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明。
胡冬冬 摄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湖北省图书馆新馆、湖北剧院、武汉市民之家、武汉体育中央、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央、武汉五环体育中央……作为武汉一大批地标建筑的总设计师,陆晓明始终追求建筑应与自然环境“领悟”的理念。

陆晓明建筑设计 知识问答

身处荆楚大地湖北武汉,他在地标建筑中积极融入荆楚建筑灵动、恢弘、浪漫的风格特色,让城市建筑在实现功能知足的同时,更具地域特色风貌,更表示当代手腕与文化传承的“领悟”,让城市保有独特的“气质”。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效果图。
通讯员冯蕾供图

当代荆楚风格建筑并非照搬传统

重在“神韵”表达

去年底,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这座备受关注的建筑的总设计师,陆晓明也受到了各方关注。

博物馆开放后,他常常去场馆里各处反复逛,感想熏染设计与实际之间的吻合度。
“从效果来说,我们挺满意,基本与当初设计的理念同等。

比较前两期场馆的历史厚重感,三期新馆的荆楚风格彷佛更灵动,馆内通亮、艺术气息浓厚,与周边的环境自然融为一体,延续前两期风格的同时,更具自身特色。

“这便是荆楚风格的‘神韵’表达办法,看似当代的材料、表现形式,却蕴含着传统‘韵味’,让建筑由内而外散发历史气息。

接手项目之初,陆晓明和设计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实现功能的最大化。

湖北省博物馆前两期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三期新馆占地面积远小于前两期,但总建筑面积却达到6.8万平方米,为了表示尊重,高度还得低于前两期,“对设计师而言,是不小的寻衅”。

设计摒弃传统博物馆的中庭设计,采取U型的“边庭”展厅构造分布,有效提升内部空间利用率,边庭一侧设计落地玻璃窗,实现270°不雅观湖的效果,旋转式的楼梯、树状的天然采光支撑柱,让不雅观众的动线从历史厚重感逐步过渡到明快空间,有从博物馆切换至艺术馆的既视感。

荆楚文化特色方面,场馆采取楚国常用的“饕餮”纹,利用当代化的“像素化”呈现,从建筑的外不雅观到细部的装饰,让荆楚特色“无处不在”,又不显突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起初,还有人不理解,为何三期新馆不做特殊强烈的历史感设计。

陆晓明的答案便是,“设计贵在‘神韵’表达,而非照搬传统,镕古铸今才是当代建筑需具备的气质。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
通讯员冯蕾供图

为当代建筑“戴”上传统的“帽子”

陆晓明在武汉的首个城市地标作品是湖北剧院。

当时,他刚刚从日本研修回来,受日本在当代建筑中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影响,希望在荆楚建筑领域也有所作为。

设计时,他为这座由金属、玻璃等当代化材料打造的建筑“戴”上传统建筑风格的“帽子”——“歇山”屋顶,让这座地处蛇山、黄鹤楼附近的文化场馆自然地与周边环境领悟。

“屋顶的歇山造型,不单是外不雅观设计,造型内部的空间还‘藏’着大量舞台机器设备,令全体外不雅观更加简洁。
”陆晓明还首次采取“一体化”的理念,将建筑物外不雅观须要单独设置泛光照明,改为利用剧院的玻璃传导内部灯光,自然形成内透光的效果;休憩区为玻璃的通透空间,远远看着仿佛是一个“剧院舞台”,不雅观众在建筑中的活动,成为一幕幕生动的城市剧。

沙湖边的湖北省图书馆新馆的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由于湖边建筑物高度被严格限定,陆晓明因势利导,采取退台式设计,从马路向沙湖边逐步“倒退”,既不影响水岸线,也奥妙地为每层建筑留出充裕的不雅观湖景区域。

建筑的外不雅观像是一根根的线条拼接而成,看似平凡,也有讲究。
陆晓明见告,靠近水边的建筑一定要与水产生关联。
当时他见到南宋马远所画的十二幅《水图》,全部用线条来展示水的灵动,于是从中汲取灵感,将建筑立面用金属线条来组合,呼应传统的同时,又富有当代的审美。

线条表示水的灵动,仿佛是沙湖的荡漾一圈一圈漾到岸边;功能上,金属线条无形之中仿佛给建筑加了道“遮阳棚”,减少建筑的能耗。

入口处的高台阶也是荆楚风格的代表特色,划出一道灵动的弧线,营造水从上流动下来的“滨水”氛围。

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央。
通讯员冯蕾供图

“一体化设计”理念

为建筑留出更多可利用空间

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央,被市民亲切地称作“旋风球场”,外不雅观让人过目不忘。

与传统体育建筑采取混凝土表示“力量感”构造不同,光谷国际网球中央更具当代体育建筑的特色,利用钢材、玻璃、铝板等材料,展现具有时期特色的“轻盈的美感”。
陆晓明非常认同市民“旋风球场”的叫法,全体建筑往一个方向旋转,充满速率感。

形成奇妙的“旋风”的64根“白色飘带”,并非建筑的“装饰”,而是结结实实的“支撑体系”,因此建筑物内部没有承重柱,所有构造都集中在外围,是范例的建筑造型和构造体系相结合的“一体化设计”。

“旋风球场”的造型创新性实现五大功能“合而为一”,即外不雅观的动感造型、构造的支撑体系、对外起到的遮阳效果、玻璃幕墙的“龙骨”构造、建筑泛光照明的“植入点”全部凑集在钢骨架上,令球场内部空间更开阔。

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同样是“一体化设计”的范例。
很多人见到博物馆外不雅观的赤色“三角形”,以为是新奇的设计造型,实际上“三角形”是全体场馆的构造支撑,令内部的展陈空间更加流畅、无遮挡。

此外,赤色的“三角形”质感看似“厚重”,实际是最新的玻璃纤维钢,既实现外墙全面受力,又有效减轻整体重量。

陆晓明说,建筑设计的过程,首先从利用者需求出发,其次与周边环境自然领悟、不突兀,逐步形成外不雅观“初稿”,不断深化后成为终极的“样子容貌”,并非是为了标新创新。
“建筑最大的功能是利用。
‘一体化设计’能为建筑留出更多的可利用空间,也是我们建筑设计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龚萍 通讯员冯蕾)

【编辑:张文辉】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运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