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蔡蒙吉故居遭遇大水侵袭后大面积倒塌。袁群华 摄
梅州,素有“文物由来最高级”的美誉。此前梅州“6·16”特大暴雨磨难给“岁月已留痕”的古建筑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古桥、古民居等不可移动文物毁损的频出,闻者揪心,见者落泪。
洪灾过后,梅州干系部门、社会各界迅速行动起来,展开了一场文物灾后修复事情。如何确保“修旧如旧”、长久有效?资金难题如何办理?日后如何提高古建筑抵御磨难能力,做好灾前预防事情?这些成为梅州“受伤”古建筑修复的主要课题。
受损严重
蔡蒙吉故居只剩门楼
一场大暴雨,给梅州带来罕见的洪涝磨难。
6月16日15时许,蕉岭县南磜镇河流水位暴涨,村落屋二楼都被水浸。村落里的百岁老人说,“从没见过这样的大水”。
据理解,南磜镇石寨村落近一半的房屋倒塌,个中就有400多年历史的石寨土楼。当地村落民回顾,现场伴随着一声沉闷的巨响,石寨土楼的一角溘然倒塌。
岁月留痕,难抵大水侵袭,破碎的砖瓦和木头散落一地。
有800多年历史的蔡蒙吉故居,平远县最完全、规模最宏伟的围龙屋丰泰堂……因此次大水打击,平远、蕉岭、梅县多座百年古民居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图为倒塌前的蔡蒙吉故居。袁群华 摄
据理解,今年是近年来梅州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涉及范围广、数量多。受损文物中,古桥梁被冲毁和古民居垮塌较为严重。
“据目前统计,梅州受灾地区遭遇损毁的古民居有140多座。”梅州市古民居研究会会长温亮兴说,古民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当地文化传承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次灾情给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会带来严重的丢失。
据温亮兴剖析,洪灾作为一种自然磨难,毁坏力不容小觑,古建筑构造和材料每每具有一定的分外性,本次大水致坍塌破损的传统建筑多为土砖墙或纯黄泥夯筑墙体,因被雨水浸泡韶光过长,软化后拉动楼板、屋顶等倒塌,木材受潮后变形、开裂,滋长霉菌,对整体构造和利用安全都会造成威胁。
古民居灾后修缮,成为当地大水退后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不用问,必须修。”蔡汉寿不仅是蔡氏后人,同时也是蔡蒙吉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他见告,蔡蒙吉故居有着重要的文化代价。
据理解,蔡蒙吉故居正在报告省级文保单位,这次洪灾后唯一保留完全的是门楼,别的部分大面积坍塌。
蔡蒙吉出身书喷鼻香名门,有“一门三进士”佳话;他被誉为“梅州第一神童”,十二岁考中进士;他变卖家产抗元以身殉国,得到文天祥夸奖;他捐出家乡地皮,在梅州首创义学先河……蔡汉寿表示,蔡蒙吉故居可以说是梅州当地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主要的历史意义。
该故居还是蔡福粤由福建武平迁至梅州松源开基的祖屋——蔡氏祖祠。“梅州蔡氏开山祖师福粤公的后代有近百万人。”福粤公宗亲联谊会副会长蔡妙云说。
得知故居坍塌,蔡氏宗亲们酸心惋惜。大水过后,不少后代纷纭回到松源,见到破败的故居都湿了眼眶,宗亲们都表示定要进行重修,目前已成立蔡蒙吉故居重修工程委员会。
从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理解到,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正积极推动蔡蒙吉故居的修缮事情,前期国家、省、市、区文物部门均到实地调研受灾情形和辅导修复事情。
“我们会按照文物保护法制订详细的勘察设计方案,近期将约请专家去现场论证,确保‘修旧如旧’,不违背文物保护的原则。”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遗艺术股干系卖力人肖志彬说。
开展修复
要重实效也要长效
文物的灾后修复,首先要办理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蔡妙云坦言,目前最困难的便是资金问题。“我们第一韶光发布募捐倡议书,得到各地宗亲积极相应,但目前召募到的资金并不多,根据文物专家的估算,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肖志彬同样表示,资金是目前较大的困难,干系部门已向省文物部门、宣扬部门报告了修缮资金,但这次受灾范围广,受损的文物也多。
据悉,梅县区目前已排查16处不可移动文物受损,已报告灾后中心预算投资,今后将根据资金拨付情形,根据专家建议开展修缮事情。
这次受灾的古民居中,受损较为严重还有“低保”古民居、“无保”古民居,它们是比国保、省保级别更低的市、县级文保单位,以及尚未纳入文保单位的“无保”文物,报告修缮资金更为困难。
据理解,福建龙岩上杭县也受这次特大暴雨打击,有“客家第一祠”之誉的李氏大宗祠发生大面积坍塌。值得光彩的是,2021年,福建省文物局试点“文物保险+做事”项目,探索政府、商业保险、第三方专业科技公司共同参与文物保护,李氏大宗祠正是试点之一。遭受水灾后,保险公司与技能职员及时监测到灾情,灾后第一韶光赶到现场,开展善后处置事情。
“文物保险+做事”的探索实践是有益的,在这次灾后修复中将发挥应有浸染。对付同样拥有浩瀚客家古民居的梅州来说,这一新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以便更好地应对灾险情形,做好文物保护事情。
连日来,关于古民居的灾后修复事情,从国家层面到市(县、区),各级动作频频。
7月1日,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文物建筑处副处长佘向军率队先后前往南磜镇石寨土楼和新铺镇谢晋元故居,实地调研文物受灾情形和辅导修复事情。
7月13日,梅州举行梅州传统建筑灾后修复研讨会,专家学者们群策群力,环绕传统建筑灾后修复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古建筑修复是一项繁芜且风雅的事情,须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要考虑修复本钱、周期、安全性等,这样才能确保修复过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温亮兴说,针对大水造成的古民居损毁,梅州市古民居研究会免费开通修复咨询,为群众解答迷惑。
针对近期我国南方多地持续涌现强降雨,部分地区发生洪涝和地质磨难,文化遗产安全问题易发高发,7月22日,中共中心宣扬部、国家文物局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汛期文化遗产防灾减灾救灾事情的关照》(下称《关照》)。《关照》明确指出,发生重大自然磨难和文化遗产危害的地方,要尽快开展受损文化遗产的修缮修复和挡水防淹、防洪排涝等举动步伐改造,避免文化遗产“受损即消逝”。
当前,梅州干系部门正积极开展对文物受损情形的统计、勘察事情,在后续的修缮、修复的详细操作中,确保“修旧如旧”的同时,又能长久有效。
预防在先
提升抗御磨难能力
面对磨难,难道真的束手无策吗?实在不然。
自然磨难的力量不可小觑,但若这天常对这些古民居进行“体检”“会诊”,加强保护活化利用,能否降落、减轻乃至避免磨难对付文物的危害?
这一话题引发了不少专家对古民居日常保护的关注,也引起了干系部门对文保单位活化利用的思考。
梅州市古民居研究会研究员、梅州市地方志专家库成员李锦让直言,目前梅州的古民居大部分没有被列入四级文保单位,“即便是文保单位,也未完备做到活化利用,不过是把它们‘圈’起来,并未‘活’起来,这是一种低效保护,乃至是毁坏性保护。”
“我认为对古民居的保护要有‘治未病’中医思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李锦让建议,定期给古民居进行检测维修,及时修缮小问题,如果创造存在构造受力问题,则要尽快做好整体方案,为古民居加筑安全防线。
目前,“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中已达成共识。据理解,在一系列文物保护干系的主要规范与文件中都明确提出,文物保护行业要从以往纯挚看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并重的保护办法转变。
业内人士认为,保护文物不仅在磨难之时,更在日常之中。应急方法并非长久之计,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历史悠久,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等成分影响,“自我保护樊篱”不断退化,平日里的预防性保护方法更为关键。
在我国古代,就有对建筑物进行预防性保护的传统。
都江堰有“岁修”制度,每年冬春之际进行河道清修工程,防治河道淤塞;在宋代军制中,专门设置“壮城”卖力保护修缮城墙;明清期间,各种主要建筑物的“岁修”制度依然存在,包括定期检讨和日常掩护;民间也有针对房屋掩护修缮的“捉漏”习俗。
作为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文物面临着自然成分和社会成分带来的潜在毁坏风险。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专家都不谋而合强调了“预防性保护”的主要性并给出建议。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谢小康表示,不仅要尽快对古建筑进行整体质量评估,整理出一份可行性报告,更要从调查中得到启迪,反思并总结造成古建筑损毁的缘故原由。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指出,在修缮的同时也要遵守基本的修复规律,掩护事情应该把防洪、防震等成分纳入考虑范围当中。
《关照》指出,为提高戒备能力,各地要建立健全会商研判、信息通报、预警发布等事情机制,形成中长期文化遗产防灾减灾救灾事情方案;组建文化遗产保护应急相应专家军队;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浸染,常态化网络文化遗产安全风险隐患线索。
一场惊惶失措的大水,巡检了梅州古民居的生存现状。
面对未来可能涌现越来越多的极度景象,如何提升文物抗御自然磨难的能力?这次大水除了对梅州文物造成影响,更敦促着梅州探求答案。
声音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调研组:
抓紧抓好文物防灾减灾救灾事情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文博单位要将文物防灾减灾救灾事情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一是要真实准确地对受灾文物进行应查尽查,及时报告文物受灾受损情形,定时报送灾情统计信息及受损照片,并采纳有效方法抢险救灾。
二是要科学制订灾后重修的整体方案和重点文物的保护维修方案,全力搜集、保存好文物构件,坚持“修旧如旧”原则,积极组织文物修缮、修复。
三是要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文物修缮事情,更新展陈内容,创新办法方法,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使修缮后的文物能够更好地展现其历史代价和文化魅力。
四是要加强文物防灾减灾体系培植,积极排查风险隐患,探索完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文物抗灾能力。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
保护古民居应考虑防洪防震等成分
首先要调查清楚梅州现存古民居建筑的状态,无论是在开拓还是在保护,或是受到严重损毁,都要有清楚的认知,如此才能结合梅州实际,与时俱进开展保护。在修复材料的选择上,可以考试测验利用新材料、新科技,通过剖析古民居建筑详细受到的地质侵害来选择,做到详细问题详细剖析。
当前,梅州拟方案出台中央城区滨水临山区域方案管理规定。等到这个新规正式颁布后,中央城区古民居修复可按照干系规定实行。实际上,传统的古建筑依山傍水,没有大面积的空地,以是碰到极度景象是很难抵御的。估量新规定对房屋与山水之间的间隔将做出详细哀求,这也是给我们提了一个醒,纵然去做掩护、修缮,也要把防自然磨难放在考虑的范围内。
梅州市古民居研究会研究员、梅州市地方志专家库成员李锦让:
摸家底、治未病、下对药、找出路
一是摸家底,职能部门要把梅州古民居遗存的数量和现存情形调查清楚,除了四级文保单位外,别的古民居也需分类造册。对付灾后受损的古民居,需尽快开展情形统计以及勘察事情。
二是治未病,对古民居的保护事情来说,应看重日常修缮保护,定期检测和维修,前瞻性地做好排查、预警、戒备等事情,采纳加固、支顶、围挡、遮盖、排水、防渗等有效排险方法。
三是下对药,根据受灾危害情形进行追溯倒查,除了自然磨难,职能部门需反思今后做好哪些方面可以减轻或避免危害,在不违反文物保护法的条件下因材致用,提高古民居防潮、防震、防火、防水等能力。
四是找出路,最好的保护便是利用。客家古民居的活化利用一样平常有商业开拓、文化做事、专题展馆三种形式,如泰安楼变成旅游景区、林风眠故居内开设展馆、钧质楼与仁寿庄活化利用为民宿,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效。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汪思婷
演习生 孙静海
【作者】 汪思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