会焚喷鼻香,袅袅轻烟,四处飘起。
听说,如果不这样做财运就会不佳。

尼泊尔工匠手艺超想像

地震之前,九层神庙作为博物馆对"大众开放。
它是理解加德满都谷地尼瓦尔族建筑和文化的主要窗口。
对此,修复项目施工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技能主管周建国深有体会。
他见告,尼泊尔作为一个信教国家,手工艺等方面特殊风雅,而且成绩非常深厚。

采访当天,一些工匠正在另一个房间雕刻,每人的面前都摆放了几十把大小、尺寸、粗细不一的雕刻刀,听说标准的一套共有45把刀;而当拿起一个手掌大小的龙木雕,讯问须要多永劫光落成,得到的答案是:一个工匠须要雕七八天。
难怪神庙修复工期长达五年。

周建国带着参不雅观了一个存放神庙部件的储藏室。
里面摆放着很多用来支撑屋檐出挑的长条形木板——斜撑,上面雕刻着不少精美的多手臂女神、面孔狰狞的怪兽、各式各样的动物。

“水牛、狮子、鹿、蛇、马、山羊、孔雀……太多了,估计有一两百种动物。
”周建国感叹之余,还提醒说,这些东西的尺寸、位置、大小等等都有讲究。

例如,同样是斜撑上的雕饰,神庙底层的斜撑,大都是男女双神,他们的协力可以产生巨大的支撑力;中部的斜撑神祇则是单个男神,为国度栋梁;到了神庙上部,则是单个的女神,婀娜多姿。

而斜撑中的女神,多为母亲神——尼泊尔的印度教徒眼中的保护神。
她们的颜色、装饰、姿势乃至坐骑都各不相同。
以坐骑为例,有大象、狮子、水牛、孔雀,乃至还有妖怪。

聊起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细节,周建国说:“这里面文化元素的逻辑关系,只有资深的尼泊尔工匠才懂。

他对这些工匠评价极高:“这些师傅的手工可真厉害,他们拿起来就雕,要雕的形象在脑筋里,雕完后维妙维肖,各具特色。

神庙多了一份生活气息

尼泊尔目前现存的神庙大都建成于公元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马拉王朝的中后期。
那时的尼泊尔国力壮大,建筑艺术尤为发达。
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曾叮嘱消磨李义表、王玄策为正副团长,率团出访印度。
途经尼泊尔的时候,王玄策对加德满都谷地的重檐神庙大为感叹,表示这些建筑在一些方面的精美程度要赛过中国。

尼泊尔的国王们普遍喜好建造印度教神庙。
这些尼泊尔的印度教神庙多了一份生活气息,大多与民居、宫殿等修建在一起,非常接地气。
在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一些神庙阁下便是菜市场,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作者为《参考》驻加德满都)

正在修复中的尼泊尔九层神庙角塔(周盛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