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山不可移动文物最集中的两个区域,所面临的文物保护压力也最为重大。光阴流转,曾经精细的古建筑也会有“朽迈”的迹象——漏水、白蚁蛀蚀等问题频出,而修缮文物建筑须要的经费让不少业主和管理单位望而生畏。
去年,这个存在了多年的难题,终于在“岁修制度”的全覆盖下迎刃而解。
2023年,中山在广东省率先履行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制度全覆盖,设立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补助资金,针对全市所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工程单个预算总额在5万元以下的日常保养掩护项目,进行全覆盖全额补助。
“岁修”蔚然成风,成了中山当地的热门词。“记得刚开始实行时,村落干部要挨家挨户做事情;而今年刚开始报告,村落民、业主们就已经主动申请,不止一次地来找我们。”南朗街道宣扬文化做事中央主任程社洪欣慰地看到,在“岁修”实行的第二年,"大众年夜众的文保意识越来越强。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2023年度文物奇迹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中山市‘岁修制度’实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全覆盖”项目入围十佳案例,成为广东省内唯一入围的案例,也为各地市文物保护供应了一个样本借鉴。
百年碉楼“重焕光彩”
“婆婆,墙面不渗水了吧?”“楼梯也修睦了,要小心哦!
”吴家仲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到访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碉楼了。
这是位于五星白庙东五巷的20号碉楼,居住着一对年迈的夫妇。历经风雨淘洗,二楼大厅的天花板已经受潮霉烂大面积长出青苔,楼梯和木家具也深受白蚁蛀蚀的困扰,安全隐患凸显。
五星白庙东五巷20号碉楼
去年,吴家仲为这座碉楼提交了“岁修”的申请,顺利通过后,修缮团队多次到场勘察,完成了防水和白蚁管理等工程。
“以前大家以为修文物是大工程,实在现在逐步转变了文物修缮的理念,也同样重视‘保养’。”他见告,和"大众以往以是为的文物抢救性修缮不同,“岁修”更多做的是预防性事情。
身为火炬开拓区宣扬文化做事中央的干事,吴家仲从2020年正式接手文物事情以来,就长年和开拓区内的文物建筑还有业主打交道。当问及每一栋的住户,每座文物存在的问题,他都能脱口而出。“确实太熟习了!
婆婆、阿叔们都会随时找我们反响问题,每次巡查都会登记在册。”
原来,在火炬开拓区内,登记有105处文物,吴家仲和同事每年要巡查4次,相称于每年要进行400多次巡查,这也让他从“文物小白”发展为半个“文物专家”。
中山火炬开拓区内,文保事情职员在进行文物巡查事情
“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碉楼,实在就像到了一定岁数的老人家,身体涌现了一些小问题,须要对症下药。”他愉快地见告,去年开拓区内有40多处文物都申请到了岁修资金,他亲眼见证这些建筑得到了一次“全面体检”和对症下药的“治疗”。
今年的岁修事情也已经开始,他依然奔忙在巡查的一线,“希望这些老建筑都能和人一样‘老有所养’,居民们也不用去担心安全隐患。”他说道。
老祠堂再度聚人气
在南朗街道,数座古老的祠堂是连接乡亲们的纽带,村落民敬拜、议事、集会等活动都在祠堂里进行。
个中,有一座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的南塘简氏大宗祠。去年,中山市南朗街道宣扬文化做事中央事情职员在日常巡查中创造:这座祠堂过梁一侧开裂、多处瓦屋面漏水、墙面霉变、门扇漆面也脱落严重。“小病不医成大患”,如不及时进行保养掩护,祠堂多处木构造会因渗水逐步朽化。
南塘简氏大宗祠岁修前后的比拟图
南朗街道宣扬文化做事中央事情职员刘江见告,南塘简氏大宗祠曾于2002年由村落民捐款修缮过,此后的20多年再未进行过修缮保养。直到岁修制度的实行,祠堂漏雨的征象得到处理,门扇得以修复、墙面污渍得到清理,改进了文物依存环境,避免将来可能须要的大修大补。修缮后的祠堂,村落民们来得更多了,人气足了,各项活动也都在这里风起云涌地举办。
在岁修实行的过程中,得到修缮的不但是建筑本身,村落民们的集体影象也被更好地保护和延续。
岁修前的茶西西园闸门
建于清代的茶西西园闸门就承载着茶西村落民几代人的回顾。这是一座由红砂岩构筑的闸门,门上方的花岗岩石匾上阴刻楷书“西园”二字。“很多村落里的老人家见告我们,以前小时候上山砍柴,经由这个闸门,都会在这里的门洞处磨刀。”
经由岁月侵蚀,这座闸门的青砖墙面霉变发黑,红砂岩墙面风化残损,辘筒瓦面、瓦件整体破损松脱……由于村落集体缺少维修资金,又没有干系文物修缮履历,只能加以围栏防止行人触碰。
去年,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补助资金的设立,补齐了村落集体文物保养掩护的资金短板。经由“岁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制作瓦面、灰塑等,茶西西园闸门得以抖擞昔日光彩,不少村落民围不雅观了闸门修缮的过程,留下了施工前后的比拟图。
岁修后的茶西西园闸门
谈及文物保护,刘江同样提到了“保养”这个词。原来是学电气工程的他,形容文物保护犹如“汽车保养”,保养久了能开久一点。“文物也是,养好了生命周期就能延续长一些。”
“岁修”让文物延年益寿
2023年纪修资金补助项目已全部落成
“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制度全覆盖是预防性保护,是花小钱办大事,不是让文物焕然一新,而是延年益寿。”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山市文物局)文化遗产科科长吴荣超见告,“岁修制度全覆盖”通过办理文物建筑“小病害”,有效避免了小病拖成大病、小修拖成大修。
他阐明道,中山市尚未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保护难度大,存在白蚁蛀蚀、局部漏水、墙体开裂、建筑构件破坏、管线老旧等安全隐患。如果日常得不到保养掩护,拖到必须大修时再修缮,不但须要投入巨额资金,且会导致文物历史信息的损失、真实性的削弱。
文保事情职员正在巡查位于火炬开拓区内的陵岗安怀直街35号碉楼
理解到,2023年中山共落实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补助资金546万元。以南朗街道为例,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24处,约占全市文物总数的1/5,个中符合文物岁修规定的共有90处,受益显著。
截至目前,中山2023年纪修资金补助项目已全部落成。文物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消防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文物保存环境得到明显改进,最大限度地保存、延续了文物的真实性和完全性。
文物岁修制度履行以来,如中共南番中顺临时事情委员会妇女干部演习班旧址、莲塘大街35号民居等一批私人产权文物建筑被纳入补助范畴,有效破解了民间文物修缮积极性不高的难题,极大提升了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激情亲切和意愿,促进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公民群众。
与此同时,岁修制度也助力雍陌村落、曹边村落等历史文化名村落完成了雍陌村落圣堂庙、曹边天后宫、曹边武侯庙等一批文物建筑的日常保养掩护工程,通过活化利用好古建筑、老侨房等特色资源,发展融入文物元素的特色民宿、餐饮等,打造农文旅领悟爆点,更好地宣扬、展示古村落人文特色和自然风景,为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村落庄振兴计策供应良好的文化氛围。
【采写】南方+ 黄堃媛 演习生 彭伊凡
【统筹】李培
【图片】由受访者供应
【作者】 黄堃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