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位于沈阳东北大学浑南新校区,是建筑学院、创意文化学院、国际互换学院的传授教化楼。校园方案由日本设计公司设计,采取严谨的轴对称布局。
作为中央区四大学校群之一,该项目受到校园方案的严格掌握,哀求四大学校群均由三座带有庭院的方形建筑组成,形成具有良好外不雅观的格局。就像汉字“品”一样。一期工程将在中轴线附近建筑两栋方形建筑,一栋四层高,一栋六层高。面向中轴线和校门的立面必须与线路对齐,并采取红砖建造,以继续老校园的传统风格。
作为文学院,特殊须要一个开放、共享的空间。受校园方案严谨细致的限定,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多样性,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寻衅。
设计的策略是“立面与体量分离”,即将方案严格掌握的立面作为独立元素,与建筑体量分离。这种分离创造了变革的机会,并带来了立面和体量各自发挥浸染的清晰逻辑:立面知足校园统一形象的需求,而体量则摆脱了限定,创造了一个开放、开放的空间。自由的环境。
当体量变得自治后,我们将北体量进行一定程度的翻转,在体量和立面之间形成两个有趣的楔形灰空间。同时,这也将原来该当咬合的两个方形体量分开,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一条步辇儿道。这条路径是我们设计中的另一个主要考虑成分。在设计初期,我们对校园的人行交通进行了综合剖析:校园北门外将培植一个地铁站,而校园的西南角是学生的生活区,因此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步辇儿街。未来两点之间的行人流量。有鉴于此,我们希望在它们之间供应一条捷径。
由于该大楼将在沈阳建造作为范例的寒冷地区,如何增加室外空间的活力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寻衅。我们用布满三角形天窗的屋顶遮蔽灰色空间,不仅可以遮挡雨雪,还可以供应有趣的光影。两个体量之间的楔形灰色空间之一是人行道的一部分;一个在北面,恰好契合创意文化学院的大、中、小型事情室。三个事情室的屋顶构成了一个梯田平台,可以作为师生作品展示的室外空间。在院内空间的处理上,我们将大报告厅设置在六层庭院建筑的一层,并将活动平台抬高至屋顶,减少了庭院的进深,增加了采光。此外,庭院通过一条从内院穿过梯田平台到达地面的路径与最高的露台相通。这样,室外空间的活力就得到了最大化。
在立面措辞和材料选择上,我们求新又守旧。在与体量分离的立面方面,我们提取了老校区科技学院最经典的元素,并将其运用到新建筑面向主入口广场的东立面;立面按照方案采取红砖砌筑,回应师生对老校园的情绪诉求。对付体量本身的立面来说,基座也是用红砖建造的,以形成一定的联系,而其他部分则以功能性窗户为主,并漆成白色,以实现当代的外不雅观。采光哀求较低的空间采取三角形凸窗,造型活泼,既可作为展示窗,又可作为安歇场所。
一座带有步辇儿道的开放式建筑,与严谨的校园方案相结合,同时又保留其内在的多样性,这便是我们这次考试测验给出的办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