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鼓浪屿闽南华侨建筑最集中的地方。
鼓浪屿是厦门西南方一座1.78平方公里的小岛,作为中国最早的公共租界之一,鼓浪屿吸引了浩瀚华侨在这里建房,岛上的一座座洋楼渲染蓝天碧水,充满了异国风情。
由于这些俏丽的建筑,2005年,鼓浪屿曾被我们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城区”。
拍照/朱庆福

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 撰文/萧春雷

建南私房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

闽南人的鼓浪屿:集全闽南精英、财富打造的小岛

20世纪上半叶,闽南村落庄很不安宁,军阀、强盗专横獗,时常发生侨眷被绑架和打单的事宜。
许多华侨选择在鼓浪屿建房。
据大华侨林路的后人林祖泽师长西席说,林路虽然在南安建了豪华大厝,但也在鼓浪屿田尾拥有两处私邸;黄秀烺把家族墓园筑在晋江老家,自己却住在鼓浪屿的海天国构。
事实上,鼓浪屿最好的洋楼,都是闽南各地华侨建造的,例如容谷别墅,是晋江籍菲律宾华侨李清泉建造的;亦足山庄属于同安籍越南华侨许汉。

鼓浪屿之以是受到华侨青睐,由于它是公共租界,能供应安全担保,更集中了全闽南最好的学校、医院、银行和通讯举动步伐,生活舒适便利。
鸦片战役之前,鼓浪屿是个人烟稀少的平凡小岛,只有几个渔村落。
1841年至1845年,驻扎在鼓浪屿的英军病去世多人,英国人乃至称“鼓浪屿是一个最不卫生的地方”,对租借毫无兴趣。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役之后,各国在鼓浪屿建领事馆、别墅,渐次开拓。
1902年,鼓浪屿成为公共租界,并成立工部局管理行政公共事务,鼓浪屿的培植进入高潮。
绝大多数华侨建筑,都是公共租界时期建造的。

黄家花园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由一个1.2万平方米的大花园、三幢豪华别墅组成,结合了欧陆建筑和南洋殖民地建筑风格,1925年建成,属于印尼华侨黄奕住的家当。
故意思的是,这么豪华的别墅,听说每块挂镜上均刻有三件理发工具:剃刀、须刷和掏耳筒。

黄奕住是传奇人物。
上世纪40年代,闽南一带盛行说:“要想富,学黄奕住。
”把他当成榜样。
黄奕住出生于南安屯子,12岁学理发,挑着剃头担子走村落串乡,人称“剃头住”。
17岁下南洋,最初还是一副剃头担,接着换货郎担、咖啡担,再开杂货店和日兴商行,末了把握机遇做蔗糖买卖发了家,成为巨商,1919年定居鼓浪屿。
有学者认为,他至少带了2300万美元返国,是近代华侨投资海内企业的最大实业家。
黄奕住在上海、天津、广州投资创办了很多公司,对付厦门来说,最主要的却是他的房地产公司建了160多幢房屋,他的自来水公司让人们用上了方便而清洁的水,他的电话公司让人们享受了便捷的通讯做事。

同一期间在鼓浪屿大建别墅的还有祖籍南安的黄仲训。
他从前在厦门住过,中了秀才,1901年赴越南帮忙父亲做生意,1913年携巨资回鼓浪屿购地,先后建造了五六十幢别墅,个中最有名的是西式风格的瞰青别墅和西林别墅。

鼓浪屿的文化密码,每每隐蔽在这些有趣的建筑细节当中。
画面中的这个拱门是西式的,墙上装饰的佛手、竹节却完备是中国式的。
可你却并不以为突兀,大概由于中华文化本身便是一种领悟的文化吧。

由于瞰青别墅,黄仲训在厦门声名扫地。
去日光岩的游客会创造,岩壁间黄仲训的摩崖石刻特殊多,这是由于他的花园原来包括了日光岩一部分。
黄仲训是文人,在自家花园题诗刻字本来没什么,但他不合在一块有圆孔的岩石上题写“郑延平水操台旧址”。
鼓浪屿热心公益的人看了,认为黄仲训侵略公地,发起“延平公园预备会”,强烈哀求黄仲训退地。
直到本日,所有的文章还认为黄仲训自私自利,侵略公地。
我仔细阅读了1927年12月7日刘光谦、洪鸿儒、黄奕住等仲裁者关于该事宜的《调解见地书》,以为黄仲训十分冤枉。
事实上他的花园都有地契,并非多占;所谓郑成功水操台,是他附庸风雅,随意认定的。

可怜黄仲训,不但退出了私产,还落得了后世骂名。
龚洁师长西席的文章说,黄仲训一贯没有住过瞰青别墅,倒是1949年7月23日,蒋介石在这里过了一晚。

说说林文庆别墅吧。
我很喜好这座依山而筑的别墅,四周是荒墟,门口有株茂盛的大樟树,坐在门前石阶上,遥望波光粼粼的鹭江,高楼林立的厦门,仿佛两个天下。
从1921年接任厦大校长,到1937年厦大改为“国立”,林文庆在这里居住了16年,一手把厦大造就成东南名校。
1957年,88岁的林文庆在新加坡去世,遗嘱将自己五分之三的财产捐给厦大,包括这幢别墅。
林文庆祖籍海澄县鳌冠(今厦门海沧),1869年出生于新加坡,生平极其精彩。
他是著名年夜夫,新加坡立法院华人议员,曾帮助过康有为和孙中山,并出任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卫生司长。
很不幸,由于提倡尊孔读经,与鲁迅发生冲突,也因此成为反派角色。
前几年,我曾对厦大的朋友开玩笑:“你们厦大趋炎附势、刻薄寡恩。
鲁迅只呆过4个月,说了不少厦大坏话,却早早在校园里给他塑雕像、建纪念馆;林文庆掌校16年,为厦大散尽家财,却连尊塑像都捞不到。
”近年厦大转变了态度,2006年建了个文庆亭,2008年立了林文庆雕像,也算是亡羊补牢。

我常常想,鼓浪屿实在不属于厦门,而属于全体闽南。
这是一座集全闽南精英、财富和聪慧打造的小岛。
鼓浪屿是多么幸运啊!

鼓浪屿上的黄家花园曾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是印尼华侨黄奕住建造的。
黄家花园由三栋独立的别墅和一个占地广阔的花园构成,全体形状整洁华贵,气度非凡。
别墅前面绿草如茵的运动场听说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
拍照/朱庆福

风靡厦、漳、泉的骑楼:源自南洋的风情

当鼓浪屿的公共培植日益完善之时,一水之隔的厦门老城加倍显得掉队。
民国《厦门市志·实业志》说:“初,厦市街道狭隘湫陋,人烟稠密,因公共卫生不讲,甚至疫疠时作。
(鼓浪屿)其地清幽清洁,以较对岸,有如天壤焉。
”外国人管理的鼓浪屿具有一种示范浸染。

1918年,陈炯明率粤军入闽,对漳州进行旧城改造,大建广春风行的双层骑楼,不过两三年,市容焕然一新。
厦门人急了,于1920年启动城市改造,但阻力很大,成效有限。
1922年,泉州也开始搞市政培植,大建时髦的骑楼。

厦门的城市培植,直到1925年林国赓任漳厦海军司令,以铁腕拆迁民房和宅兆,并请周醒南主持工程,才加快了进度。
周醒南大力引进华侨成本,全面方案厦门的海堤、码头、街道、市场、公园、道路、社区和卫生举动步伐培植。
到抗战爆发前,厦门已经大体完成了从传统城市到近代都邑的转变。
本日的厦门老城区,中山路、大同路、思明路等数十条骑楼街道和中山公园,都是那个时期留下的遗产。
80多年过去了,修修补补,还堪利用。

古檗山庄是华侨黄秀在晋江东石老家建的一座巨大墓园。
全体山庄占地1.7万平方米,1913年动工,费时3年杀青,耗银25万两。
东西南北四角,分布着四座风格迥异的小洋楼,在图中的这栋小楼里,保存了190余方近代名流硕彦的题咏石刻。

有趣的是,上世纪20年代,全体闽南都被骑楼这类别致的建筑样式迷住了,争相效仿,蔚然成风。
厦漳泉三地的骑楼街都是广东人周醒南主持建造的,意味着闽南的骑楼深受广东影响。
然而,归根结底,骑楼是源自南洋的商住一体建筑,为广大华侨熟习和接管。

据我的不雅观察,漳州的骑楼更矮,多为两层,廊柱用红砖砌成,觉得很朴实;泉州中山路的骑楼为圆柱形廊脚,幽美大气;厦门的骑楼高达三四层,廊道空阔,造型和纹饰采取泰西样式,散发着浓郁的殖民地风情。

如果说厦门的骑楼比漳州泉州的更好,紧张是由于厦门的华侨资金更雄厚。
与其他地方不同,近代厦门市政培植的资金,70%以上来自侨汇。
据《近代华侨投资海内企业资料选辑 (福建卷 )》一书的统计,从1871—1949年的79年间,华侨在福建共投资房地家当0.63亿元,个中90%集中在厦门。
1959年厦门市房地产管理局进行普查,厦门私房共有l万座,个中5000多座产权归华侨所有,占了一半。
看来,闽南华侨都把厦门当成了自己的家。

大建筑师陈嘉庚:独创中西合璧的“嘉庚风格”

把陈嘉庚当成一位建筑师,很多人会以为意外,但他当之无愧。
1994年12月尾,美国后当代建筑大师迈克尔·格雷夫斯在厦门大学演讲,他的第一句话便是:“我在厦大转悠了一圈,我要说的是,你们的陈嘉庚师长西席首先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

陈嘉庚建造的不是自己的大厝,而是公共建筑—校舍。
他留下的建筑物超过100座,紧张分布在集美学村落和厦门大学。
它们具有统一而光鲜的风格,每每是一个闽南大屋顶,泰西式的墙面和构造,拼花、细作、线脚则具有闽南或南洋风格。
厦门人生动地形容为“头戴笠帽、身穿西装”,你也可以称之为半土半洋或中西合璧。
这样一种表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样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依然显得优雅、从容、热烈,散发着成熟的魅力。

陈嘉庚出生于1874年,9岁入学堂,17岁前往新加坡帮忙父亲经营米店。
1904年,他独立创办菠萝罐头厂,接着因栽种橡胶和经营干系家当致富。
1913年,他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往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10所;另设稚子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
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落”,于是又有“集美学村落”之名。
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
他以个人之力,在厦门建立起一个从稚子园到大学的完全教诲体系。

位于厦门集美的集美中学(画面左手方)与南薰楼(右手方)是嘉庚建筑的代表。
高达15层54米的南薰楼最为雄伟,主楼顶的四角亭与两翼护楼顶真个八角亭遥相呼应,宛如大鹏展翅,是集美天涯线最生动的景不雅观。
拍照/杨景初

厦门的骑楼。
骑楼是源自南洋的商住一体建筑,常日建二层或三层楼房,连成一体;底楼共同退缩而空出一条公共人行道,恰好遮阳避雨;临街正立面全成了店面,里间及楼上则用作仓储和住所,利用率极高。
拍照/王鲁闽

群贤楼群是厦大首批校舍,建于1921年5月。
最初请美国著名设计师墨菲设计,三座大楼成品字形排列,陈嘉庚认为这样会占用太多空间,妨碍日后运动场的设置,遂改为五座大楼一字形排列;他也不同意利用昂贵的入口建筑材料,主见就地取材。
结果,陈嘉庚还是按自己的思路,设计出一种中西同体的建筑。
五座大楼均为中式屋顶,檐角起翘,屋身则为拱券外廊式,范例的欧式风格。

上弦运动场边的建南楼群于1954年落成,一排五幢,至今仍是厦大象征性建筑。
中间的主楼建南大会堂为中式琉璃瓦歇山顶,有三个重檐六条垂脊,富丽堂皇,宛如宫殿;正立面为欧式毛面花岗岩墙面,门厅由四根大罗马柱擎托,显得简洁明快,肃穆持重。

集美最多嘉庚建筑。
从厦门大桥望去,沿海绿树丛中,散布着一片红砖绿瓦或红瓦白墙的低矮楼房,那是南侨建筑群、延平楼、黎明楼、道南楼、南薰楼等,与龙舟池、鳌园一起,构成幽美的群落。

据眼见者回顾,陈嘉庚建造屋子,一派浪漫气质。
他不画设计图纸,而因此步代尺,以杖代笔,凭空指指示点,一幢幢大楼就在工匠手里建造了起来。
这样的屋子能住人已经是奇迹,更大的奇迹是自成美学风格,被后人推崇。
2006年6月,嘉庚建筑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嘉庚熟习的建筑,无非是闽南传统大厝、南洋殖民地样式和泰西式楼房,他就把这些元素杂糅在一起,中西合铸。
在建筑材料上,他利用当地盛产的白花岗岩、红砖、绿瓦,从而形成鲜艳的色彩比拟。
他说:“每个民族都有他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性的建筑艺术,强同于异族而抹杀自己民族的建筑文化艺术,是没有国性的。
”可见他在建筑上有自己的追求。

陈嘉庚倾家办学,把最壮丽的建筑全部捐献给了社会,这种境界,远远超过了衣锦回籍的传统不雅观念。
每次瞩目嘉庚建筑,我都有所触动,被一种崇高的人格唤醒。
建筑是有灵魂的,缔造者总是将自己的精神气息贯注个中,造诣其最深奥深厚的美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嘉庚建筑的确是至高无上之作。

侨乡“番仔楼”: 讲述着一个个衣锦回籍的故事

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落的林路厝,是新加坡华侨林路于1908年亲自设计建造的。
林路厝是一排四座红砖大厝,气势恢宏。
林路厝的特色在于增加了楼层,旁边护厝均为二层建筑。
最东头那幢大厝,两侧护厝为二层八角形,主厅堂和东西厢房都建有二层阁楼,显得特殊高大。
竖向空间的楼层变革,是林路从泰西建筑里移植过来的。
建筑前边原为戏台,现在成了晒台。

近代以来,在传统的红砖大厝中间,溘然呈现出许多充满他乡风情的小洋楼,闽南人称之为“番仔楼”。
番仔楼是华侨荣归故里的标志,既表示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崛起,又表明了他们的分外身份。
他们须要一种不同的空间措辞宣示自己的存在。

有些华侨仍旧建造传统的官式大厝,但是在拼花、雕饰等细节方面或多或少融入了南洋元素。
建于1904年的龙海市石码杨家大厝,屋主为印尼华侨杨世泰。
一眼看去,这是幢闽南传统民居,但是细究起来却有许多特异之处。
例如门墙的贴面瓷砖来自印尼,图纹新奇;石雕故事里涌现了泰西人形象,络腮胡子,叉着腰。

更多人在侨居地生活久了,能够欣赏南洋殖民地样式的建筑,就在家乡仿建。
晋江檀林村落的春晖楼,是菲律宾华侨许友超1946年为母亲建的,正立面两层外廊各有6根罗马式圆柱,檐口上装饰山花,洋气扑鼻。
许友超12岁随叔父南渡菲律宾,做生意致富,当选为马尼拉中华商会会长,1933年底19路军发动“闽变”,约请许友超出任厦门首任市长,后重返菲律宾做生意。
小洋楼代表了房屋主人的财富、身份、地位和生活办法。

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落的林路厝,是新加坡华侨林路于1908年亲自设计建造的,中西合璧,别具一格。
当地有一句民谚:有林路富,无林路厝。
意思是你可能和林路一样富,但不可能有林路这样的大厝。

大厝里住着林路的曾孙林祖泽夫妇。
他们给我看挂历上徐悲鸿1927年画的林路76岁油画像:蓝天白云,一个黑衣白袍的银须老人执扇而立,精神矍铄,瞩目前方。
听说,林路出身贫寒,年轻时在码头做搬运工,有天躲在商船上去了新加坡,后来认识一位美国建筑商,包到一小部分工程,从此发迹,承建了新加坡许多主要建筑。
他在老家为自己建厝,倒是本色当行。

一样平常来说,番仔楼借鉴南洋建筑风格,每每表示在三方面:一是正立面檐口上加一个山花,如许友超的春晖楼;二是建楼层,如天一总局;三是建外廊,或一壁、两面,或四面回廊,如鼓浪屿上的海天国构,这幢房屋是晋江籍菲律宾华侨黄秀烺于1921年建造的。

黄秀烺在晋江东石老家还有座巨大的墓园,叫古檗山庄。
山庄按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山门、正门、半月形莲池和黄氏家族10座茔墓。
墓茔隆出地面,用白花岗岩叠起,具有明显的泰西墓葬特色。
那天我赶到山庄门口,暮色已经降临,卖力人黄金钗师长西席拿了两只大手电筒照明。
夜色中,木棉树变成沉默的疏影,空旷的古檗山庄显得清冷,寂静。
黄秀烺在《古檗山庄题咏集》上写道:“异日百岁之后,归骨于此,吾子孙祭于斯,奠于斯,绵绵延延,守而不失落。
”多么强烈的中国情怀!
1925年,他病逝于鼓浪屿,尸首归葬于古檗山庄,算是了却了心愿。
不过,据其宗亲黄金钗师长西席言,黄秀烺的子孙多在国外,守是谈不上了。

每一幢番仔楼,都是一个生离去世别、背井离乡、白手起身和荣归故里的故事;每一幢番仔楼,都见证了闽南人对付异族前辈文明,从抵触到接管、欣赏、追随的心态。
大概由于远涉重洋已经成为宿命,闽南人的心胸与视野比较开阔,不管泰西南洋,只要以为好,就把它放进自家的大厝里。

天一信局与侨汇:连接华侨与故乡亲人的纽带

历史很随意马虎被遗忘。
天一信局,这家频年夜清邮政局还早创办十几年的民间邮局,总部设在九龙江入海口北岸,漳州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落。
记得它的,如今只剩下一些集邮爱好者了。

流传村落挺大,街道极窄,两旁夹杂着俗丽的新居和破落的古厝,偶有一两座近代建筑。
末了涌现的天一总局大楼,风尘仆仆,风雅的南洋情调,仿佛鹤立鸡群。

天一信局现存三座建筑。
苑南楼建于1911年,拱券式外廊建筑,二层,后院为闽南民居。
北楼和陶园建于1921年。
陶园实在是后花园,已成荒墟,残余一座供园丁和仆人居住的软弱洋房。
北楼最壮不雅观,二层砖木构造,正立面装饰了西式山花,前后为拱券式外廊;门墙上的装饰,中西杂陈,既有花草果蔬,又有泰西婴孩的浮雕头像;建筑内部,中间一个大院落,回廊环抱。
天一总局办公楼原设在苑南楼,后移至北楼。
至今北楼门扇玻璃上还留着“办公重地、闲人免进”的字样。

三座建筑都住着郭有品的后人,已经传到第五代、第六代了。
住在陶园楼上的徐老太太,是郭有品宗子郭行钟的最小儿媳妇,也已经81岁了。
她说自己1958年嫁入郭家。
她的房间里,挂着一幅郭有品的黑白照片,年轻得像徐老太太的孙儿,容貌清秀,双眼炯炯有神。
郭有品创办天一信局的时候,只有27岁;他1901年染病去世,年仅48岁。
天一信局是漳州最早、闽南最著名的侨批局。
侨批局是侨乡特有的一种邮政金融网络。
闽南语把信读成批,侨批便是侨信。
华侨常日都随信附寄款项,也便是侨汇。
以是侨批局处理的实际上是南洋华侨与闽南老家之间的银信汇总业务。
当年,侨批一到,天一总局就在屋顶上升起天一旗,周围村落落的侨眷见了,相互奉告,纷纭前来领取或打探外洋亲人的。
未领取的,天一信局越日会派人分别投送。

闽南地区很早就开始向外洋移民。
闽籍华侨又以闽南籍为主。
大多数闽南家庭都有些华侨关系。

放洋的主力是青壮年男性。
他们在异国落下脚,就要想办法把积蓄寄返国内,用以赡养父母家庭,买田起厝。
19世纪中期海内还没有邮局和银行,于是产生了水客,一种专门携带银信往来南洋和原乡之间的职业,依赖提取一定比例的工钱为生。

郭有品17岁前往吕宋做生意,不久就成了一名深受华侨信赖的水客。
1880年,他在老祖传播村落创办天一信局。
在一次押运侨汇途中,船遇台风沉没,郭有品获救后变卖田产,凭衣袋中仅存的名单逐一赔付。
这件事提高了他和天一信局的信誉,买卖逐渐兴隆。
为了防止侨汇遗失落,郭有品将在菲律宾收到的侨信交由客轮邮寄返国,银款则通过汇丰银行汇兑寄回厦门,再雇工投送。
他还制订制度,汇款数额写在信封上,并注明“批工×元×角×仙”,严禁信差向侨眷索取小费。
后来,他在厦门、安海开设了分局,买了两艘小汽船在流传、厦门与安海三地通邮。
郭有品去世后,其宗子郭行钟接管天一信局,并发扬光大。
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但最初几年,近半数的厦门邮件还是寄往天一信局的。
1928年,天一信局停业。

天一信局后花园的大门也是一个中西合璧的范例,高大的西式拱门上,既装饰着中国传统的龙凤图案,也有伊斯兰风格的浮雕。
天一信局是福建第一家侨汇局。
20世纪初是海外侨汇高峰期间,每年从外洋源源不断汇回的巨款,坚持了闽南各地侨眷的基本生活,并促进了侨乡的基本培植。

南洋风格的天一总局大楼象征了一个时期。
闽南人当仁不让地走向海洋,在异国他乡费力劳作,艰巨创业。
而侨批,则是他们与故乡亲人最坚韧的纽带。

本文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05期,撰文 / 萧春雷 拍照 / 王宁 等 任务编辑 / 耿菲琳 图片编辑 / 王宁。
如果你喜好这篇文章就请转发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