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漕运
故城镇历史悠久。隋开皇六年(586年)设东阳县,几年后又更名为漳南县,故城镇即为县城所在地,距今已有1400余年。漳南县在隋末农人叛逆的风云中,走出了两位著名的农人叛逆英雄,一个是窦建德,另一个是他的伙伴刘黑闼。当年他们便是在这里斩杀了漳南县令,树起了反隋的大旗。元至元元年(1264年)正式设置故城县(因县城设在漳南“故城”,故名故城县),从此,故城县名便正式标注在史乘与图册上。作为一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央,又得运河水运之便,故城镇商业繁荣、文教发达、群星残酷,仅在明清两代,就出了四十余名进士。
故城镇是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发展、繁荣起来的。当年大运河是南北交通大动脉,故城镇是县内主要的水运码头,地处冀鲁交界,毗邻德州,“舟车辐辏,商贾云集,市廛繁华,贩夫不息”,商贸互换云集繁盛。故城镇运河码头占地百余亩,货色堆积如山,能停靠大型商船。入夜,码头上灯火通明,亮如日间,码头日装卸量达四、五十吨。紧挨大运河的南关外临津街是故城镇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天祥和、万盛楼、丰和堂等大店铺均设在此街。浩瀚的外地贩子也来此经营,长街上店铺鳞次栉比,都是油漆板搭门,铺前红灯高悬,旗幌、匾牌能干,买卖非常红火。运河水路运输的发达茂盛,为临津街注入了活力,长街的繁荣一贯延续了千余年。
甘陵书院
作为古城,故城镇历史积淀和文化遗存十分丰硕。据不完备统计,故城镇有名胜古迹、寺庙、古建筑百余处,有“故城七十二座庙,德州七十二座衙”之说。星罗棋布于古镇大街小巷的名胜古迹、寺庙、古建筑设计独特新颖、匠心独具,建筑工艺高超,技艺纯熟,或雄浑壮丽,或婉约奇丽。个中不乏木雕、石雕珍品,巧夺天工,异彩纷呈,具有光鲜的民族风格,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显示了故城公民的聪明才智。
在故城镇诸多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甘陵书院和城隍庙戏楼。原甘陵书院左侧自北向南依次有:真武庙、明伦堂、文庙。文庙的左侧是忠义祠、节孝祠。书院右侧依次是文昌宫、城隍庙、文昌阁、不雅观音堂。东城门外自北向南是先农坛、岳庙、东坛、乐王庙。西门外还有社稷坛、关帝庙、真武庙、泰山行宫、二贤祠(董祠、澹台灭明祠)。和这些寺院相匹配的街巷有承流街、兴文街、宣化街、延喜街、弦歌巷、近恩街等。从这些名字可知,历史上的故城镇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央、经济中央,更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道佛各种文化交汇繁荣的中央。青年才俊马中锡、周世选等人先后在这里经由一番刻苦攻读,带着满腹学问和经时济世的空想从这里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中进士入仕途,做出了非凡的人闹事迹。
甘陵名胜
历史上,故城镇还被称作“龟城”。因它的阵势较高,从远处望去,就像是一只伏在运河岸边的巨龟。听说,城中央的中镇村落是龟背,周围东南镇、西南镇、万庄、张庄四村落是龟的四只爪。大概是由于有龟庇护的缘故原由,虽然历史上运河曾多次决口,却从没有淹过老故城。老故城一带盛产一种个大皮薄沙瓤的运河西瓜,因此一句民谣说,“淹了景州的塔,淹不了故城的瓜。”这些传说为老故城增长了浓郁的神话色彩。
故城镇还有许多俏丽的传说,“故城三宝”—佛头井、半步桥、无影树,神奇瑰丽;当地特产龙凤贡面的传说俏丽动人;土生土长的运河大秧歌美不胜收;历史上的名胜“绿柳清波”“卫水飞帆”“斜阳古渡”“南埠商舻”等让人浮想联翩。1945年7月,故城县全境解放,在郑口镇建立起了新生的公民政权,县政府驻地迁入郑口镇,从此,故城镇也结束了它1000多年县城的历史义务,成为故城县的一个普通州里
(转自:衡水文广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