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说:“结交多老苍。
”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喜好结识先生长西席
学自然科学,要越来越跟上新东西;学文史的,却是要越来越知道旧东西。
因而,随着年事的增长,每位文史先生长西席,都是一个宝光内蕴的存在。
我在成都的启蒙老师赖皋翔师长西席有一个更好的比方,他说:近代学人是一座座桥梁,只有通过近代人的接引,才能走到河的对岸去,看到吾国古典传统俏丽的风景。
唯其如此,除了皋翔师及业师清园王师长西席以及祖保泉师长西席之外,我还跟选堂师长西席在喷鼻香港访学三个月,跟迦陵老师在温哥华的UBC问学一个月,暑期里多次往苏州大学向梦苕庵钱师长西席请教诗学,在杭州上海以及威斯康星多次跟随林毓生师长西席问学求教,其他亲聆、面晤过的前辈老师亦多矣。
然而,却没有见过程千帆师长西席,只是通过信,以及约请程师长西席为我的博士论文写评阅书;尤其是,我在安徽师范大学读书三年,芜湖离南京很近,却一贯没去拜会程师长西席,这是什么缘故原由呢?

程千帆师长西席是我十分崇敬的前辈学者。
他的书我是反复拜读的,我在芜湖读书的时候,实在很想去拜访一下程师长西席,就给我在成都的赖老师写信,请他推举一下。
我知道程师长西席在成都的时候,与赖师长西席有交往,曾赠他《文论十笺》,并称许赖师长西席的骈文写得好。
赖师长西席新出版的文集,收入了程师长西席给赖师长西席学生的信,回顾说:

南宁迦陵建筑设计 设计原则

五十年前,流寓成都,尝预翁互换之末。
忆读其所拟《吴又陵墓志》,叹为晋宋高文,容甫往后一人而已。
何期世变纷繁,遂不相见,思之怆然。

信中对赖师长西席的文章有很高的评价。
赖师长西席的诗集,也收入了别后的赠诗《寄怀程千帆武汉大学》:

浩荡荆扬水,分流望九河。

推心成气类,行国怨风波。

酒忆郫筒饯,愁赓楚调歌。

武昌今日柳,相对意如何?

第五句是十分美妙雅切的典故。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之一:“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
”仇注略云:“成都府西五十里,曰郫县,以竹筒盛美酒,号为郫筒。
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喷鼻香达于竹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
”苏轼《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
”可以想见赖师长西席与程师长西席“气类”相通、推心把酒的昔日风骚雅集。
诗中当然也有对付程师长西席后来在武汉所经历的风波的同情慰问。

但是当时赖师长西席给我复书说:要去见程师长西席很好,但要靠自己的成绩,自己用作品来推举,而不是让任何其他的人来推举。
赖师长西席把写推举信这个事情,看得很重。
后来我把我揭橥在《学术集林》写陈寅恪诗学的一篇文章寄呈程师长西席,师长西席很快就复书,而且细心地创造我的复印件少了一页。
后来程师长西席还把我写信这件事情,写入了《桑榆忆往》这本书中,表达他对老友的忆念。
这个事情让我十分冲动。
当然我那时已经离开安徽,不久程师长西席就辞世了,失落去了当面请教问学的机会。

程千帆与当年武汉大学老学生漫谈(1981年)

本日看来,我从程师长西席的书里得到很多。
但紧张是三个很主要的东西,第一个是对宋诗的重新认识。

当代的古典诗歌研究界,受当时政治空气的影响,是看不起宋诗的。
《读宋诗随笔》列举朱熹《不雅观书有感》二首,程师长西席在批驳中说:“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以是只宜于写景抒怀而不宜于说理。
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
由于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岀来,从而使得它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
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每每是引人入胜的。
因此,古今诗作并不缺少成功的哲理诗……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生动,免于结束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教化每每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一旦迎刃而解,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清闲。
这两首诗以光鲜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所悟的道理,既具有启示性,也并不缺少诗味,以是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这里的“有人以为”,当然大家心里都很明白指谁。
当时能有这样的批评,十分不易。
后来,程师长西席在1979年创刊号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揭橥了《韩愈以文为诗说》,明显便是与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的绝对不雅观点,唱了一个反调,这表现了他在学术思想上特立独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程千帆师长西席表彰宋诗的特美,还有一个主要的方法,是透过唐宋比较,看相同的题材,唐宋墨客有如何不同的表现。
我最喜读的是他的《相同的题材与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四篇桃源诗的比较研究(载《古诗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版),师长西席下了很大的文献工夫,但不像当代人仅仅是资料的罗列或顶多分类而已,而是心中有大问题,即宋诗究竟比前代诗增加了什么异量之美。

通过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维的《桃源行》、韩愈的《桃源图》和王安石的《桃源行》的仔细对读比较,程师长西席得出主要的一项理论成果,即文学征象有普遍性的一条法则:相同题材有不同表现。
缘故原由不仅是每一个墨客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更是唐前后时期风尚的不同。

程师长西席的结论是,陶渊明的桃源是传奇,但却是人间的,王维的作品却变成了真的神仙天下;韩愈的桃源开启宋代的思想性,表现出疑惑与理性的态度,而王安石的作品则是从思想性的角度,深化了陶诗的现实批驳。

这里真正的大框架是唐宋比较。
我们看王维无疑是唐诗的范例,浪漫高华,贵族气的、唯美的人生。
但是你只要读韩愈的桃花源诗,就不能不承认他更有文化内涵,更有深度。
由于他颠覆了王维的虚幻的美的陶醉,直面现实人生。
如果我们再看王安石的诗,特殊是那样石破天惊的发问:“天下纷纭经几秦?”你就不能不说,宋诗确实比唐诗更有力量。
程师长西席提出我们古典文学研究者的一个很主要的目标,便是要让唐诗宋诗能够并驾齐驱,用他的话来讲,便是“唐宋诗并肩诗衢”。
这种直面大问题的学术思想,是最值得学习的。
这篇文章我常常作为范文先容给每一届的古典文学研究生,开宋诗学术史课的时候,都要讲到这篇文章的。
我后来在南京大学的第一次讲演,就用了程师长西席的这句话作题目,表达对师长西席的致敬。
后来,我还揭橥了《唐宋诗比较:苏诗的角度》长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个中很多思路,都是明显学习程师长西席的。
我自己带的好几位硕士生的论文选题,都是做唐宋诗中相同的题材不同的表现。
目前,我正在将唐宋诗比较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学术研究方向。

程千帆在南大中文系本心会上发言(1996年)

第二个主要心得,是程师长西席有一次说到:“从理论角度去研究古代文学,应该用两条腿走路。
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
”只调度了一个“的”字的位置,却是非常聪慧的一个学术思想,从此可以开出一大片新的论域。

同样,钱锺书师长西席在写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成立大会的一封信中也说过:古代文论既要研究古人已经明白用理论表述过的,也要探索古代文学作品中,古人不一定明白讲出来的,但是含在个中的理论(大意)。
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那么多极聪明极有才智的创造者,在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理论,是多么主要的一座文学思想的金矿!
程师长西席的成绩如:《读诗举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上的讲话》,发掘诗歌中如“形与神”、“曲与直”、“物与我”、“同与异”、“小与大”等极为丰富的艺术辩证思维,《古典诗歌描写与构造中的一与多》,更从诗歌的描写与构造来详细地论证一多关系的普遍理论美学意义,尤其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从诗体史、接管史方面真正讲清楚了一首诗之以是成为经典,是要经由一个蜕变的过程,在一个适当的机遇里瓜熟蒂落。
我的老师元化师长西席,也是一向主见以西学为参照,而不因此西学为标准,充分发掘中国传统中固有的文学思想与理论。

我非常赞许三位师长西席不谋而合的不雅观点,将文本内在的隐秘理论关系,长期作为我的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后来出版过《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中国诗的文化意象》等论著,但远远未能真正达到这个目标。
然而反不雅观当今的古典文学研究界,年轻的学人基本上都不关心理论与思想,醉心于文献编纂与文献校勘的造诣,知足于无穷无尽小的问题与小的创造,这不能不说离三老的聪慧渐行渐远了。

程千帆致陆维钊书信

末了,程师长西席之以是对付文学作品有着深细独特的理解,是跟他有真切的创作履历分不开的。
譬如《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之以是成为透入老杜心灵天下的名篇,缘故原由正在于此。
《古诗今选》中那么多理解与赏析,都饱含着师长西席多年写作的心得。
伯伟编的这本《程千帆古诗讲录》,作为代序的第一篇文章,即是师长西席在1942年写的《论今日大学中文系传授教化之蔽》,文中尖锐直陈“多数大学中文系之传授教化,类皆侧重考据,此自近代学风使然,而其结果,不能无蔽”;“师生授受,无非作者之平生,作品之真伪,字句之校笺,时期之背景诸点,阅读古今,不能自休……故于紧要处全无理会。
”师长西席绝不是轻视考证,而是区分考证与辞章为二事,“研究期新异,而传授教化必须平正通达”;“考据贵实证,而词章贵领悟。
以贵实证之考据方法而从事贵领悟之词章传授教化,则学者势无法赏前文之神妙”。
在另一处,程师长西席说:

六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时,我的老师黄季刚师长西席、汪辟疆师长西席、胡翔冬师长西席、胡小石师长西席,既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又是善于吟事的墨客,既能研究,又兼通创作,可以说是南京大学中文系老一辈学者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之一。

而师长西席所批评的大学中文系之蔽,今日依然存在,变成一种重文献、重历史,而轻鉴赏、轻文学的趋势。
然而一个大略的道理是,大学中文系本硕阶段所培养的人才,紧张还是对中国文学具有理解的通识,对付中国文学传统的佳胜处,具有发自内心的欣赏与体认。
实在大部分人并未从事学术研究;而不重辞章之学,不重创作履历,中文系学生所失落去的是中国文化的精妙艺术、表达办法、古典心灵与情绪天下,以是兹事体大,值得各位中文系主任负责思虑一番。
从中文系西席的职业享受感来说,要想对古典文学的细节有真知灼见,也一定要有自己的创作体验。
我三十多年来一贯在坚持写诗,时多时少,差不多积累了三四千首诗。
通过写作,一些过去体会不深的古人存心,逐渐体会出来了。
措辞和情绪之间的一种相互探求的快乐,也逐渐感想熏染到了。

末了,用我的两首小诗,结束这篇笔谈——《奉悉程千帆教授古诗讲录感赋二首》:

钟山雨后种花时,冉冉斜阳坡上迟。

取水灌园心已许,春泥岁岁发新枝。

温馨一卷想当时,古道文心足世师。

八代风骚诗酒地,千帆渺杳水云期。

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五日写于丽娃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