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华公民共和国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央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央,繁荣的国际大都邑。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东向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共同构成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国最大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
上海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秘闻和浩瀚历史古迹,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领悟,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十里洋场一朝梦

三十年代的上海滩号称“十里洋场”、“东方巴黎”,是威震八方的亚洲和远东第一大都邑,其城市经济总量、金融证券市场规模仅次于纽约、伦敦,超过法国巴黎,也超过日本东京、大阪的总和。
三十年代上海的女性,既有着传统的风雅又带着西式的时尚,古典和摩登在她们身上领悟到了极致。

贝铭建筑设计地址 施工工艺

“十里洋场”得名于公共租界和法租借之间的那条小河洋泾浜。
1935年上海舆图,能清晰瞥见两大租界边界,上海的租界外表成为了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的标志。
但本色上是洋人和权贵们的游乐场,上海有流民露宿街头,饿殍各处,繁华逝去,如梦一场。

春游小诗 参不雅观闵行新城

【作者】老舍 【朝代】当代

闵行平地起新城,广厦千间一夜成。
雨露三年花四面,双双紫燕闹春晴。

十年未作沪江游,十里洋场一笔勾。
劳动人民干净土,桃花今日识风骚。

上外洋滩(英文:The Bund;上海话拼音:nga thae),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

紧张建筑

外滩共有33座建筑,一部分仍为一些单位机构征用,比如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成的外滩13号海关大楼,仍旧是上海海关的驻地;外滩14号交通银行大楼,是外滩最年轻的一座建筑,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成,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后一贯由上海总工会利用。

上海万国建筑群立面

上海万国建筑群投影图

外滩20号:和平饭店北楼

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
饭店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
1929年,犹太贩子Victor Sassoon构思并创建了名为“华懋饭店(CathayHotel)”的酒店,这便是后来的和平饭店。

华懋饭店(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

当时由芝加哥学派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Palmer& Turner设计,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
外墙采取花岗岩石块砌成,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豪华典雅,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从左到右:和平饭店南楼、和平饭店北楼、中国银行大楼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是国民党执政期间四大官办银行之一,银行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业,上海分行则于10月31日成立。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户部银行改组为大清银行。
辛亥革命时,这家银行也随大清王朝一起寿终正寝。
民国元年(1912年)改组建立中国银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设立了中心银行。

中国银行大楼→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这是一幢三层楼的巴洛克式建筑,由德国在沪侨民集资建于1908年,砖木构造,由倍高洋行设计。
1934年建造新大楼,总处国外部经理兼上海分行经理贝祖伟理事长卖力。
(有趣的是,时隔半个世纪之后,贝祖之子、著名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贝铭师长西席又成为喷鼻香港中国银行大楼的设计者。
)大楼建筑图样由上海名建筑公司巴马旦拿及总处建筑课长陆谦受共同拟定。
大楼由华商陶馥记承建。
地基打桩做的十分道地,楼层17层。
1937年大楼构造大致完成。

大楼占地面积5075平方米,建筑面积32548平方米,平面长方形,钢框架构造,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即东面主楼为17层(包括地下室2层);后部中间8层,两面各为6层、4层,钢筋混凝土构造,早期当代建筑风格。
方形窗洞高下排列整洁,中间凸出部分,两侧饰以镂空寿字图案。
顶部为四方攒尖式,中为结顶,覆以暗绿色琉璃瓦,坡度平缓,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中国式的蓝色琉璃瓦屋顶、寿字纹图案

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横滨正金银行这天本早期的外汇专业银行,上外洋滩的这栋横滨正金银行大楼,1923年至1924年建造,钢筋混凝土构造,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1945年,该楼改为中心银行利用。
1949年后,横滨正金银行上海支店旧址成为中国公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
如今,这里是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业务部所在地。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中心银行大楼→公民银行华东区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大楼由英资公和洋行设计建成,属于日本近代泰西风格建筑。
横滨正金银行1923年买下外滩24号老沙逊洋行行址,请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到1924年重修了一座6层古典主义风格的花岗石大楼。
建筑面积为18932平方米。
柱廊采取爱奥尼柱式。

外滩26号:扬子大楼

扬子大楼(Yangtze Insurance Building)原为扬子保险公司办公楼,是一幢7层建筑,位于中山东一起(外滩)26号,建于1920年,由英资公和洋行(Palmer and Turner)设计。

扬子大楼→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钢筋混凝土构造。
顶部为孟沙式屋顶形式,新古典主义风格。
底层为平梁式入口,2层变革为半圆形券窗,壁柱通贯3到5层,6层是双柱柱廊,屋顶花园视野绝佳。
大楼底层为业务大厅,一楼全部是扬子舶来品保险公司的办公室。
二楼、三楼、四楼分隔为标准办公室,可供出租。
再上面两个楼层为住宿区,都只设一套住宅,因而房间非常宽敞。
最上面是屋顶花园。

外滩27号:怡和洋行大楼

外滩27号 ,原怡和洋行办公大楼,原属英商怡和洋行,是英资怡和洋行所建的办公楼,怡和洋行,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创办于广州,是英国最早进入中国的贸易商行。
始建于1920年,1922年竣工,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
1955年后,由上外洋贸管理局及下属公司利用。
现一楼为劳力士中国旗舰店,二、三、八、九楼为罗斯福家族投资设立的罗斯福私邸,六楼为天下顶级婚礼会所品牌拉斐尔旗舰会所。

大楼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0平方米。
大楼外不雅观为仿英国文艺复兴时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
外墙用花岗岩垒砌,高七层,采取科林斯柱装饰立面,柱头柱底为四方形。
墙身利用横线条粗凿块石,端庄坚实,是上海采取石料做外墙面的早期实例。

外滩28号:格林邮船大楼

外滩28号-格林邮船大楼(Glen Line Building),别号蓝烟囱轮船公司大楼、怡泰大楼。
建于1922年,由英商格林邮船公司投资委托英商公和洋行设计。
是一幢新文艺复兴式建筑。
原属喷鼻香港德商禅臣洋行,后为英商格林邮船公司所有,故称“格林邮船大楼”。
1951年上海公民广播电台迁入这幢楼,称为“广播大楼”。
现为央行上海清算所。

格林邮船大楼→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央行上海清算所

大楼占地1751平方米,坐北朝南,7层钢筋混凝土构造,另有2层地下室。
坚固厚实的花岗石拱券大门旁是古典式柱子。
二至五层附有外展的阳台,七层顶楼还建有塔楼,文雅都雅,全体大楼外立面简洁明朗。
大楼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均用花岗石砌成大门和边门均为月洞形,层顶有方形高台建筑,天然大理石的主梯自底层直达七楼室内为硬木拼花地板,其它装修均极精细。
格林邮船大楼沿外滩的宽度较窄,因而将正门开在北京路上(今北京东路2号)。

外滩29号: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外滩29号原是法资东方汇理银行在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楼。
1911-1914年拆除重修,1956年改名东方大楼,为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利用。
现在由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利用。
东方汇理银行在上海的紧张业务有发行钞票、存放款、贴现、汇兑、买卖证券、代理债券发行等。
随着业务的发展,原来的建筑已不敷利用。
1911年,该行将旧房拆除,重修新楼,1914年建成投入利用。
新楼由通和洋行设计,华商怀盛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
大楼带有法国情调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东方大楼→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是外滩万国建筑群中唯一一幢由法国人出资建造的大楼,大楼总高21.6米,楼高21.6米,但只有3层,均匀层高达7米以上,是外滩建筑中均匀层高之首。
范例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采取了艾奥尼柱式,雕刻精美,入口门廊具有巴洛克风格。
建筑外墙用长方形石块叠砌,勾勒出平整的线条,显得平均与厚实。
一楼中间为高大拱门,门楣饰以巨石刻成的一方涡漩图案。
二、三楼贯以爱奥尼克立柱,使门窗与墙面的比例均衡。
二楼窗外有廊式阳台。
全体墙面的窗框设计不尽相同,使均衡的立面透出一丝“寓动于静”的艺术效果。
大楼顶部出檐较深,檐口饰以精细花纹,大楼内部地面与墙面都用大理石辅砌。
业务大厅采取玻璃天棚,有很好的采光效果。

外滩源33号: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 (外滩)位于外滩33号,是上外洋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最早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建成于1849年,1873年重修。
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关闭,该大院成为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
2003年,置换给新黄浦集团。
现在为半岛大酒店。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上海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半岛大酒店

建筑风格属于19世纪盛行的殖民地模样形状,四坡顶,2层均有券廊,砖木构造。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占地最初有126亩,后来仍有38559平方米(58亩),是外滩唯一拥有大片花园绿地的建筑。
由英国人罗斯曼与伯依斯设计,两层砖木构造建筑。
建筑整体形状设计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期间风格,屋面为四坡式,利用中国的蝴蝶瓦,全体建筑平面近似正方形。

由于外滩阵势较低,故设计了较高的台基,底层有五孔券廊。
其内是大厅,两侧窗框为平券,二层中间的窗框为平券,两侧窗框为拱券。
同时考虑到上海的景象特点,充分接管了近似“东印度式”的建筑风格,底层和二层均建有宽畅的遮阳长廊,廊内侧才是房间。

外滩紧张景点

黄浦公园(外滩公园)

1868年8月8日 (戊辰年六月二十)|上海黄浦公园开放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外滩公园开放之初,“不准华人入内”的告示牌引起民愤。
1885年,工部局公布园规,并在公园口直立了刻有园规的牌子:“一、本公园只对外国人开放;……四、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民间将此概括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这便是民间流传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出处。
当时不仅公园“不准华人入内”,表面的厕所也都挂着“华人不准入内”的牌子。
1928年7月1日起,中国人可购门票入内。
至此“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时期发布结束。

公园口直立了刻有园规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出处

黄浦公园是上海最早的欧式花园,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她是外滩百年沧桑的见证人。
建成于1868年8月,经由多次改建,用过多个名称:公花园、外国花园、公家花园、大桥公园、外摆渡公园、黄浦滩公园等。

外滩公园全景

黄浦公园,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起28号,占地31亩,绿化面积10.92亩。
东濒黄浦江,南邻外滩绿带,西沿中山东一起,北接吴淞江(苏州河)。
公园把上海市公民英雄纪念塔、外滩历史纪念馆、大型浮雕及纪念塔广场等与公园园林景不雅观融为一体,集不雅观光、休闲、教诲之功能,是外滩主要景不雅观之一。
黄浦公园广场是外滩改造指挥部推举的不雅观赏浦江两岸风光的最佳位置。
黄浦公园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园林。
黄浦公园浓缩了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诲的主要基地之一。

黄浦公园以公民英雄纪念塔为主景,该塔矗立在公园东北部的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塔高60米,形态如江中涌起的三股浪柱汇于高空,象征鸦片战役、五四运动、解放战役捐躯的公民英雄;雕塑“浦江潮”位于园南部的花坛中,面朝园门,是一个勇士在摆荡着旗帜,象征公民解脱旧社会的铁锁链。

外白渡桥

有名中外的外白渡桥,又称外婆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构造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构造桥。
外白渡桥处于苏州河下贱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起,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
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主要交通要道。
外白渡桥是一座全钢构造的桥梁,两跨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主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
外白渡桥是位于今苏州河入黄浦江口的第一座桥,依次向里的桥也有俗称“里白渡桥”(今乍浦路桥)、三白渡桥(今四川路桥)。

俯瞰外白渡桥及外滩公园

外白渡桥经历过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桥体。
外白渡桥最初是木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中间设有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期须起吊。
这座桥是由当时供职于怡和洋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其他人合伙建筑的,因而被命名为“威尔斯桥”。

1856年建造的韦尔斯桥

第二代外白渡桥位于“威尔斯桥”左侧,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当年的英国人叫它“花园桥”,而百姓则直呼为“外摆渡桥”。
后来数十年,由于民间口误便逐渐被读成“外白渡桥”并沿袭下来。
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拆除。

工部局建造的花园桥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租界工部局决定另建新桥代替,这才有了第三代的钢构造外白渡桥,并利用至今。

十六铺

小东门原名“宝带门”,门外为十六铺。
街市东临黄浦江,西濒丹凤路,南达老太平弄,北至龙潭路,历史上南侧曾延伸至万豫码头街,是上海的水上门户。
该码头由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建造,清咸丰、同治年间始用名十六铺码头,之后易名南栈码头、罗斯福码头、江西码头等,直至解放后复名十六铺码头。
1982年,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仓库被拆,在原址建造了十六铺新客运站。

法租界十六铺码头有轨电车

十六铺地处外白渡桥与卢浦大桥的黄浦江黄金水道中间,有一个黄浦江S形弯道,上面的亲水平台有730米长,拥有270度视野,可不雅观赏到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陆家嘴地标景不雅观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央、上海中央大厦。
亲水平台下面是下沉式广场,体量为2万平方米,一共分为三层,娱乐餐饮举动步伐位于地下一层、二层,紧连十六铺旅游集散中央和黄浦江游船码头。

陈毅广场

陈毅广场位于上海市南京东路外滩,广场中心矗立着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塑像。
陈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铜浇注,高5.6米,底座用赤色磨光花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现了陈毅同道察看事情时的范例姿态。
陈毅广场涌泉位于陈毅塑像南面,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内圈椭圆的当代化喷池塘。
陈毅广场一个世纪前这里是英国驻华总督巴夏礼的纪念铜像。

情人墙

外滩“情人墙”的是黄浦公园至新开河的黄浦江边、20世纪80年代情人墙边的情侣。
全长约1700米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建于黄浦公园至新开河的黄浦江边,全长约1700米。
不雅观光台是建造在伸向浦江上的空箱式构造防汛墙上,地面是用14万块彩色地砖和花岗石铺成。

老一代的上海人大多有过去外滩“情人墙”“轧朋友”的经历。
以前上海人家住房紧张,谈工具只好去户外,外滩的这一段墙边情侣扎堆。
而“情人墙”如今已不复存在,围墙已全部拆除,代之以亲水栏杆。

历史雕塑

●常胜军纪念碑

常胜军由美国人华尔建立,为清廷四处征讨“判逆”。
上外洋滩外白渡桥南常胜军纪念碑,由李鸿章出资,为纪念在江苏省攻打太平军的常胜军阵亡将士而建的。
以正方形大理石为基座,基座上为三角锥形碑。
碑上镌刻汉文“得胜”二字,共镌刻有48名阵亡的外籍常胜军官兵姓名。
因华尔列居首位,因而又被称作“华尔纪念碑”。
英国人戈登在华尔去世后接手常胜军。
民国三十年(1941年),该纪念碑被日军拆除。

●红石纪念碑

红石纪念碑建于第二次鸦片战役期间,当时矗立在外滩33号驻沪英国领事公署前的草坪上。
该碑是为纪念当时与巴夏礼一起被中国官兵所擒后被杀的英国人而建,是英国在上海租界树立的第一座纪念碑。
该碑为“英领署地上十字纪念碑”,而中国人都把它叫作“红石纪念碑”。
100年之后,英国政府敕令撤消驻上海领事馆,当时有市民在英国领事馆前示威游行,红石纪念碑可能便是在当时被毁的。

●赫德铜像

赫德铜像曾坐落于九江路外滩的海关大楼前。
该铜像的主人赫德是英国北爱尔兰人,曾担当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8年,赫德唯一得到清廷头品顶戴的外国人。
清宣统三年(1911年),赫德于英国去世后,英国驻沪领事馆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决定为他立像纪念。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拆除了赫德铜像,铜像的基座嵌石现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和平女神像

和平女神像又称欧降服利纪念碑,为当时外滩体态最大的纪念碑。
民国十三年(1924年)2月16日,为了纪念第一次天下大战结束与阵亡的将士们,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与外滩交界处竖起一座和平女神像。
神像面朝西,由上海的英美法侨民团体建立。
和曼哈顿港的自由女神不同,从海上到达外滩的人们看到的是女神的背影。
她左手抚一战役中失落去母亲的儿童,以使他不再受到侵害;右手正欲放于一位失落去儿子母亲的头顶上,以抚慰她心灵中深深的创伤。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本盘踞当局将其拆毁,熔铸成炮弹。

鸦片战役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遭受外国成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后称帝国主义)的践踏和奴役,中西文化在上海激烈碰撞交融。
它见证了近代上海乃至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公民奋起反抗侵略,终极赢得民族解放的进程。
上外洋滩的建筑物还是雕塑,建立和损毁都是外国人的权利,在我们自己的地皮上我们做不了主,十里洋场,不过是外国人给强加给中国的虚幻梦一场,真正的中国人遭受的是苦难和屈辱!

新中国出身后,外滩才真正成为我们中国人的繁华现实!