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百加 杨程晨

在福建泉州市博物馆中庭,来自台北科技大学的陈炳睿和一位大陆同学拉动锯齿切割木料,同组的其他团员卖力搬运、打磨木材,固定夹具以确保木板紧密贴合。

厦门年夜木建筑设计雇用 施工工艺

酷暑的闽南,中午湿热难耐。
这个团队正加紧为大木作品劳碌,过道里锯齿嘶鸣、木屑飞溅。
摊在一旁的草图已被阳光晒得滚烫。
他们准备利用榫卯构造拼合木板、制作长椅,并安装具闽南特色的燕尾脊。

近日,2024第七届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体验营在泉州举行。
图为台北科技大学陈炳睿(中)带领团队为小组的大木作品制榫。
中新社 杨程晨 摄

“我们采取传统民居常用的十字直榫构造稳定长椅和椅脚,这是最具寻衅的一部分。
”陈炳睿7日说,“我们团队心很齐。
大家来自两岸不同的大学,但是有一个共识,便是制作一件融入闽南特色的家具。

2024第七届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体验营已进入尾声,近20所大学的70多逻辑学生趁末了韶光给团队作品赶工、润色。
体验营期间,“匠心独运——传统建筑大师王益顺特展”暨“溪底派王氏大木传统营造技艺”互换会同时举行,台湾传统建筑研究者、画家李乾朗给同学们授课,并逐一点评团队作品。

闽南建筑自成一格,是福建和台湾的主要文化联系之一。
清末民初的泉州溪底王益顺大木技艺受两岸追捧,李乾朗在台湾科普古建,言必提及王益顺。
王的作品遍布两岸,台北龙山寺、台北孔庙、彰化鹿港天后宫及厦门南普陀寺大悲殿皆为他所设计

近日,“匠心独运——传统建筑大师王益顺特展”暨“溪底派王氏大木传统营造技艺”互换会在泉州举行。
8月8日,台湾传统建筑研究者、画家李乾朗讲解泉州惠安青山宫建筑特色。
李百加 摄

1930年,台北孔庙未竣工时,王益顺病逝于厦门,出生于台湾的漳州派匠人陈应彬承接仪门及棂星门的建筑事情。
台北孔庙仪门,也成为闽台传统建筑不同派别的技艺交集,别具一格。
这样的交集,90多年后在泉州博物馆里延续。

两岸学生分九组,青年朋友相互差错。
“建筑可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从年轻人中走过的李乾朗如是说,两岸学生制作同一尺寸的木作,可好手法上不太一样,就有点像90年前的王益顺和陈应彬,“既是互助,也是竞争”。
实操搭建不仅在于学习技能,更是在帮助人认识差错。

“三扇屏风”是现场的一件“明星作品”。
它由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洪亮带领小组完成,菱花型斜交门窗是第一道屏风,传统屏背式扶手椅为第二道,背后窗则是第三道。
他先容,作品是对闽南古厝空间设计的“转译”。
搭建前,团队参访了许多古厝,“大家对付以屏风表达三进院落意象的想法,险些是全票通过”。
最受好评的是第二道屏风屏背采取斜交叉的窗框设计,李乾朗说,看得出年轻人存心不雅观察,闽南人过去为了在低矮院落保护隐私又担保采光,许多人家采纳了类似设计。

团队事情告一段落,洪亮被“借”去隔壁组,于木作设计上“题字”:华金传芳。

8月7日,2024第七届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体验营在泉州市博物馆举行。
图为金门大学学生吴羽桐在大木作品“华金传芳”上署名。
中新社 杨程晨 摄

该团队华东理工大学景不雅观方案设计专业学生叶天豪讲解道,“华代表华东理工大学,金是金门大学,‘传芳’二字在闽南地区的宗祠建筑上常能见到,这里不仅是指古代传统建筑建造技艺传芳,也是指我们这些朋友们的友情长存。

他们的作品由于只表现传统建筑顶部的红瓦砖而独树一帜。
“瓦”的材料源自各组用过的磨砂纸,来自金门大学的吴羽桐认为,“华金传芳代表传统,还蕴藏着当代的废物利用、永续发展观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