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开埠刚百年,但蚌埠的“往事”逾千年。
因此当我们抚今追昔,去探寻珠城大地的风风雨雨时,“古建筑”是我们可以参照的主要发展脉络,也是可以相信的主要历史见证。

一所古建筑,便是一段历史的遗存,每一堵粉墙,每一片黛瓦,都有一个故事。
诚如梁思成师长西席所言,中国的古代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能,本身已造成了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古建筑是文明和文化最直不雅观的表示,它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蚌埠古建筑设计案例观赏 常用建材

蚌埠现有十三处古建筑

蚌埠地处淮河中游,北依淮河,京沪铁路穿城而过,是沿淮主要的交通枢纽,在军事上具有十分主要的计策地位,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火绵延不绝。
频繁的战役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表现在古建筑上,便是能够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数量较为稀少。

据蚌埠市文物管理处卖力人赵兰会师长西席先容,传统意义上的古建筑,是指保存到现在的、1840年鸦片战役以前的各种建筑形态,后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将1949年以前的近当代具有主要历史和文物代价的代表性建筑也归入到古建筑的范畴。
《北京古建筑舆图》一书,就将北京地区1949年以前建成、现在保存无缺、代价较高的历史建筑全部收录在册。

根据这一标准,全体蚌埠行政区域内的古建筑(含近当代代表性建筑)共十三处,个中宗教建筑七处,分别是:涂山禹王宫,怀远教会建筑群,蚌埠太平街清真寺,蚌埠天桥清真寺,蚌埠马村落沟清真寺,蚌埠黄庄清真寺,五河临北清真寺;主要历史事宜和主要机构旧址两处: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古代关卡一处:蚌埠沫河口清代关卡;工业建筑及附属物一处:蚌埠宝兴面粉厂;军事建筑及举动步伐一处:蚌埠周台侵华日军炮楼;传统民宅一处:蚌埠长淮彭氏旧宅。

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禹王宫

说到蚌埠的古建筑,首推历史最为悠久的禹王宫。

始建于汉代的禹王宫,作为敬拜大禹的场所,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与一体,而成为蚌埠文化的象征。
上古期间,大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受命于危难之际,足迹踏遍九州,在对各种水情实地勘察、负责研究的根本上,决定用开导的办法管理水患。
而在详细的治水过程中,大禹头戴笠帽,身披蓑衣,手执工具,和百姓一起,风餐露宿,战斗在治水的第一线,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趾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历经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正是这种“天下为公”的精神和执政理念,终极使治水得到了成功,也使大禹受到人们的景仰和爱戴。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评价大禹“惟禹之德,配天无极”;而宋代文学家苏轼《濠州七绝·涂山》诗云“川锁支祁水尚浑,地理汪罔骨应存。
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落”,更是人们对付大禹千秋万代、敬拜不绝的明证。

现在的禹王宫共有五进。
第一进有房屋九间,个中山门三间,两边为客房,屋面覆盖黄色琉璃瓦。
第二进为崇德院,有拜厅三间,过去用作官吏朝觐大禹时,放置敬拜物品与安歇的地方。
崇德院东侧为寂静道院,内有三官殿一座;西侧为纯阳道院,内有吕祖殿一座。
第三进为禹王殿,是禹王宫内主体建筑,飞檐斗拱,屋顶为歇山式,上覆青瓦。
殿内正中供奉禹王像,皋陶、伯益配祀旁边。
禹王殿西侧为长春道院,有邱祖殿,并有雌雄同体古银杏树一株,所结果实无核,堪称一绝。
禹王殿前左侧另有喷鼻香亭一座,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古朴玲珑,是宫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第四进为启母殿,供奉涂山氏女。
殿前有古银杏树两棵,树内又生楮树,枝桠盘旋如龙,蔚为奇不雅观。
第五进为高下两层的殿堂。
上层为玉皇殿,塑有玉皇大帝像,登临此殿可一览涂山全景与淮河风光;下层为玄武殿,塑有玄武大帝像,殿堂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壮不雅观。

禹王宫历经汉、唐、宋、元、明、清,至今不衰,其所象征的“禹风厚德,孕沙成珠”的精神,不仅是蚌埠公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不畏困难、负重前行的力量源泉。

近当代古建筑的文化传承

历史发展到近当代,蚌埠的交通区位上风开始显现。
先是清政府于光绪五年在沫河口设置关卡,以收赋税;接着是津浦铁路通车,大量移民涌入蚌埠,民族工业元素开始涌现,直接推动了蚌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这一期间涌现的以天桥清真寺为代表的伊斯兰教建筑和宝兴面粉厂,便是上述经济元素在文化上的直接表现。

与此同时,西方的教会文化也开始侵入到蚌埠地区,以怀远教会建筑群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元素,既是对蚌埠地区所固有的传统文明的一种侵入,又是西方文明在蚌埠地区的一次集中展示,客不雅观上丰富了蚌埠地区的文化构成和文化内涵。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役。
1940年7月,彭雪枫将军率领八路军第四纵队开拔淮上,建立淮上抗日根据地,并在怀远龙亢成立抗日民主政权——— 淮上行署,发动各界群众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斗争。
1941年初,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淮上行署也随之更名为“新四军淮上行署”。
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即是蚌埠公民这一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的历史见证。

在蚌埠的建筑文化史上,还有一个地方该当被永久地铭记,那便是孙家圩子。
1949年3月22日,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等军政领导,根据党中心和毛泽东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指示,率领渡江战役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前方机关和三野司令部,由徐州进驻到蚌埠孙家圩子。
在这里,邓小平同道亲自组织拟定了渡江战役的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履行纲要》等一系列主要文件,孙家圩子一韶光成为渡江战役的军事指挥中央和华东地区的政治决策中枢。
而渡江战役的胜利,彻底埋葬了国民党蒋介石在大陆地区的统治,彻底结束了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中国由此走上真正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发展之路。
孙家圩子作为这一历史性战役的见证者,已经并将永久为蚌埠的历史、为中国公民解放军军史、为中国革命史所铭记。

蚌埠新兴古建筑的文化元素

近年来,随着蚌埠经济和文化奇迹的发展,在古建筑方面涌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代表性的有中华古民居博览园。
古民居博览园占地面积3900亩,以龙子湖原生态风光为依托,以文化旅游家当为主导,以马国湘师长西席收藏的450栋古民居为根本,以古民居建筑群的复建为主题,对付包括安徽、江西、山西、陕西、河南、浙江、福建等七个省的多个古建筑风格,集中进行古民居文化的展示。
古民居博览园已经或即将展出的450栋建筑中,最小的面积只有50平方米,最大的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大部分面积为100——— 200平方米不等。
450栋建筑将分布在六个岛上,每个岛上有一个主题。
“我们不仅要把一些要拆毁的古民居抢救下来,复建起来,还一定要把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挖掘出来,这样古民居才更有代价”,马国湘师长西席此语道出了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遗存,须要全社会加强保护和利用的目的和社会意义。
而马国湘师长西席此举,在日益波涛彭湃的城市化进程面前,是对付古建筑保护的一种积极和有益的探索和考试测验,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蚌埠地区的古代建筑文化的内容。

保护和传承,任重而道远

循着这些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的踪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蚌埠源远流长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脉络。

古代建筑按照历史文化代价的不同分为三级,分别是文物建筑、保护建筑、历史建筑。
文物建筑是指经县以上公民政府核实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保护建筑是指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名单、但具有一定历史或文化代价的古建筑;历史建筑是指建筑的历史文化代价较低的一样平常古建筑。
蚌埠地区现存的十三处古建筑中,有国保单位一处,省保单位四处,别的八处文物部门也已经做好资料整理等根本性事情,拟列入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蚌埠地区现存的古建筑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代价,且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必须加强保护,有效传承。

蚌埠地区现存的古建筑,是蚌埠文明、文化最直不雅观的表示,是蚌埠社会和历史发展最详细的见证,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我们作为蚌埠人的文化自傲,弘扬禹风厚德精神,更好地做事于蚌埠经济和文化培植;同时也能够雕琢我们勿忘国耻,保重和平,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助力蚌埠经济腾飞、文化发展、公民幸福、社会和谐。

或许,这便是古代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对付蚌埠的现实意义吧。

干系链接 蚌埠现存紧张古建筑

禹王宫 又称禹王不雅观、涂山祠,位于蚌埠市怀远县东南的涂山之巅,是敬拜大禹和涂山氏女的地方,也是全国现存处于山峰顶端规模最大的玄门宫不雅观,坐北朝南,规模伟大,现占地3400余平方米,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汉,历经唐、宋,兴盛于明。
现在的禹王宫共有五进。

清真寺 蚌埠行政区域内1949年以前建成的清真寺建筑计有五处,个中以蚌埠天桥清真寺规模最大,可以作为蚌埠清真寺建筑方面的代表。
天桥清真寺位于蚌埠市淮河路天桥下花鸟市场内,有大殿九间,讲堂五间,沐浴室五间,对厅四间,寺西有三层构造望月楼一座。
大殿为歇山式建筑,四角挑檐;望月楼塔身刻有“清真古教”、“化肇无极”八个大字。
天桥清真寺为河北旅蚌穆斯林韩福兴、杨官亭等人于1911年通过募捐、集资等办法筹建,是伊斯兰教较早在蚌埠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怀远教会建筑群 是指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分别于1903年和1909年创办的含美学校,以及民望医院、民康医院等三处教会建筑,位于今怀远县衙后街西门岗怀远第一中学院内,现存建筑十栋,除花厅为中式建筑外,别的建筑,既有西方建筑的特色:墙体灰墙红圈,白色凸缝,色彩比拟强烈,墙体施工精道,窗台、窗口欧式方块形,装饰有花岗岩浅浮雕雕花,室内门门相通,楼梯、木地板花纹起边,线条粗犷;又兼具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屋面布瓦歇山,飞檐翘角,或板瓦叠脊,或两派大脊,两端及转角设有吻座,龙吻鱼吻,相对成形,正脊垂脊,戗角直立相交,形象地表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的俊秀和恢弘,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建筑典范,也是皖北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中西合璧的古建筑群,具有主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代价,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极高的保护和重视。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 位于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落,原是孙家圩子孙姓地主的一处独立院落,现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包括邓小平、陈毅、张震等军政首长居住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大食堂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会议室旧址等,于200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也是蚌埠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诲基地之一。

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 位于怀远县龙亢镇。
该建筑南北长24米多,东西宽近18米,占地面积约358平方米,建筑面积308平方米,青砖砌墙铺地,柁梁,望砖,中为犟脊大门楼,大门两侧南北墙上有砖雕八仙过海和狮子滚绣球相对应,屋檐下有砖雕姜子牙钓鱼、刘海戏金蟾等。
在大门两侧连接房屋的外墙上,镶有熟铁铸造的过墙锔带拴马环。
全体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皖北地方特色。
抗日战役期间,曾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淮上行署办公所在地和行署领导人生活起居之所,是大胆的淮上儿女不屈不挠抗击日寇、建立公民民主政权的历史见证。

沫河口清代关卡 是清政府为充税课而建的一座单层五开间建筑,重梁精柱构造,墙为毛石垒砌,四角处用青砖砌筑,单檐硬山,板瓦屋面,为标准清代建筑风格,始建于清代光绪五年秋,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兴面粉厂 位于蚌埠市蚌山区朝阳路淮河公路桥东南50米处,始建于1928年,为河北盐山县人杨树诚建造所有,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现存厂房四间,约4200平方米;阁楼一处,约100平方米,为范例民国期间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代价,同时对付研究蚌埠城市发展发展的历史具有主要的参考代价。

周台侵华日军炮楼 位于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周台村落东南1000米处,是一处抗日战役期间侵华日军所建炮楼,共有三层,高近10米,全部用大青砖垒砌而成,对付研究抗日战役期间侵华日军在蚌埠的活动有一定的史证代价和参考代价。

长淮彭氏旧宅 地处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街区——— 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北大街东侧彭家巷53号,现存房屋两进,均为三开间,内部梁架、隔间均为木构造,方砖铺地,石砌墙基,砖体墙,青砖小瓦,为晚清民国期间的范例民居,对研究这一地区晚清民国期间民居的建筑特点和风格,具有主要的参考代价。
(安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