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维修中的闻一多师长西席故居
工人在刮掉多层腻子批嵌及涂料后,还原闻一多师长西席故居建筑的原有构造
中国海洋大学俾斯麦兵营旧址建筑(正面)经由修缮保护后焕然一新
对俾斯麦兵营旧址建筑阁楼原木进行了打磨、上油,涂刷清漆
修缮后的俾斯麦兵营旧址内部
维修前的俾斯麦兵营旧址建筑地下室
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籍。岁月更替,物是人非,老建筑留守原地,代表光阴讲述过往。老城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见证着岛城的世事变迁,也藏着一个个百年故事。近年来,伴随着安娜别墅、德国水师俱乐部、医药商店旧址等一批老建筑的蝶变新生,以及骆驼祥子博物馆等名人故居的开放,老城区的历史代价、艺术代价和科学代价不断凸显,不仅盘活了精良的历史建筑,也开启了老城文化的复兴之路。眼下,又有两组老建筑——中国海洋大学俾斯麦兵营旧址和闻一多故居启动修缮保护,经由匠心还原,这些老建筑将从外至内抖擞新生。
现场去除装修印记 再现历史风貌
最近,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校园东北角的闻一多故居被罩上了一层绿色的施工防护网,正在惊醒修复,据理解,这处施工由中青建安卖力,由青岛市文物局主导,紧张是对闻一多故居进行修缮,包括内外构造加固、屋面地板修复、瓦片门窗改换以及消防举动步伐升级改造、空调安装等。修缮完成后,故居将作为展览馆,后期对外开放参不雅观。
闻一多故居建于20世纪初,具有南欧建筑风格,为砖石构造,地上两层,有地下室和阁楼,屋顶呈四面坡状。1930年8月至1932年夏,闻一多就住在此楼内,故此楼又称“一多楼”。1984年,中国海洋大学将此楼辟为闻一多旧居展室,楼前立有闻一多塑像,并镌有其学生臧克家撰写的碑文。该故居现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施工现场时,一多楼楼内的墙面多次装修的印记已经被去除。据悉这是修缮的第一步,由于墙体在多次维修过程中进行了多层次的腻子批嵌及涂料涂刷,去掉这些装饰物才能还原建筑原来的构造,便于下一步的施工方案确定。在二楼的一处阳台可以看到窗户四周砌着白色条石,外侧则由红砖组成。“这是我们去除装饰物后的大创造,已经及时与文保专家和校方沟通,目前正委托设计院进行方案调度。我们操持不对这里进行抹灰,在修复破损部分后,涂上石材保护漆,让大家都能看到一百多年前这处老建筑的风貌。”项目经理何磊愉快地说。
匠心请来文保专家 参照资料还原
何磊先容,该项目是中青建安于去年12月中标的,今年5月才开工,中间近半年的韶光都是在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我们聘请了市文物局的文保工程师做业务辅导,同时参考学校的见地,力争得出最佳的施工方案。”
开工培植的第一件事,该当做什么?施工团队独辟路子,先上“文化课”。何磊说,老建筑是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宝贝,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代价。一座保存无缺的老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主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因此,正式施工前,都要先理解建筑经历的故事、承载的历史文化,才能在施工过程中有所体会,触发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尊重。
文保专家带来的老照片和资料,为施工供应了不少有益的借鉴。“建筑的原门窗已经在数次装修中改换成了塑钢门窗,通过专家查找资料,我们才确定了这里最初用的是水曲柳材质的欧式门窗。包括门窗的五金件在多次维修中面孔全非,也是专家查找资料确定了颜色、材质和样式,再通过专业厂家定制。由于这些德式五金件在青岛没有厂家能生产,我们通过专家先容找到潍坊一家长期做文保修复的厂家才定制成功。”何磊还分享了一个施工中的小插曲,“门窗的材料易得,但手艺难得。这些德式门窗,现在的木工不会做,我们辗转从菏泽、聊城找来老木工到现场加工。”这个木工团队的均匀年事在6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65岁,说是青岛工程界年事最大的木工团队也不为过。
努力采取经典配色 修缮攻坚克难
除了“一多楼”,中青建安还承接了俾斯麦兵营旧址的修缮事情。俾斯麦兵营,建于1903-1909年,营房建筑为古典构图,带有19世纪末期欧洲建筑的手腕,整体为新哥特式造型,现为中国海洋大字医药学院、海洋生命学院、水产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主校区。“我们从2017年10月开工,到2018年底已经完成了旧址中地质馆和档案馆两座老楼的修复事情。”项目经理王余超见告我们,与“一多楼”一样,俾斯麦兵营旧址的修缮也让他们挖空心思。
黄色和绿色是全体俾斯麦兵营旧址的经典配色,在修复中,施工团队也将其用在了建筑的各个角落:黄色的外墙、绿色的窗户、黄色的房间四壁、绿色的屋顶、黄色的灯光……王余超指着油亮的绿色落水管颇为自满地说:“这也是我们参照资料修复的,用铁皮一节节加工制作而成,是不是很有古典味道?”来到楼上的阁楼里,这里的暗赤色原木带着一股历史的沧桑。“在条件比较困难的年代,海大曾把这里改造成职工宿舍,这次修缮拆除了原有的铺盖构造。”王余超说,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风貌,他们还特意到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参不雅观那里的阁楼样式,采取老工艺、老材质复原了俾斯麦兵营旧址的阁楼。“我们对阁楼的原木进行了打磨、上油,涂刷清漆,呈现出这些木材独占的纹路。”这种看似大略的手艺现在很难找到传承者,施工团队特意从临沂请来了几位60多岁的老油匠才完成了这一处理。
延伸阅读
开放名人故居 让老建筑活起来
历史文化建筑是城市文明的沉淀和灵魂。在青岛,共有300多栋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个中,大学路和鱼山路属于青岛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特殊是鱼山路,在不到1公里的街道上分布着30多处名人故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康有为、老舍、闻一多、梁实秋、王统照、洪深、沈从文等一批文化名人先后在青岛小鱼山附近定居、执教或旅居。“青岛有40多处名人故居,可惜的是,大部分都没有开放,闻一多故居若修缮之后作为纪念馆开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这种空缺。”岛城文史专家鲁海表示。
对付这一不雅观点,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方案学院西席成帅也表示赞许,“一些得当的老建筑可以开放成为一个小型的公共场所,这对付老建筑的利用和保护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想限定人流,可以采纳开放时限的办法,让"大众有一定的参与度,如果老建筑仅仅是‘不能动的展品’就失落去了作为建筑本身的意义。”
“青岛的许多历史文化建筑还处于沉睡或半沉睡状态,我们要连续依托中山路、浙江路、八大关、太平角等文化街区和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资源,让老建筑活起来。”近日,在青岛国际时尚城培植攻势作战方案答辩现场提出,青岛要实现时尚元素与家当成本以及城市方案培植的领悟发展,让建筑可阅读,让城市可影象。如何在传承的根本上给老建筑以最好的发展,青岛一贯在努力破题。近两年来,我市利用市场化手段启动了几十栋百年迈建筑的保护性利用与开拓,一方面盘活了尘封的建筑资源,丰富了城市的旅游层次;另一方面,也让青岛在老建筑的复兴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与精神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