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文明愿景仿佛白日浮梦,在工业机器精确、严密的操持下,汽车、轮船与飞机等“铁皮怪兽”上天入地,巨大的钢筋铁骨挤压着空间。而以高新技能为灵魂与内核的高技派建筑师们以此为线,编织涌当代城市的丛林。
——《双城记》狄更斯
两次工业革命在人们的内心划下刻骨的精神印记。那些摆荡着巨型钢铁手臂的装置以及喷吐着烟雾与汽浪的烟囱,无不表示着人类的聪慧结晶。上帝逐渐失落去声音,人霸占了“造物主”的位置开始开天辟地,“高技派”建筑风格正是于此时兴起。上世纪20年代,在发动机震耳欲聋的轰鸣中,裹挟了蒸汽与尘埃的“机器美学”(The Machine Aesthetic)出身于世,并由建筑界的灵魂人物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建筑领域率先提出倡导。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句名言由柯布西耶在专著《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中提出,既具石破天惊般划时期的锐利,也引起了诸多争议。同期间的当代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便对此不以为然。在其理念中,建筑应该与自然领悟,而非成为天地间如巨型机器怪物般的存在。他说:“好,现在椅子成了坐的机器,住宅是住的机器……我还可以说,民气便是一个血泵。这不叫人骇怪吗!
”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Unite d’Habitation)
但究其根本,柯布西耶的深意并非如此。机器经由人的意志被操纵,住宅则同样应做事于人的居住体验与需求,个中被忽略的人本情怀才是众人对之误读的部分。这一点在柯布西耶的著名大型项目“马赛公寓”(Unite d’Habitation)中显而易见。
他并未将大体量的公共住宅呈水平面铺开、拓展住户容量,而是不走平凡路,以“垂直花园城市”理念打造出可容纳1600名住户的高层建筑社区,并首创性地将更多公共空间移至屋顶,使人们得以拥有餐饮、娱乐及聚拢的社交场所。房屋不再只是落脚之地,而是生活的归处。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由柯布西耶奠基的第一代机器美学是古典主义建筑向当代主义建筑过渡后的产物,强调通过技能提高建筑的便捷度与利用效率,完备按照功能需求进行设计,并打破传统建筑样式的约束、打造如机器般理性且合理的形状。
彼时,这一美学理念也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德国当代主义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以及其首创的包豪斯美学。他们在机器美学道路上的探索虽十分有限,却依然将这一艺术趋向留存在历史中,并为高技派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根本。
彼得·贝伦斯设计的通用电器公司透平机车间
铁骨作皮囊
上世纪60年代,摇滚乐、波普艺术与科幻电影等文艺潮流深受被视为“垮掉的一代”的年轻群体喜好。人们对未来天下的诸多抱负充满科技感,建筑界也应流而上。彼时,城市的不断扩展与人口的膨胀对方案与建筑设计提出了全新的现实寻衅。随着当代前辈技能的进一步发展,高技派步入“第二代机器美学”阶段。
比起第一代机器美学,这一期间的高技派更方向于极度理性主义美学。他们强调建筑形式的运动性,设计显得轻巧、灵巧。个中最为光鲜的特色,则是建筑构造的表皮化。
堪称辉煌精品的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央(Le Centre Pompidou)可谓将这一特色发挥到了极致。五颜六色的管道与钢铁编织的框架作为建筑的骨骼本应被藏于外墙内,却被建筑师里外颠倒,直接覆于建筑体之上。
设计蓬皮杜艺术中央的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与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皆为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同时也是高技派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随后,罗杰斯在劳埃德大厦(Lloyd's Building)项目中将这种偏执般的机器美学愈加放大。骨架外露自不必说,在强调与表现建筑细部方面,他偏爱利用玻璃、钢材等当代建筑材料,并严密把控节点布局的精确性。同时,预制构件在个中的大量利用降落了制作本钱,且加强了其精度,机器美感得以充分表示。
而60年代初期呈现的英国“建筑电讯派”(Archigram)的高技理念则更具浪漫色彩。以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Peter Cook)为首的六名建筑师将反对威信、支持消费主义作为主题,呼吁摆脱现实的限定去探索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并怀抱着对科技的武断崇奉,在建筑界掀起一股未来主义风潮。
在建筑电讯派的理念中,“动态”“灵巧”与“即时”是不容忽略的三个关键词。他们提出的诸多未来城市的构想无不迎合了快节奏的消费主义文化需求。个中著名的“插接城市”(Plug-In City)观点以巨构型建筑为根本,不再将人的寓所视作固定不动的房屋,而是融以“胶囊公寓”的构想,令房间舱化。
如此一来,每个房间都可作为大型魔方中的一小块碎片,作为小整体按照需求随意游走、迁徙。这一理念不由让人想起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著名的“中银舱体大楼”(Nakagin Capsule Tower),或许其设计理念最初正来源于此。
建筑电讯派另一有趣的构想为“步辇儿城市”(Walking City)。在其蓝图中,这一类型建筑身形如钢铁巨兽,能够依赖大型机器腿自行移动,并在与其他类似城市相遇时,彼此伸出管状机器连接装置进行互换或补给,仿佛从科幻电影走入现实的梦魇。
建筑电讯派的乌托邦式抱负无疑是高技派极具个性与象征性的风格之一,然而其过于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想象令他们的方案难以落地。直至2003年,彼得·库克才将“插接城市”的构想变成现实——具有强烈未来主义风格的奥地利格拉茨当代美术馆(Kunsthaus Graz)。
温情脉脉的新生
迈入上世纪80年代后,时期的发展逐渐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开始认不出自己生活的天下,高楼林立的冰冷城市不含一丝温度,污染随处可见。高技派的弊病也日益显露,其主见不断被诟病”缺少艺术性和人情味”。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在居住空间里触摸到生活的优柔,诗意栖息。
由此,建筑审美开始扩大、交叉并领悟,高技派也不断探索更多可能性。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便是个中范例。在坚持利用钢架与高科技材料构件的同时,他还极力践行着“高信息、低能耗、可循环和自调节性”的绿色生态设计不雅观念。从喷鼻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到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视觉效果及室闺阁外调节气候温度的生态系统,都将人文关怀保持到底,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也被视作“天下上第一座高层生态建筑”。
福斯特曾表示:“我认为建筑该当给人一种强调的觉得,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给人带来宁静。”由其设计的苹果新总部大楼以几何圆形的平滑弧度为建筑增长一丝温度与亲和力,纯净的曲面玻璃幕墙彰显出简约而精细的美感。
从冷峻、生硬且稍显激进、暴力的纯粹机器美学,到如今大气、通透并不乏艺术文化气息的温和风格,高技派超越了对建筑勾留在浅层的审美视角,从强势走向优柔,终极造诣了我们现在目光所及的城市之林。作为塑造人与文明的艺术,建筑始终须要些许温度与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